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淑荣  米瑞卿 《中外医疗》2012,31(18):98-98
目的探讨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咯雷加常规治疗(观察组)44例和只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42例,观察心绞痛用药前后控制的情况、心电图ST-T改变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阿斯匹林基础上联用氯吡咯雷,可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孙振永 《吉林医学》2012,33(21):4547-4547
目的:探讨和研究氯吡咯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88例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均匀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氯吡咯雷联合阿司匹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量为100 mg/d的阿司匹林和75 mg/d的氯吡咯雷,对照组只使用阿司匹林单纯治疗的方案,用量为100 mg/d。详细记录下患者服药后以下检验项目的具体情况。结果:对照组显效14例,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显效28例,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心脏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并无此类事件发生。结论:氯吡咯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将血小板的活化功能进一步抑制,对心绞痛的控制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降低心脏不良反应情况,因此可以应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申银玲 《吉林医学》2013,34(5):849-850
目的:研究氢氯吡咯雷对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降酯药和降压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氢氯吡咯雷300 mg,以后75 mg/d持续用4周。结果:观察组能明显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下降,心电图改善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对出凝血指标影响不大(P>0.05)。结论:氢氯吡咯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背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红花注射液对该指标的影响对于探讨其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机制及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影响,探讨红花注射液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花注射液治疗组(32例,常规西药加红花注射液)与对照组(32例,常规西药),两组疗程均为14 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复合物(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同时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因提前出院而退出试验.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62p比例和CD63比例治疗后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14 d中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表达的作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可增强常规西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安全性和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上加用小剂量氯吡格雷组(治疗组),分析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接受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20例和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20例,观察用药前后心绞痛控制情况、心电图以及血小板活化状态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有明显好转(P<0.05),1个月内心肌梗死及心脏猝死等主要终点事件下降,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活化功能,虽然心电图疗效两组差异未见显著性,但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二联"强化抗血小板治疗(ACS),比单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且未见出血增加,表明该方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UAP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血浆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和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和IL-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hs-CRP和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D62p和PAC-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62p和PAC-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CD62p和PAC-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民权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接受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比较两组治疗30 d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红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54/60)]高于对照组[71.67%(4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可有效降低血浆黏稠及血小板聚集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低分子肝素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加用氯吡格雷,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明显改善者占81.25%,而对照组为59.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应常规应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在无条件进行早期介入治疗的医院,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80例确诊为NSTEAMI的患者,随机分为受试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其他等基础治疗,受试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观察心电图,记录用药后1周、1个月、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受试组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缺血导联数均降低(P<0.01),再发心绞痛、再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降低(P<0.05);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发生轻微出血事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NSTEA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120例老年患者,随机平均分成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口服通心络胶囊和氯吡格雷,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观察治疗3个月后其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变化,观察患者用药前后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跟对照组在临床疗效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频率以及硝酸甘油的用量均比治疗前效果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心电图观察对照组的疗效明显不如观察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血脂指标的比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氯吡格雷治疗老年患者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上疗效显著,并能很好的改善血液中流变学及血脂指标,安全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12.
雷挺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5):627-629,632
目的:观察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则加载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间中医症候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等情况差异,血小板的膜蛋白血小板颗粒膜蛋白(CD63)、膜血小板膜糖蛋白Ib/Ⅸ(CD42b)、α-溶酶体膜蛋白(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S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的表达率差异以及血管功能状态相关指标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 (TXA2)水平差异.结果:入组后7、14 d,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63、CD62P、TSP、PAC-1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2b表达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T和TXA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NOS、PGI2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加载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和血管功能障碍状态得到了更好改善,有利于心绞痛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婉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148-148,150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连续观察4周。结果1周内治疗组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明显优于对照组,4周内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可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更加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3例ACS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3例),均实施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另给予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安慰剂。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3%)和对照组(6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CD63、CD62p和GP IIb/IIIa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低程度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3%)和对照组(4.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显著改善ACS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推测可能和CD63、CD62p和GP IIb/IIIa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在临床疗效比较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上,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6%,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史春青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57-195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心电监测;吸氧;服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用氯吡格雷(150毫克/日)。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4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74.0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3.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参数(CD62p、CD63)水平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D62p、CD63水平显著低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能够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指标,缓解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景强强  李慧婷 《吉林医学》2013,34(13):2488-248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6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心电图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心电图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Zhu YF  Luo HM  Deng ZL  Fu DY  Yao W  Dai 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2,10(3):318-323
背景: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受体是评价血小板活化的重要指标,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成药红花注射液对该指标的影响对于探讨其抗血小板凝集作用机制及疗效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的影响,探讨红花注射液在抗血小板凝集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4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花注射液治疗组(32例,常规西药加红花注射液)与对照组(32例,常规西药),两组疗程均为14d。主要结局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GPⅡb/Ⅲa复合物(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同时观察红花注射液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症状及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因提前出院而退出试验。对照组和治疗组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CD41比例、CD41抗体荧光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62p比例和CD63比例治疗后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14d中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事件,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红花注射液具有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表达的作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绞痛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可增强常规西药抗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通脉降浊方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硝酸异山梨酯、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聚集、扩冠、调脂、稳定斑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脉降浊方,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87.6%,对照组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6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均较治疗前降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G、CRP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脉降浊方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并且能够降低TG、CRP。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疗效、安全性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方法 9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在对照组规范治疗(低分子量肝素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其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负荷量0.4μg/(kg.min),静滴30min,继之维持量0.1μg/(kg.min)持续静滴36h。观察2周时心绞痛发生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18导联心电图变化及出血事件,记录6个月内MACE发生率。结果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观察组91.84%(对照组:72.92%),心电图总有效率87.76%(对照组:70.83%),MACE发生率18.36%(对照组:33.33%),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出血及不明显出血事件发生率二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大出血事件。结论在规范抗血小板、抗凝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UA,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明显降低MACE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