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72例行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51岁,病程2-18年,平均11.3年.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单纯二尖瓣置换15例,二尖瓣瓣置换同时行三尖瓣Deve,成形术45例,二尖瓣置换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12例,术...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已有30余年历史。传统的二尖瓣置换术(C-MVR)需切除病变的二尖瓣瓣叶、腱索及部分乳头肌,术后多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功能降低,其手术死亡率与术后活动耐量及心功能分级等综合指标均较瓣膜成形术(MVP)为差。80年代以来逐渐推广的保留腱索的二尖瓣置换术(CP-MVR),为改善术后左室功能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方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35例,其中不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60例(对照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患者75例(观察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以及左心室大小与功能。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3%(χ~2=3.846,P0.05)。观察组出现二次开胸止血、低心排血量、脑卒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7%(χ~2=4.606,P0.05)。对照组左心室破裂及低心排血量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观察组(χ~2=3.836、3.836,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LVEDD、LVESD、LVEF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观察组术后3个月LVEDD、LVESD、LVEF改善情况显著性优于对照组(t=2.36、1.83、2.98,均P0.05)。结论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方便、快捷,疗效确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二尖瓣后瓣以及瓣下装置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110例进行调查分析,患者不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45例为对照组,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65例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左心室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4%,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分别为8.89%、6.1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左心室破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复查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以及瓣下装置对保护左心室功能是更为有利的,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左心室破裂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6.
初次二尖瓣置换术(MVR)中保留瓣下结构可以改善患者术后左心功能和提高术后生存率,但有关再次二尖瓣置换术(Redo-MVR)中保留瓣下结构的临床效果的研究却较少。该研究重点评估保留瓣下结构对Redo-MVR术后早期院内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加拿大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4例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组(MVRP 组)34例,全瓣膜切除瓣膜置换组(MVRC 组)30 例;术前、术后15d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MVRP组、MVRC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 MVR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功能较MVRC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4例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组(MVRP组)34例,全瓣膜切除瓣膜置换组(MVRC组)30例;术前、术后15d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MVRP组、MVRC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MVR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功能较MVRC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自 1994年 6月~ 2 0 0 0年 6月行保留部分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 (MVRP) 5 0例与同期常规二尖瓣置换术 (MVR) 38例进行对照分析 ,以评估 2种术式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临床资料  观察组 5 0例行MVRP。其中单纯二尖瓣狭窄 (MS) 10例 ,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 (MI) 16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 4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3例 ,三尖瓣成形 7例 ,清除左房血栓 4例。对照组 38例行常规MVR。单纯MS 9例 ,单纯MI 11例 ,MS伴MI 18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 5例。两组病例术后 2周及 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详…  相似文献   

10.
二尖瓣替换术(MVR)一直是治疗二尖瓣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对左心功能的影响也一直受到重视。MVR时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腱索、乳头肌)是近年来有关MVR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临床研究临床上首创这一工作的是Lillehei等,其目的是为了解决MVR术后患者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问题。他们以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不同保留瓣下结构方法在二尖瓣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和体会,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102例以二尖瓣病变为主的患者,实施了保留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其中男性48例,女性54例,年龄22~67岁,平均(46±10.1)岁,术前诊断二尖瓣狭窄为主22例,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56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24例,合并三尖瓣中度以上关闭不全38例,合并心房颤动35例,合并左心房血栓3例。术前射血分数(EF)33%~65%,平均(52±8.2)%。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7例、Ⅲ级76例、Ⅳ级19例。同期选择行保留后叶及瓣下结构以及不保留瓣膜和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各102例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保留全瓣组无围手术期死亡;保留后叶组术后早期死亡2例(1.96%),1例死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死于肺部感染;不保留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4.90%),3例死于左心室后壁破裂,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保留全瓣组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较保留后叶组和不保留组有改善,其中LVEF和LVE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近期效果优良,适合各种类型的二尖瓣病变,主要是以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变。该方法操作上较为复杂,适合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保留后叶适合二尖瓣狭窄为主,瓣环偏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瓣下结构保留方式对二尖瓣置换术后猪瓣膜下游湍流剪应力(TSS)的影响。方法滇南小耳猪27只,在全麻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随机分为A、B、C组,各9只,分别采用单叶机械瓣膜、双叶机械瓣膜和生物瓣膜行二尖瓣置换。每组又分为3个小组,各3只,A1、B1、C1组未保留瓣下结构,A2、B2、C2组保留后瓣瓣下结构,A3、B3、C3组保留全瓣瓣下结构。采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各组人工心瓣下游湍流剪应力。结果猪单叶瓣膜置换术后二尖瓣下游两核心区位点TSS组间比较P均>0.05,边界位点TSS组间比较P均<0.05,保留后瓣瓣下结构者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者,低于全保留瓣下结构者(P均<0.05)。猪双叶瓣膜置换术后、生物瓣膜置换术后二尖瓣下游两核心区位点TSS组间比较P均>0.05,边界位点TSS不保留瓣下结构者和保留后瓣瓣下结构者相比P>0.05,全保留瓣下结构者高于不保留瓣下结构和保留后瓣瓣下结构者(P均<0.05)。结论采用单叶机械瓣行二尖瓣置换术保留后瓣和保留全瓣均可引起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且保留全瓣高于保留后瓣者;采用双叶瓣膜和生物瓣膜者,保留后瓣瓣下结构不会导致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但保留全瓣可引起跨瓣血流湍流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14.
作者报告1990年3月~1993年5月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9例(其中保留全部瓣下结构4例,保留后瓣及腱索、乳头肌5例)的治疗体会,并对其适应证、禁忌证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及预后。方法:选取35例采用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其中我院在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开展10例,另外25例,为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开展),通过术后LVEF、LVEDD等功能指标与术前对比进行分析,评价该术式对患者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及预后。结果:35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未出现左心室破裂及左心室壁血肿。术后7d复查LVEF、LVEDD与术前指标对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后瓣并行前瓣腱索重建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手术方式,在解决二尖瓣狭窄的情况下能较好的维护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6.
MVR后左心功能低下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本文着重综述了MVR保留部分二尖瓣结构对左室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以及手术方法和适应征。MVR保留二尖瓣结构可以提高术后左心功能,明显降低左室破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李绪东  夏旭  刘秋华 《心脏杂志》2023,(4):428-432+442
目的 探究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患者心肌应变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22年5月清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RMS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分为保留组(56例)和未保留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参数、心肌应变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与未保留组相比,保留组患者的ICU滞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更短(均P<0.01)。术后1个月,与未保留组相比,保留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更低(均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P<0.05)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P<0.01)均更高。与未保留组相比,术后3个月保留组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Ss)(基底段P<0.05,中间段P<0.01)以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基底段P<0.01,中间段P<0.05)均更高。与术前相比,未保留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心室心肌Ss均更低(均P<0.01),保留组患者术后1个月左心室心肌基底段与...  相似文献   

18.
19.
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后早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常规二尖瓣替换术后常有左心室功能恶化,有作者推测术中二尖瓣结构的破坏是导致术后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保留瓣下结构的影响。方法:总结了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26例,其中部分保留22例为二尖瓣狭窄,完全保留4例为二尖瓣关闭不全。结果:与同期完全切除的26例(均为二尖瓣狭窄)比较,保留瓣下结构者术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左心房缩小较明显,未发生左心室破裂。其余5项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应完全保留瓣下结构,其中将人工瓣置入二尖瓣口内更为简便安全。部分二尖瓣狭窄者可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而瓣叶和瓣下结构病变严重者则应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20.
保留后瓣的二尖瓣置换术18例报告(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0月,在瓣膜置换术中有18例保留后瓣及其瓣下装置,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13~47岁,(平均36岁)。二尖瓣关闭不全(MI)1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主动脉瓣病变5例。本组中有8例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