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读贵刊1986年第5期刘善志等同志对1985年第9期笔者在贵刊所发表的拙作《试谈伤寒“传经”》一文的商榷,感到十分庆幸和欣慰。之所以感到庆幸和欣慰,则是因为象笔者这样一篇极为肤浅的随笔,在贵刊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并赢得刘善志等同志四人的“反复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讨论外感发热病的专书。伤寒和温病既然同为外感发热病,其辨证又同以脏府学说为依据,且气血津液是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伤寒和温病,在辨营卫气血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例一:周××,女,64岁,住院号17468.6天前外出感寒,至夜突发头痛,关节窜痛,伴发热恶寒,无汗,自服去痛片,又请中医拟方服药3剂,汗后证情不减.1986-10-3以“泌尿系感染”收住院.住院期间体温38.8~39.6℃;血象WBC9.2~20.4×10~9/L,S76~83%,L24~17%;尿常规 Pr ++,WBC8~10, 相似文献
6.
7.
“传”是传经,病情发展循一定的规律之意;“变”是变化,病情发展不按一般规律之谓。伤寒和温病都存在传变问题,传与不传,主要决定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胜不传;邪胜而正虚就传。可顺传也可逆传;可由表传里,又可由里出表;由轻转重,或由重转轻;由脏传腑,或由腑出脏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疾病传变过程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阳明为三阳之本,为三阴之外薮,三阴受邪与否,全凭胃气之盛衰,文中分段叙述了六经病变与胃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10)
<正>《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的专著。仲景以《灵枢》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名称,将外感疾病出现的个体差异、病邪性质及其侵袭人体部位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证候及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巧妙地囊括其中,从而构成《伤寒论》特殊组列法——六经分证,并将六经证候间的相互转归称为"传"。由此,后世所谓"传经"理论便应运而生。然而,由于《伤寒论》并无系统的论及六经病证"传经"理论,后世虽众说纷纭,但"传经"之实质仍不十分明确。笔者在阅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经云凡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有清以前,此议勿失。”但到叶吴之后,该派中人,为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说:“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温病条辨》)该派中人,慨于《伤寒论》“专为伤寒而设,未尝遍反于六淫”,而自叔和以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缔,指鹿为马,殆试而辄困”,(同上)故“怀救世之心,”“抗志以希古人”,而撰《温瘸条辨》等著作。迄秦之桢作《伤寒大自》,说仲景书“惟有冬月正伤寒治法,而不及春夏秋三时之证,”又谓南方无真伤寒,全是温热。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思想方法也是基本特点之一。但辨证论治的“证”字究竞和我们在临床上所说的症状和随症加减的“症”字有何不同,谨就自己简单认识试谈一下。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特点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指导意义。但我们初学时,常常认为随症加减就是辨证论治,把“证”和“症”混为一谈,经过进一步学习和临床体会,“证”和“症”确实大有差异。 [证]:中医所说的“证”有很强的概括性,它包括了病理变化,又标明了诊断结果和治疗大法。通常对“证”的说法有二:一是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