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江苏中医杂志》1985年第9期,徐余祥同志“试谈伤寒‘传经”一文 (以下简称徐文),初看似有新义,经反复研究讨论,觉得该文有歪曲仲景原意,混淆视听之处,因涉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学术原则问题,颇有商榷之必要,现提出我们的认识,与徐余祥同志商讨,并就正于同道贤达。  相似文献   

2.
读贵刊1986年第5期刘善志等同志对1985年第9期笔者在贵刊所发表的拙作《试谈伤寒“传经”》一文的商榷,感到十分庆幸和欣慰。之所以感到庆幸和欣慰,则是因为象笔者这样一篇极为肤浅的随笔,在贵刊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并赢得刘善志等同志四人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讨论外感发热病的专书。伤寒和温病既然同为外感发热病,其辨证又同以脏府学说为依据,且气血津液是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伤寒和温病,在辨营卫气血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例一:周××,女,64岁,住院号17468.6天前外出感寒,至夜突发头痛,关节窜痛,伴发热恶寒,无汗,自服去痛片,又请中医拟方服药3剂,汗后证情不减.1986-10-3以“泌尿系感染”收住院.住院期间体温38.8~39.6℃;血象WBC9.2~20.4×10~9/L,S76~83%,L24~17%;尿常规 Pr ++,WBC8~10,  相似文献   

6.
<正> "下合穴"作为一组特定穴的称谓,始见于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讲义》.笔者认为对这组俞穴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现试以古今文献对"下合穴"有关问题进行考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同道教正.问题的提出迄今为止的教材与辞书关于下合穴的诠释存在着概念不甚明确的问题.现以1979年版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针灸学》为例,该书在经络俞穴篇中写道:下合穴是指手三阳经下合于足阳经的俞穴.如"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故又称"手  相似文献   

7.
“传”是传经,病情发展循一定的规律之意;“变”是变化,病情发展不按一般规律之谓。伤寒和温病都存在传变问题,传与不传,主要决定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胜不传;邪胜而正虚就传。可顺传也可逆传;可由表传里,又可由里出表;由轻转重,或由重转轻;由脏传腑,或由腑出脏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疾病传变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自从党的“百家争鸣”的政策提出以来,学术界争论风气大大地活跃起来,我们中医界也并不例外,也想通过争鸣,把祖国的医学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起来。从最近所接触到的,五行学说的存废问题已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大部分中医同仁认为阴阳五行是中医学术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仁认为五行是空涧唯心的,在临床上没有用处;个别的还提出“五行说在中国医学上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中的气,可分为二类:存在于正常机体内的称为内气,存在于自然界的称为外气。内气和外气是相互沟通的。内气是一个概括名詞,实质上是指真气而言。因为真气是体内諸气的根本。所謂脏腑之气、营卫之气、宗气、阳气、經絡之气、胃气等,无非是依真气的不同分布、不同性状,从而发揮不同生理功能而有不同名称而巳。一、真气的概念 (一)眞气的来源:《内經》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又說:“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說明人体后天的真气,虽有秉賦于先  相似文献   

10.
一、对几种观点的认识何谓“真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然未引为注意。究其实质,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这段经文理解不一,现分述如下: ①真气由空气合谷气而成。持这种看法的读者,认为“所受于天的‘天’是‘天空’,真气就是人身所受纳的天空之气,与饮食入胃后的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养于周身的”。笔者认为这种理解不符合经文之旨。  相似文献   

11.
张朝和 《河南中医》1997,17(6):326-332
《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阳明为三阳之本,为三阴之外薮,三阴受邪与否,全凭胃气之盛衰,文中分段叙述了六经病变与胃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专著。仲景以《灵枢》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名称,将外感疾病出现的个体差异、病邪性质及其侵袭人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证候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巧妙地囊括其中,从而构成《伤寒论》特殊组列法——六经分证,并将六经证候间的相互转归称为"传"。由此,后世所谓"传经"理论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伤寒论》并无系统的论及六经病证"传经"理论,后世虽众说纷纭,但"传经"之实质仍不十分明确。笔者在阅  相似文献   

13.
《灵枢·贼风篇》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令人病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指出“贼风虚邪”极易伤人致病。王冰注云:“邪乘虚入,谓之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历代医家对此也分别指出贼风是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虚邪是乘人体之虚而伤人的邪气。其实“贼风虚邪”是外恶邪气的统称。《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相似文献   

14.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对此笔者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几点不成熟的见解如下:1.转反戾,是描述患者辗转反侧、时而反张、时而屈曲的体态,在症状学上这通常是痉挛性疼痛的典  相似文献   

15.
试谈“肾主纳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主纳气的理论,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然而历代医著中对其论述较少,且观点不尽相同,有必要深入探讨之。肾主纳气一词,《内经》中虽未明确提出,但却多次论及肾与呼吸有关,《素问·逆调论》曰“肾者……主卧与喘也”,《素问·经脉别论》曰“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均指出呼吸异常可以由肾所致。《难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追溯了“担截法”的历史渊源;首载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提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裁”的观点和十二个常用穴的临床应用,综述了古人对担、截二字的解释和个人对此二法的理解,指出这二法是针灸临床上普遍应用又很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上人们自觉地采用很少,多为被动地运用,对其实用价值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相似文献   

18.
“经云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有清以前,此议勿失。”但到叶吴之后,该派中人,为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说:“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温病条辨》)该派中人,慨于《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反于六淫”,而自叔和以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缔,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同上)故“怀救世之心,”“抗志以希古人”,而撰《温瘸条辨》等著作。迄秦之桢作《伤寒大自》,说仲景书“惟有冬月正伤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时之证,”又谓南方无真伤寒,全是温热。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思想方法也是基本特点之一。但辨证论治的“证”字究竞和我们在临床上所说的症状和随症加减的“症”字有何不同,谨就自己简单认识试谈一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指导意义。但我们初学时,常常认为随症加减就是辨证论治,把“证”和“症”混为一谈,经过进一步学习和临床体会,“证”和“症”确实大有差异。 [证]:中医所说的“证”有很强的概括性,它包括了病理变化,又标明了诊断结果和治疗大法。通常对“证”的说法有二:一是为  相似文献   

20.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唱出肺“通调水道”一曲。笔者欲就此立题,作以探讨,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