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霞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瑞霞主任医师是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肝病专家 ,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 ,从事肝病医疗科研 30余年 ,学验俱丰 ,治疗多有创见 ,遣药独到。笔者有幸随师学徒侍诊 ,现撷其治疗慢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1 慢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张老认为尽管慢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 ,虚实错杂 ,临床千变万化 ,但慢性肝炎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表现的病理改变无非是邪毒、正虚、气血失调三者相互影响的具体体现 ,故临床治疗 ,宜执简驭繁 ,从祛邪、扶正、调理气血三方面入手。在慢性肝炎的发病过程中 ,湿热疫毒是致病的外因 ,机体正气不足是…  相似文献   

2.
张瑞霞主任医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粉萍 《陕西中医》2005,26(9):947-948
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感染率为世界人口的1%~2%,易慢性化,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我国虽为乙肝大国,但随着乙肝疫苗的使用,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丙型肝炎将成为肝炎的主要类型,防治问题亟待解决。干扰素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药,但价高效差,国人难以接受。张瑞霞主任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独到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明确提出了"肝主疏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一新概念,并对其源流、发展和现状进行了探讨,找出了肝主调节的物质基础、现代医学基础等.  相似文献   

4.
积聚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腹部积块,如慢性肝炎并肝脾肿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恶性肿瘤等而无明显腹水、出血、肝昏迷等症者.张瑞霞认为肝体失养、肝用不足是积聚的病机关键,肝络不通是病理基础.其治疗当以补肝体、强肝用、通肝络相结合,根据症状及舌脉调整三者比例,从而达到恢复肝脏生理功能,缩小或软化积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1 材料与方法血塞通片由云南玉溪维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丹参片由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和络舒肝胶囊 (含有鳖甲、白芍、白术、三棱、香附、莪术、当归、木瓜、蜣螂 )由苏州雷允上制药厂生产。临床观察 肝硬化的诊断符合2 0 0 0年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血塞通治疗组 32例 ,年龄在 2 0~ 6 6岁 ,男性 2 1例 ,女性 11例。肝炎分型 :乙肝 2 6例 ,丙肝 3例 ,未定型 3例。其中代偿期 2 2例 ,失代偿期 10例 ,有腹水 9例。服用血塞通片每日 3次 ,每次 5 0~ 10 0mg。丹参对照组 31例 ,年龄 19~6 5岁 ,男性 2 0例 ,女性 11例 ,肝炎…  相似文献   

6.
周静 《河南中医》2003,23(2):49-50
慢性肝炎为现代医学名词 ,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炎性疾病 ,其病程至少超过一般急性肝炎从发病到恢复的时间 (约 3月 ) ,通常指病程在半年以上者。根据临床表现、化验结果 ,特别是组织病理特征 ,主要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中医无直接相对应的病名 ,一般可归入中医的“黄疸”、“胁痛”、“积聚”等内科病中。根据临床经验可分为 :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肝胆湿热、血瘀等证型 ,血瘀型常与肝肾阴虚型同时并见 ,可见于肝脾不调型及肝胆湿热型 ,故不做为专一证型论述。1 肝脾不调型症状 :食欲不振 ,厌油腻 ,倦怠乏力 …  相似文献   

7.
陈道生 《河北中医》2001,23(1):15-16
目的:观察愈肝汤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慢性肝炎患者治疗组52例,采用愈肝汤随症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复方益肝灵片、垂盆草冲剂治疗。28日为1个疗程,1~3个疗程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4.6%,对照组46.4%,2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愈肝汤治疗慢性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建平 《河南中医》2004,24(11):76-77
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种,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根据临床辨证可分为:肝脾湿热,肝郁气滞,肝血瘀滞,肝郁脾虚,脾虚湿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活动性肝炎,尤其是长期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我院运用甘利欣进行静滴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选择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患者23例,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20~50岁,均为慢性活动性肝炎,HBsAg(+),肝功反复异常,病程最长为13年,最短为3个月。1.2对诊断明确的慢性肝炎患者,用甘利欣10~40mL溶于250mL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患者肝功均有所改善,23例患者全部有效。2药物作用机理 甘利欣主要成分是甘草酸二胺,为无色的澄清液体,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肝主疏泄"理论阐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情绪异常的规律性,为不同类型患者针对性心理干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气郁结及肝阳上亢两型,归纳、总结出不同证型患者不同心理特点。结果肝气郁结型患者37例,31例患者有焦虑与恐惧易怒心理,占83.8%;肝阳上亢型患者33例,其中25例患者有自卑消极悲观敏感心理,占75.6%。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明显情志改变,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在治疗时不可忽视情志疗法。  相似文献   

11.
经明确诊断的慢性肝炎患者53例,应用养阴柔肝之一贯煎加减,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患者转氨酶降低,表面抗原转阴,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2.
汉方治疗慢性肝炎的适应症为:①有自觉症状如疲劳、倦怠、食欲低下、烦躁、焦虑、失眠、排便异常、畏寒、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者。②不适合应用干扰素或干扰素无效及治疗后复发者。③与干扰素、甘草酸、UDCA等制剂并用。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语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在我国其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目前对本病证尚未有根治的疗法。近年来有关本病的诊治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与优势,但是疗效尚不稳定,需要作认真探讨。为了促进中医药在治疗肝纤维化方面的交流,我们特邀请国内在该领域素有研究的部分专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与体会进行研讨,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肝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肝炎病程长 ,缠绵反复不易治愈 ,在临床上多数为乙型肝炎 ,单纯针对肝病用药治疗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 ,这就给广大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 ,同时也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安全。从临床上看 ,肝病会波及脾、胃 ,肝之疏泄是脾、胃气机调畅的重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说 :“土得木而达”。如肝疏泄失常会直接影响肝脾的运化机能 ,疏泄太过则横逆犯肝脾 ,乘脾则清阳不升。”所以在临床上绝大部分患者出现眩晕、恶心、纳呆、厌油腻、脘腹胀满、肠鸣、腹泻或有便秘症状。而这些症状有时贯穿病程始终 ,但会随着肝功能的恶化或好转而加重或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中医论治便秘多从肺、脾胃、肾等脏着手,对肝脏的调理不够重视。然笔者却认为便秘之病症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本文从肝主疏泄的理论依据、肝与便秘的关系、从肝论治便秘等三方面论述,并总结两个治疗医案进行佐证,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李士懋在学习中医经典和近现代名家经验的基础上,就慢性肝炎的治疗,从疏肝药、实脾药、祛湿药、辛燥药、养阴药、活血药的运用及季节性用药、特异性用药等8个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在实际应用中不拘于一方一法,变化不困于一药一性,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临床收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毛军 《中医药学刊》2003,21(5):801-801,809
慢性肝炎病机复杂迁延难愈,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欠佳,中西医结合治疗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需进一步寻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切入点,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加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肝炎其临床病症表现归属于中医"虚劳"、"胁痛"、"郁证"、"黄疸"等病之范畴,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病源学、病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医药虽在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疗效,但尚属探求阶段,从传统医学角度归属分类无慢性肝炎该病名[1]。  相似文献   

19.
王新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69-169
慢性肝炎属现代医学的名称,散见于中医的"黄疸"、"胁痛"、"郁症"、"积聚"、"臌胀"等病症.临床上从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症状分型多属于:一、湿热中阻证:身目发黄,苔黄腻为主证.二、肝郁脾虚证:以胁肋胀痛,腹胀便溏为主证.重度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腹胀,纳差,便溏等症,可伴有面色黎黑,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但无门脉高压征者.  相似文献   

20.
肝主疏泄指导慢性胃炎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疏泄是肝脏重要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肝失疏泄分肝气逆疏泄太过型和肝气郁疏泄不及两型。以此理论指导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治疗能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