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持续性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检查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1%)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水平变化及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5例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痰液,行EOS计数并测定ECP水平。同时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3的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患者诱导痰液中EOS、ECP分别与血清IL-13呈正相关,且诱导痰液中EOS、ECP及血清IL-13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是导致哮喘的主要炎性细胞,而IL-13又是嗜酸性粒细胞激动剂并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诱导痰液EOS、ECP和血清IL-13检测是哮喘诊断及病情转归的一个重要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持续性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特点,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持续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持续性哮喘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雾化吸入高渗盐水诱导痰,计数细胞总数及细胞分类,测量痰上清液中白介素-8(IL-8)及ECP含量。结果:持续性哮喘患者中23例(4l%)表现为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31例(59%)为非嗜酸性粗细胞性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及对照组相比,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液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P〈0.05),IL-8含量(45&;#177;10.6ng/ml)亦较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及对照组明显增高。痰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数正相关(r=0.72,P〈0.05)。与对照组及非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痰上清液中ECP水平增高(P〈0.05)。结论:持续性哮喘患者诱导痰检查显示气道炎症存在两种类型,表明气道炎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从而导致不同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联合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依诊断标准连续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7例,ACO患者67例和非ACO(NACO)患者70例。采用一氧化氮电量法测定患者FeNO,计数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2组患者的FeNO水平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个指标对ACO的诊断效能。结果 ACO组有效完成FeNO检测67例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2例,而NACO组分别为70例和47例。ACO组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36.50(21.25)ppb和4.25%(13.12%),明显高于NACO组的21.00(10.00)ppb和0.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89,P0.05;Z=-5.979,P0.05)。ACO组患者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水平分布与NAC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AC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和0.847,最佳临界值为25.50ppb和2.30%。联合检测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任一指标大于临界值为ACO诊断标准,诊断灵敏度为0.942,特异度为0.638。结论 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用于ACO诊断的良好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数,分析其与临床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关系。方法:采集29例哮喘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3个月前、后的诱导痰液,检测痰液细胞分类计数和肺功能并记录症状。22例健康非吸烟者为对照。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明显高于非急性发作期和对照组(P均〈0.05),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痰液E%较前明显减低(P〈0.01)。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痰液E%和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百分数预计值、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3、-0.652,P均〈0.05),与峰呼气流速变异率(PEF%)呈显著正相关(r=0.806,P〈0.01)。结论:哮喘患者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与临床病情、肺功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支气管哮喘症状为喘息、胸闷和咳嗽,以上症状也常常被称为哮喘的三联症.而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特殊类型哮喘[1].哮喘是一类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性疾病,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两者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两者的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有何差别呢?目前,诱导痰细胞计数以及支气管镜灌洗液细胞计数是主要的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方法,诱导痰以其无创性、便捷性成为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主要方法.本研究旨在通过诱导痰细胞计数,了解哮喘及CVA患者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情况,评价两者气道炎症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C16mRNA检测在评价孟鲁斯特治疗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持续性哮喘患者22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3例和试验组9例.对照组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治疗;试验组在此治疗基础上,每日口服孟鲁斯特10 mg,观察两组患者诱导痰中的细胞分类、CC16蛋白以及CC16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 22例完成了6周的治疗和随访.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诱导痰中CC16mRNA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试验组CC16mRNA增加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1);哮喘各组诱导痰中CC16mRNA与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呈负相关(轻度组r=-0.69,P<0.05;中度组r=-0.72,P<0.05).结论 口服孟鲁斯特可增加诱导痰CC16mRNA表达,诱导痰CC16mRNA测定有助于监测轻、中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者嗜碱粒细胞激活后其CD63和CD203c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哮喘(哮喘组)、非过敏性哮喘患者(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嗜碱性粒细胞中CD63和CD203c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以CD123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联合设门,可观察到外周血中的嗜碱性粒细胞。与非过敏性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过敏性哮喘组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63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经粉尘螨刺激后,与刺激前对照、非过敏性哮喘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过敏性哮喘患者的血嗜碱粒细胞CD203c和CD63荧光强度均显著增加(P<0.01)。嗜碱粒细胞CD203c、CD63表达程度与皮试结果及特异性IgE水平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嗜碱粒细胞活化试验的曲线下面积为0.923,高于特异性IgE的曲线下面积(0.876)。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63表达来确定活化嗜碱粒细胞是诊断过敏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体外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罗炜  王慧  陈如冲  梁健鹏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0):1158-1159,1162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哮喘患者诱导痰微量元素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气道炎性反应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EB、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诱导痰锌、铜、铁的水平并探讨其与痰炎性反应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哮喘组的诱导痰锌、铜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EB和C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铁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EB和CVA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CVA组的铜浓度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与锌和铜的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B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诱导痰液中微量元素锌、铜、铁水平存在的显著差异可能是二者病理生理特征差异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对过敏性哮喘诊断价值,免疫细胞化学在常规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中的应用,类酵母细胞对UF-50尿沉渣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UF-100尿液分析仪检测胸水标本临床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炎性反应特征。方法使用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查123例慢性咳嗽患者的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情况,其中咳嗽变异型哮喘(CVA)44例、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27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26例、变应性咳嗽(AC)17例和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GERC)9例。收集56例典型哮喘(CA)患者和25例健康者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慢性咳嗽患者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炎性反应的阳性率为0.487 8(60/123),其中,CVA组和EB组分别为0.750 0(33/44)和1.000 0(27/27),其他病因组均为0.000 0。CVA组与EB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CVA组与CA组[0.821 4(46/56)]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7),EB组与CA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CVA组、EB组分别与UACS组、AC组、GERC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炎性反应患者的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比值,EB组低于CVA组(Z=-2.551,P=0.011)和CA组(Z=-3.190,P=0.001),CVA组与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01,P=0.423)。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是慢性咳嗽患者的一种主要的呼吸道炎性反应类型,主要见于CVA和EB患者。CVA和EB的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如何早期判断并尽早地控制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通过常规的检验方法观察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并对造血干细胞进行检测,探讨外周血反应性嗜酸细胞及造血干细胞在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97-07/2006-12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不同器官移植的受者8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n=29)及非排斥反应组(n=51);另外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上所有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分别取各组观察对象的抗凝血液制成血薄片,经瑞氏染色计数反应性嗜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同时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观察对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百分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器官移植受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急性排斥反应组观察对象外周血中反应性嗜酸细胞百分率及其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排斥反应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3组观察对象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急性排斥反应组观察对象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百分率及其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排斥反应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外周血反应性嗜酸细胞及造血干细胞检测可作为诊断器官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48-1249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时期7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哮喘组、对照组患儿行血清MP-IgM检测;将哮喘组患儿分为MP-IgM阳性组与MP-IgM阴性组,对MP-IgM阳性组、MP-IgM阴性组患儿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抗体检测,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哮喘组70例患儿中有29例(41.43%)患儿的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对照组中共有8例(11.43%)患儿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为220.40±30.01×109/L,血清总IgE浓度为490.12±53.96IU/ml。MP-IgM阴性组患儿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为190.11±20.14×109/L,血清IgE浓度为390.59±50.11IU/ml,MP-IgM阳性组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和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肺炎支原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较高,因此应在临床中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支原体筛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儿童诱导痰液细胞学分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细胞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高渗盐水雾化吸入诱导痰液的方法,收集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儿童的痰液进行诱导痰细胞学分类。结果 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稳定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绝大多数均能成功诱导取痰,诱导过程中呼气峰流速(PEF)未见明显下降(P〉0.05)。急性发作期哮喘组诱导痰细胞总数为(11.4±9.1)×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18.50±12.21)%、肥大细胞为(1.08±1.04)%、中性粒细胞(23.26±12.16)%。缓解期患儿诱导痰细胞总计数为(8.2±3.65)×10^9/L、嗜酸性粒细胞(7.21±4.31)%、肥大细胞为(0.31±0.32)%、嗜中性粒细胞(18.44±6.5)%。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在哮喘发作期气道中明显升高(P〈0.01)。结论 诱导痰细胞学分析是评价哮喘患儿气道炎症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支气管哮喘表现为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活化为主的多细胞炎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9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sM抗体阳性率为35.8%(38/106),对照组是14.4%(1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在儿童哮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哮喘急性发作组38例、哮喘缓解期组40例及50例正常儿童的血清IgE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比较各组间的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发作组、缓解期组哮喘患儿的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发作组IgE和EOS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1).结论 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检测在儿童哮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嗜碱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数量及活化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单抗作为特异性的荧光标记,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20例急性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者(急性组)、20例反复发作变应性鼻炎患者(慢性组)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及其活化率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慢性组外周血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及嗜碱粒细胞高于急性组(P<0.01)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高于急性组(P<0.01)。慢性组与急性组嗜碱粒细胞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嗜碱粒细胞活化是导致变应性鼻炎症状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期患者嗜碱粒细胞的持续增高和活化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叶勇  刘玲 《江西医学检验》2003,21(6):435-436,442
目的探讨肺炎衣原体(Chlamydiapneumoniae,CP)感染与哮喘发病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86例近期哮喘患者血清中CP特异性IgG抗体,同时作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近期哮喘患者CP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31,P<0.05),有统计学意义。抗体滴度阳性率、CP急性感染率与慢性感染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P感染与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