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56例涉及骨科植入物的可疑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接骨板发生不良事件数量最多,但克氏针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植入物断裂、松动是可疑不良事件最常见表现。结论不良事件的原因有医生的操作技术、患者自身及植入物本身三个方面的因素。加强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水平及患者的保护意识可以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发现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近五年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50例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骨科植入物可疑不良事件报告数量占同期收到报告总数的10.6%,但远少于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实际发生数量;不良事件关联性难以评价;报告质量有待提高。结论目前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现状无法满足提取预警信号的要求。应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加强信息利用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科植入物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与骨科植入相关不良事件35例的相关资料。结果 35例患者发生与骨科植入物相关的不良事件55例次,主要表现为植入材料损坏、排异反应、感染、伤口不愈合、疼痛等;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中,植入物材料因素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医生与患者使用因素、排异或过敏反应和植入物设计因素。结论 临床应根据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的情况.方法 于2010年11月,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以“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为关键检索词,在CMCC、CBMDISC 、CNKI、VIP、万方数据等系统检索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骨科植入物的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处置方式等.结果 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最终45篇研究满足入选标准.综合文献报告的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可分为四类:医疗技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医疗器械因素、综合因素.其中医疗技术性因素为主要原因,为46.8%,综合因素占31.8%.按不同骨科植入物分层分析,均显示医疗技术性因素及综合因素为主要原因.处置方式更多地依据每个病例的综合情况进行操作,但多通过手术方式.结论 目前我国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技术因素及综合因素,发生不良事件后多通过再手术方式进行处置,提示亟需采取相关措施应对主要的发生原因,同时进一步开展更权威的研究确定每一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骨科植入物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三类医疗器械,与人体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我国,随着骨科植入物医疗技术的进步,骨科植入物的销售数量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高峰。为了调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各医疗机构的执行情况,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宣武分局于2003年11月份,结合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工作方针和“突出重点、带动全面”的工作思路,对辖区内7家二级以上医院的骨科植入物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医院的基本情况本次共调查七家医院,包括二级医院3家、三级医院4家,此次调查情况为:1、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探讨儿科药品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为儿童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2年收集的41例儿科药品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41例药品不良事件报告中,患者男23例(56.09%),女18例(46.34%);0~3岁发生率最高,性别差异不明显;静脉给药20例(48.7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6例(39.02%);引发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以头孢菌素类最多。结论医院应加强对儿科药品不良事件的监测,以确保儿童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摘要: 骨科植入物的临床应用极大的推动了临床骨科的发展,给广大的骨科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然而,越来越多的植入后发生的不良事件却给患者带来了痛苦、给医院带来了损失,也一定程度的制约了临床骨科的发展。本文就骨科植入物的分类、应用进行简介;对骨科植入物应用后引发的诸多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院近几年发生的骨科植入物的不良事件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相关监管理念和不良事件报告情况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控制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医院骨科1780例骨科手术植入物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骨科手术植入物感染的手术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发生植入物感染12例(0.67%),植入物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手术次数、手术间安排、伤口情况、抗生素应用情况等密切相关。结论提供专用的骨科手术环境,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手术各个环节的配合,加强植入物的管理,以提高手术质量及术后临床效果,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科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26例进行分析,以探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防范对策,保障患儿和护士的安全。方法对26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从事件类型、发生时间段、与护士专科工作年限及床位使用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百分此统计和分析。结果事件类型以新生儿皮肤损伤占首位(30.7%);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以专业能力不足为主要原因(42-3%)。在白班治疗相对集中时间段的发生率最高(61.5%)。床位使用率〉100%时发生率明显增高(65.4%)。护士专科工作年限〈1年的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人群(60%)。结论规范新生儿科专科知识培训,重视低年资护士的临床带教,合理排班,加强核心制度的落实,针对发生的环节及时修订操作流程,才能降低新生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索STEM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影响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以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治疗的患者264例。按年龄分组(≥60岁124例为老年组,<60岁140例为中青年组)观察2组性别构成及变化。按照预后分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半年)分成无不良事件组与不良事件组,观察分析2组的各项指标、病史等以明确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264例患者平均年龄(62噰.1±9.5)岁;男214例,女50例,男性发病人数大于女性(81.1%>18.9%)。按年龄分组时,可以看出中青年组的男性患者更多(85.7%),而老年组女性患者有所增加(24.2%vs 14.3%)。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78.2%)高于中青年组(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预后分组研究显示:是否发生不良事件与血压、心率、心肌酶、发病到治疗时间有很大相关性,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长期失眠或焦虑、高血脂都是发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P <0.05或<0.01),直接与预后相关。结论男性、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长期失眠或焦虑、高血脂是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发病时间有特殊规律,注意这些因素对改善已发病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注射用炎琥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以2009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10家二级以上医院应用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注射用炎琥宁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患者的药品应用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使用开放式对照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用药患者4432例,发生一般不良反应/事件8例,发生率为0.18%。结论:注射用炎琥宁在监测医院内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低、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苦参素及其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通过检索2000~2010年医药期刊和利用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省级ADR中心网页检索,共收集苦参素不良反应详细病案57例;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苦参素不良反应,男性、女性发生率大致相同,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以30~70岁为主,不良反应主要发生时间在用药后6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的剂型多以注射液,占(93.0%)。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是消化系统损害12例(20.0%),其次是免疫系统反应11例(18.3%)、皮肤及附件系统10例(16.7%)、呼吸系统8例(13.3%)等。结论消化系统反应是苦参素制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免疫功能下降,超剂量给药,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等可能是苦参素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应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增强预防意识,减少苦参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孟海  王宁 《淮海医药》2014,(2):116-117
目的:比较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丁丙诺啡对骨科老年病人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65~78岁的下肢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和丁丙诺啡组(D),每组30例。2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给药,S组:舒芬太尼100μg,D组:丁丙诺啡1.2 mg,总量100 ml,术后5、10、20及40 h行VAS疼痛与Ramsay评分,记录PC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VAS疼痛评分、Ramsay评分及PC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发生率D组显著高于S组(P<0.01)。结论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丁丙诺啡用于骨科老年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相当,但舒芬太尼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更适合于骨科老年病人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指导临床用药并为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该院2012年收集ADR报告171例,对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1例ADR中,男101例(59.06%),女70例(40.94%),男女比例为1.44:1;年龄≥60岁及年龄〈10岁是ADR发生率较高的人群;ADR涉及药品21种,其中单一用药152例(88.89%),合并用药19例(11.11%);以抗感染药物为主70例(37.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160例(93.57%);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92例(36.51%);ADR上报数量最多的是骨科严重ADR3例(1.75%);治愈128例(74.85%),好转43例(25.15%)。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是预防、减少ADR的发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周轶  陈卫果 《中国药房》2008,19(26):2056-2058
目的:了解珠海地区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广东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珠海工作站于2005年8月~2006年12月收集到的311例ADE报告,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品种、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的ADE发生率最高,有213例(占68.49%);ADE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60例(占51.45%),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医务工作者在用药前应询问患者自身及家族过敏史,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用药后认真观察,尽量减少ADE发生。  相似文献   

16.
王帅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97-98,100
目的观察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人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1例,分为3组,试验组(老年、替罗非班组)46例,对照1组(非老年、替罗非班组)41例,对照2组(老年、常规肝素组)54例。试验组及对照1组于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各组PCI术后15min TIMI3级血流率,并比较术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结果试验组与对照1组相比,术后血流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术后TIMI3级血流率高于对照2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48h内试验组轻度出血发生率较对照1组及对照2组均无明显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较对照2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段抬高AMI行PCI治疗时应用替罗非班可获得更好的心肌灌注,降低老年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而不良反应并没有增加。  相似文献   

17.
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方法:收集我院上报的19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的一般情况、涉及药物、给药方式、不良反应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中(45.02% );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共涉及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以左氧氟沙星为主;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为3例(1.57%),皆为过敏性休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164例,85.90% ) ;不良反应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以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