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和法应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的和法具有调和疏解之意,既非汗、吐、下等诸法,而又寓诸法于其中。其治则重在辨证,虽重用和解和并调兼治,但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制方选药应分清主次。对纯表、纯里、大寒、大热之证,皆非所宜。和法类型分调和阴阳、和解少阳、调和营卫、调和脏腑等,使用甚广,成为指导临床的治疗大法,对后世医学影响极深。 相似文献
2.
归纳分析古今医家对《伤寒论》“阳去入阴”一语的不同认识,即“表邪传里说”、“邪传阳明说”、“邪传少阴说”及“入传三阴说”。结合该条该句的所处环境,经过综合归纳,层层剖析,提出“阳去入阴”应理解为“离开少阳,传人少阴或厥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和法内涵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法的运用始于仲景 ,然至成无己作《伤寒明理论》,小柴胡汤主和解始成为定论。成氏说 :“伤寒邪气在表者 ,以渍形以为汗 ,邪气在里者 ,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 ,半表半里 ,既非发汗之所宜 ,又非吐下之所对 ,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为和解表里之剂也。”按照成氏的说法 ,小柴胡汤主和解是因为少阳属半表半里 ,既不宜发汗 ,又不宜吐下 ,只能和解。笔者认为半表半里之说概念模糊 ,近年关于少阳病位之争即源于此。本文以“少阳主枢”的观点重新认识少阳生理病理 ,并从和解少阳的主方小柴胡汤入手 ,从而归纳出和法的内涵为调和少阳枢机 ,略…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对“酒客病”的认识,有“酒客病”“酒客病中风”“酒家病”“酒家病中风”等:“酒客病”指“偶尔过饮而病”,其症状似太阳中风证,不可误服桂枝汤;“酒客病中风”即过饮之人病太阳中风,其治暂不宜用桂枝汤,而后可予甘药随证调治;“酒家病”为平素饮酒所生病,多为湿热内蕴而致气血营卫失调,不宜用甘药,但若酒病伤中,当需变通运用甘药调中;“酒家病中风”为平素饮酒之人病太阳中风,当随证治之,有时并不禁用桂枝汤。“客”有自外而至,或不久居之意,“家”的意思为寄身之所,“酒家”可译为平素饮酒而生病之人,“酒客”可解释为饮酒不加节制,酒后失于调护,发为“酒客病”。因此,“酒客病”为“偶尔过饮而病”之意。 相似文献
5.
和谐观是《伤寒论》中的主要思想和观点,其主要体现在机体内外和谐环境受到干扰破坏,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调整阴阳恢复机体的内外和谐,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实现阴阳自和,是防病治病的最终目的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和法”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法”是中医八法之一,在临床上起着重要作用。然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和法及其相对应和解方剂的认识颇多争议,甚至对“和法”概念、范畴亦多有含混不清之处,明确“和法”实质对确立“和法”的本源具有重要作用,亦可给临床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8.
张仲景将脉象以其相关属性一分为二,并以"阴阳"统称之,以寸为阳、尺为阴,诊脉以浮取为阳、沉取为阴。《伤寒论》将复杂的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以其属性概而分之为阴阳,认为只要"阴阳自和",则疾病即可痊愈,也间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是"阴阳和",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和"。这里的阴阳显然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而是对人体生理("体")和功能("用")的规定、概括和分类。在《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三阴三阳"来命名外感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位,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个概念,原本是阴、阳的分化,一阴分为三阴,一阳分为三阳,既是对经脉的划分,又是对六气(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的阴阳划分,也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络,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可以看出,在《伤寒论》中,阴阳主要是用来分类的,而阴阳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则是由事物的阴阳属性演化而来。张仲景将阴阳学说具体的运用到临床实际,没有用"阴阳"去进行过多的理论演绎,而是用了最原始和简单的方法,用阴阳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进行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规定和分类,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相似文献
9.
谈《伤寒论》对“不寐”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不寐证的病因有:火热、阴虚、阳虚、血虚、水饮、痰浊、燥屎。治法采用八法中的清法、补法、温法、消法、下法。此外,失眠重时,亦可配伍重镇安神之品,如龙骨、牡蛎等。现代临床不寐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非单纯某一证可概括,因此要始终秉承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全面分析、辨清主次、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经方中药物的量效关系。方法:选取常用之黄连一味,比较其在《伤寒杂病论》各方中的应用,分析其量效关系。结果:黄连在其不同的剂量段和与经方中其他药物不同比例时,侧重、主治均有所区别。结论:中医处方用药应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重视用量控制.采取此策略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273首方剂服用次数的分析与研究,认为现在通行的中药一日服2次,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这种错误的用药方法,不仅违背了传统中医学的用药规律,而且也不符合具体病情的实际需要,既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又歪曲了中医药的"辨证施治"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仲景所论之郁证为广义的郁证,其包含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壅滞、痞塞、蓄积、瘀结、失舒、失畅,为病机的概念。郁证由诸多因素造成,其非独为情志一端,外感六淫之邪气,饮食劳倦之所伤,脏腑气血津液之失常,或者失治误治等皆可导致郁证。《伤寒杂病论》描述的是一种滞而不通,结而不散的病理状态,其以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为基础病机,气郁、血郁、水郁、火郁均蕴含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之内涵,气郁为诸郁之先,亦为诸郁之结果。仲景对郁证之症状描述,既包括病机的内涵,亦包含有症状之内涵,对郁证病位、性质和症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其既有对《黄帝内经》之发挥,又有对各种临床所见郁证之总结,主要表现为满、痹、着、结、痞等。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伤寒论》不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著作,而且是一部体现我国独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蕴含的生命为本、仁爱救人,治学精勤、医风严谨,关爱体恤、注重责任等医学人文精神,对于我国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研究与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