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临床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且发现在单纯抗-HBc阳性者中发生率最高。此文就各类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若干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临床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且发现在单纯抗-HBc阳性者中发生率最高.此文就各类人群隐匿性HBV感染的若干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套式PCR扩增HBVS、X、C基因,检测隐匿性HBV感染者。HBVS、X区扩增产物测序和变异位点分析,发现可能的和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分析HBV基因变异在HBV隐匿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S基因区未发现有义突变,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发现多位点变异,推测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结论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多位点变异可能是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住院孕妇显性和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及其病毒株S基因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住院孕妇队列研究,招募2012年6月1日-2013年3月15日医院产科孕妇1 130人,收集人口学资料和血清,并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巢式PCR进行HBV S片段的扩增并测序,分析并比较住院孕妇显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OBI的人口学分布特征及S区序列变异。结果 在1 130名孕妇中,HBV感染比例为16.55%,其中显性HBV感染和OBI的比例分别为8.4%和8.1%。共获得136株HBV S基因序列,其中基因C型17株,基因B型119株。与基因B型显性HBV株相比,OBI株出现更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替换率,8个核苷酸位点出现统计学显著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并导致HBV S基因和对应的HBV P基因出现非同义氨基酸替换,分别为5个(G44E、T126A、R129Q、W156L和Y200F)和4个(I438L、K478N/D、N481S/D和L511F)。此外,3例OBI出现W35终止码替换,1例OBI出现第123位和第124位点的插入替换。结论 住院孕妇存在较高的HBV感染比例,OBI与显性HBV感染比例大致相当;B基因型OBI株出现统计显著的核苷酸和/或氨基酸位点替换,可能与OBI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隐匿性HBV感染(OBI)指在机体肝组织中存在HBV DNA,血清HBsAg阴性,伴或不伴有血清HBV DNA阳性的感染状态.OBI与隐源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关,是输血、器官移植播散HBV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目前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OBI的形成与多种机制有关,其中病毒突变是重要因素.此文就HBV基因不同区域突变与OBI感染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多种肝脏疾病中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 OBI)检出率,并探讨OBI患者HBV S基因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 MHR)免疫逃逸相关突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91 037例HBV感染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出OBI患者并扩增其HBV S基因序列,分析其HBV S基因MHR免疫逃逸相关突变特点。结果 91 037例住院患者中OBI总检出率为0.53%(487/91 037),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OBI检出率最高(9.26%,130/1404),肝硬化患者中OBI检出率最低(0.26%,78/29 921)。62例OBI患者组与124例非OBI患者组相比,OBI患者组MHR免疫逃逸相关突变总体检出率显著高于非OBI患者组(59.68% vs. 35.48%;P<0.05);OBI患者组MHR多个免疫逃逸相关突变的联合检出率显著高于非OBI患者组(43.55% vs. 22.58%;P<0.05);其中,sT118K、sK122R和sV168A 3种单点突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OBI患者组。结论 本研究显示临床HBV感染患者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而且不同肝脏疾病中OBI检出率不同。此外,HBV S基因MHR的免疫逃逸相关突变与临床实践中OBI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和临床意义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开始关注其发生机制.此文就HBV的S基因变异对隐匿性感染的发生和影响的若干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HCV感染作为一种特殊的感染形式正逐渐受到重视,此文就隐匿性HCV感染的发生机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征作了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9.
隐匿性HBV感染指患者血清HBsAg阴性,而血清和(或)肝组织HBV DNA阳性,其发生机制仍未明了.目前,对HBV基因变异的研究大多集中在S基因,而X基因是病毒复制的重要调节区,是转录、反转录和正链合成的起点,此处变异可能会影响到病毒的转录和复制,但由于X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目前对其变异与隐匿性HBV感染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此文就HBV X基因变异对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和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HBV感染是指血清中HBsAg和HBV DNA检测阳性.然而随着高灵敏分子生物学技术在HBV检测中的应用,发现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或肝组织HBVDNA持续存在,从而提出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B virus infection,OBI)的概念[1].HBsAg阴性的HBV感染与许多临床情况有关,由于HBsAg阴性HBV感染难以用常规方法检出,成为较复杂的流行病学和临床问题[2].目前OBI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于OBI在不同人群患病率的横断面调查,由于选取研究对象的方法不-,检测指标及方法各异,造成结果差别很大.本文就近年来OBI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发病情况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HBV)感染筛查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情况,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2种不同生产厂家的ELISA试剂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BsAg,阴性标本采用NAT进行6人份HBV DNA混样检测,混检有反应性标本再进行拆分单检,并对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化学发光法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深圳市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和感染高危因素,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2007年1月-2011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435份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标本进行乙肝DNA定量检测,同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人群的易感高危因素和流行趋势。结果 HBV-DNA定量检测显示,435份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标本中检测出24份HBV-DNA定量阳性标本,对24份HBV-DNA定量阳性标本结合血清学结果统计分析得出9种模式,其中模式3和5为高危模式,该人群感染隐匿性乙型肝炎的几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经济条件是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感染高危因素。结论隐匿性乙型肝炎在人群中呈一定的流行趋势,年龄和经济条件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的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名出生时乙肝疫苗免疫成功后仍感染乙肝病毒的小孩的感染来源。方法采集小孩及其父母的血标本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病毒载量检测,使用酚氯仿法提取HBV DNA,PCR扩增HBV S基因,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并测序,利用Mega 5.0和Bioedit 7.0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父亲和母亲均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父亲、母亲、儿子的PCR产物分别获得12、11和9个克隆株。父亲克隆株的血清型为adrq+,ayw1,ayw,ayr,基因型为C2、B、B/C;母亲克隆株的血清型为ayw1,adw2,adwq+,基因型为C5、B、B/C、C/G;儿子克隆株的血清型为adrq+,基因型仅为C2。S基因序列进化发生树显示,儿子的所有克隆序列与父亲大多数的克隆序列聚集在一起,而与母亲的克隆序列没有聚集。来自儿子和父亲的S基因克隆序列有相同的氨基酸突变模式(T118K、T123N、G145A)。结论儿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来源是父亲,提示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单采献血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在沧州市某血站单采献血的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进行HBV DNA和抗-HBs(HBsAg)、抗-HBc(HBcAb)检测,将感染者分为单纯HCV感染组和HCV/OBI共感染组, 收集2组人群基本资料并检测肝功能指标、HCV RNA载量及血清IL-10表达水平,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2组感染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采用ROC分析IL-10水平单采献血HCV合并OBI价值。结果 单纯HCV感染组中男66例,女47例,平均年龄(53.15±11.37)岁;HCV/OBI共感染组中男性23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4.23±12.39)岁,2组感染者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HCV感染组相比,HCV/OBI组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OBI共感染患者血清中IL-10表达与HCV RNA载量、Alb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TB、AST、ALT、Glb呈明显正相关(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IL-10水平评估沧州市HCV/OBI共感染患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4,对应的敏感度为66.67%,特异度为76.11%。结论 与单纯HCV感染患者相比,IL-10在HCV合并OBI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且IL-10表达水平与肝功能指标具有相关性,对HCV合并OBI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警惕隐匿性哮喘文/魏开敏有这样一类以咳嗽为主症的哮喘疾病,与典型哮喘的咳嗽形式不同,可由运动、冷空气、气候变化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加重。一年四季可反复发作,但以春、夏季咳嗽较重,清晨及晚间较重;多为干咳,持续时间较长,由几个月到数年不等。目前,医学上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隐匿性肺部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老年患者286例,根据肺部感染的隐匿性分为隐匿性肺炎组134例和非隐匿性肺炎组15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总结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隐匿性肺炎的感染特点,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34例隐匿性肺炎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110例,阳性率为82.09%,共检出病原菌157株;152例非隐匿性肺炎组病原菌培养阳性者有135例,阳性率为88.82%,共检出病原菌183株;两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64,P>0.05);阳性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73,P>0.05);两组治疗情况大致相似,隐匿组肺炎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均高于非隐匿性肺炎组(P<0.05);两组年龄、合并老年痴呆、甲状腺功能减退、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长时间卧床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高龄(OR=1.984)、合并症[甲状腺功能减退(OR=1.511)、老年痴呆(OR=1.470)]及长时间卧床(OR=1.267)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常具有隐匿性,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预后情况较差,其中高龄、合并症(老年痴呆、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长时间卧床是患者出现隐匿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西安市HBsAg阳性孕妇发生HBV宫内传播(BIT)现况及其影响因素,随访幼儿HBV传播转归和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对341例HBsAg阳性产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所生344例新生儿于产后24 h内以及1岁后静脉血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组分析新生儿发生BIT、宫内显性感染(DBI)和宫内隐匿性感染(OBI)情况及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对该幼儿人群进行随访,获得高危幼儿HBV传播的转归和HBsAb阳性率。结果 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BIT、DBI和OBI率为46.51%(160/344)、8.14%(28/344)和38.37%(132/344),HBe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和BIT的风险分别是HBeAg阴性产妇的2.60倍(95% CI:1.19~5.70)和2.21倍(95% CI:1.36~3.61);产妇外周血HBV DNA载量≥200、≥103和>106拷贝/ml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的风险分别是<200、<103和≤106拷贝/ml者的1.99倍(95% CI:1.29~3.08)、1.73倍(95% CI:1.11~2.69)及2.33倍(95% CI:1.33~4.10);发生前置胎盘产妇所生新生儿发生DBI是无前置胎盘者的14.07倍(95% CI:1.23~160.76);孕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所生新生儿发生BIT是注射者的1.60倍(95% CI:1.02~2.53)。随访发现,14例DBI幼儿,9例发生HBsAg转阴(9/14);OBI率为24.17%(22/91);乙肝疫苗免疫总的应答率为69.23%(63/91)。OBI幼儿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率为59.09%(13/22)。结论 HBsAg阳性产妇所生幼儿随访中发现,OBI较高,乙肝疫苗应答率较低,是乙肝防控的空白区域,应加强育龄妇女及幼儿HBV监测、HBsAg阳性产妇控制乙肝干预是控制传染源和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临床医学工程》2015,(5):546-549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HBV DNA+/HBs Ag-献血者HBV基因型和S区"a"决定簇及主要亲水区(MHR)分子生物学特征,为进一步阐明OBI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两种ELISA试剂和单人份核酸检测(NAT)平行检测的方法对广州市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采用巢式PCR对筛查出的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扩增,扩增成功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13例HBV DNA+/HBs Ag+献血者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分析"a"决定簇和主要亲水区(MHR)的置换位点和置换率。结果对筛查到的60例HBV DNA+/HBs Ag-标本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有19例扩增成功,两组在基因型分布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MHR区氨基酸序列置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a"决定簇氨基酸置换率没有统计学差异。19例实验组中变异比较多的位点为T126和Q129,分别为6和7次。实验组21号标本MHR出现6次变异,是置换率最高的一例。各组均未发现有基因缺失情况。结论 HBV DNA+/HBs Ag-献血者S基因MHR存在较大变异,MHR变异对OBI的影响可能大于"a"决定簇,T126和Q129变异可能成为现有引起OBI新的高突变率点。  相似文献   

19.
隐匿性孢子虫病及其预防石王君1杨开2隐匿性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由一类可存活于人或动物体内的寄生虫——隐匿性孢子虫(Cryptosporidium)所引发的介水消化道传染病,其虫卵在地表水及城市自来水中均有发现。早在1976...  相似文献   

20.
隐匿性胆囊癌是指术前、术中均未得出诊断,而在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由病理切片确诊为胆囊癌者.临床上又称亚临床胆囊癌.隐匿性胆囊癌约占全部胆囊癌的41%~49%.我院1966年1月至1995年6月共收治胆囊癌107例,其中隐匿性胆囊癌12例,占11.2%.现就其临床诊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