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观察了200例成人骨眶,发现有眶外侧沟77例(38.5±3.4%),此沟提示脑膜中动脉的眶支与眶下动脉的吻合所在。脑膜眶孔的出现率为33.0±3.3%,此孔的局部位置在眶上裂外侧端外侧的邻近部位。脑膜中动脉的眶支沟的出现率为82.0±3.8%.此沟延至眶上裂或脑膜眶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200例成人骨性眼眶作了观测,发现有眶外侧沟者70例(35±3.37%).有15个颅的两侧眶同时呈现眶外侧沟(27.27±6.03%).脑膜眶孔的出现率为59±3.48%,此孔位于眶上裂外侧端的外侧,两者之间的距离为0.2~1.8cm.孔的局部位置可位于蝶骨大翼眶面,额骨眶面或蝶骨大翼与额骨眶面的交界处.脑膜中动脉眶支沟的出现率为89±3.12%.此沟有的仅延伸至眶上裂或脑膜眶孔,有的既至眶上裂又至脑膜眶孔.眶外侧沟提示脑膜中动脉与眶下动脉之间吻合的所在.  相似文献   

3.
对236例(472侧)中国成人颅骨的棘孔、脑膜中动脉眶支沟、脑膜中动脉眶支孔和眶外侧沟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脑膜中动脉眶支孔的出现率为55.9%;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17.6%,其中双侧出现的有24例(28.9%)。  相似文献   

4.
在150个颅骨标本上,调查了眶外侧沟,脑膜中动脉眶支沟和脑膜眶孔。眶外侧沟共发现104例,占34.66%。左侧有61例,占40.66%,右侧有43例,占28.66%,双侧眼眶有眶外侧沟者32例,占61.53%。讨论了眶外侧沟的命名,比较了国内外学者眶外侧沟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5.
国人脑膜中动脉眶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7个(134侧)成人尸头的脑膜中动脉眶支进行观察。眶支由脑膜中动脉前支在眶支沟发出,经眶支孔入眶者出现率53.00%,经眶上裂入眶者出现率71.64%,同时经上述两处入眶者出现率31.40%。脑膜中动脉眶支入眶后取代泪腺动脉出现率19.40%,部分取代眼动脉出现4例(6.00%),完全取代眼动脉1例(1.50%)。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眶外侧壁的沟,调查50例巴西成人干燥、完整颅骨,并锯开颅顶,观察颅内诸窝。检查结果表明:50例右眶中,24例其外侧壁有沟,3例有脑膜——眶孔;50例右侧颅中窝中,21例存在脑膜中动脉眶支沟。50例左眶中,21例外侧壁有沟,3例有脑膜——眶孔;50例左侧颅中窝中,27例有脑膜中动脉眶支沟。115例其两侧眶外侧壁均有沟。9例仅在右侧出现,6例仅在左侧出现。未见起自脑膜——眶孔的眶内沟。通常起自眶上裂外  相似文献   

7.
对50个成年干颅骨的观察发现:100例眼眶外侧壁中64例(64%)有沟,在64例中有50例左、右侧同时存在眶内沟(78.1%)。在100例眼眶外侧壁(蝶骨大翼)上有75例存在脑膜一眶孔(75%)。眶内沟可能是眶下动脉和脑膜中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压迫所致。脑膜一眶孔可能是血管的通道。同时本文还描述了棘孔和脑膜中动脉沟。  相似文献   

8.
观察与测量了319个中国成人颅的眶下孔,以单孔最为多见,占88.56±1.26%。眶下孔之长径为5.16±0.06 mm(男)和4.84±0.09 mm(女);宽径为3.50±0.04mm(男)和3.25±0.05mm(女)。眶下孔居于眶下缘中点之下及中点内侧之下者分别为50.63±1.98%及49.21±1.98%。眶下孔之上缘中点至眶下缘的距离,男性为8.02±0.08mm,女性为7.45±0.10mm,男性显著大于女性。眶下孔中心至两鼻骨下缘中点的距离,男性为33.07±0.10mm,女性为31.00±0.10mm,男大于女。眶下孔开口朝向前下内及前下者,男性和女性分别为56.62%和57.80%。  相似文献   

9.
用与本研究第一部分相同的坐标系,在42个(84侧)男性成人头颅上,测定了脑膜中动脉的坐标位置,并在坐标纸上画出它的行径的投影.主要结果为:1.发现6侧(7.14±2.80%)脑膜中动脉本干(1侧)或其前支(5侧)出自眼动脉系,穿眶上裂外侧部进入颅腔.2.只有18侧(22.78±4.72%)脑膜中动脉分成前、后支的分叉点是在y=20平面以上,其坐标是(34.8(?)±4.85mm,25.8(?)±3.94mm),其余的61侧(77.22±4.72%)的分叉点均在y=20平面以下.3.前支与y=20、50、60和70四个平面相交点的x值分别平均为39.94±6.26mm、28.45±6.64mm、23.57±7.09mm和20.42±7.68mm.4.后支与y=20平面相交点的x值平均为20.62±18.74mm,交Y轴的y值平均为33.80±10.43mm.交y=50、60和70三个平面的点的x值分别平均为-28.89±16.43mm、-28.84±14.02mm和-37.24±12.29mm.还分别分析了脑膜中动脉两支与已定平面相交点的分布规律,讨论了利用脑膜中动脉作为吻合血管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眶内骨性孔裂至眶缘距离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眶内骨性孔裂至眶缘距离的测量谷京城,柴丽,郎海南,宋秀儒,孙连玉(耳鼻咽喉科教研室)魏占东,张平(解剖教研室)随着显微镜内、窥镜视神经减压术的广泛开展,筛动脉及视神经孔的位置关系愈显重要。特对颅骨之筛前孔、筛后孔、视神经孔、眶上裂和眶下裂与眶缘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深外侧壁眼眶减压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行深外侧眼眶减压术治疗的甲状腺相关眼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眼球突眼度,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上、下睑缘至角膜映光点的距离,复视情况和眼球运动受限情况。结果:共纳入23例(35眼)病人,其中男9例(12眼),女14例(23眼),平均年龄(41.5±14.4)岁。深外侧壁减压可使术后眼球回退(3.7±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眼伴压迫性视神经病变的病人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明显提高。术后眼压平均下降(1.9±1.6)mmHg,上睑和下睑退缩平均改善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例病人原有复视加重,3例病人复视缓解,6眼眼球运动障碍缓解,无眼球运动障碍加重。结论:深外侧壁眼眶减压术可有效扩大眼眶容积,眼球明显回退的同时术后复视发生率低,视力恢复佳,并改善上睑和下睑退缩,眶内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王雪  王峰  李眉 《北京医学》2011,33(4):292-294
目的 探讨99mTc-奥曲肽眼眶显像在判断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活动性中的作用.方法 81例TAO患者(151个眼眶)和10例正常对照者(20个眼眶)均行99mTc-奥曲肽眼眶显像,并采用勾画感兴趣区技术计算眼眶与枕部颅骨的奥曲肽摄取比值(O/OCC).结果 TAO活动组O/OCC比值(1.78±0.44)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13.
孙满意  王波  董海波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0):1729-1731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测量眼眶容积中的应用及其准确性。 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非眼科患者32例,64眼。对所有患者的双侧眼眶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成像检查,将VR检测值水平作为对比金标准。同时对32例,64眼进行不同的层厚/层距:2 mm/2 mm、2 mm/4 mm、2 mm/5 mm、3 mm/3 mm及3 mm/5 mm参数进行螺旋CT横断位重建,并截图检查图像。分析64眼在不同层厚/层宽条件下的眼眶容积检测值水平和误差率范围;64眼在不同层厚/层宽条件下的眼眶容积检测准确性。 结果 VR检测时,平均眼眶容积值水平为(22.9±2.6)cm3。2 mm/2 mm时检测眼眶容积值水平为(22.4±2.3)cm3,与VR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层厚/层距参数之下的眼眶容积值水平与VR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误差率<0.5%作为评估准确性的标准;在2 mm/2 mm条件下,准确率达到100.0%,其次为2 mm/4 mm,准确率为89.1%,准确率最低的为3 mm/5 mm,准确率仅为10.9%,各组2 mm/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螺旋CT在层厚/层距设置为2 mm/2 mm时进行眼眶容积测量,其误差率最小,能够准确、客观地测量眼眶容积值水平,可参考其水平来评估相关病情的变化、转归及疗效。   相似文献   

14.
Traumaticopticneuropathyisavision threateningdisorder Autopsiesafterheadtraumahaveshownthattheopticnervesareoftendamagedmostseverelywithintheopticcanal 1 Althoughvariouskindsofmicrosurgicaldecompressionoftheopticcanalhavebeenadvocatedastheeffectivemeth…  相似文献   

15.
量化切除Ranvier区对骺板横向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除不同长度Ranvier区对骺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封闭群系新西兰大耳白兔48只,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每组24只,采用切除长度分别为4 mm和12 mm长的胫骨近端Ranvier区,于术后1,4,8及12周处死实验兔。并从大体、X线摄片和组织学方面观察骺板发育情况。结果:4 mm和12 mm组骺板损伤周长百分率分别为(12.50±0.09)%和(37.50±0.20)%。术后8,12周12 mm组实验侧胫骨较对照侧短缩(0.97±0.49),(2.78±0.46)mm(P<0.05),而4 mm组未出现骨生长抑制。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1周软骨细胞增生带明显增厚,4周骨桥开始形成,8周骨桥成熟,12周成熟的横跨骺板的骨桥明显增厚。结论:Ranvier区切除造成骺板边缘损伤与切除长度有关,超过骺板周长约12.5%就可能导致骨生长抑制,Ranvier区在骺板横向生长中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观察对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应用罂粟碱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并评估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组患者3d、7d、14d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12.20%(5/41)、17.07%(7/41)和19.51%(8/41),均低于对照组 26.83%(11/41)、34.15%(14/41)和 36.59%(15/41),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3d、7d、14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为(110.70±11.35)cm/s、(97.83±11.21)cm/s和(88.56±9.81)cm/s,低于对照组(115.36±12.86)cm/s、(103.37±10.26)cm/s和(95.90±9.17)cm/s,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术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罂粟碱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降低术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