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回顾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③结果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X线检查示骶骨骨质侵蚀9例,有腰骶部先天畸形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1例;MRI示硬膜囊末端均为梭形的囊性肿物,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本组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31例得到6~149个月的随访,平均36.6个月,29例病人疗效优良。④结论MRI是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神经症状重、影像学显示囊肿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华东 《中外医疗》2009,28(24):16-17
目的探讨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特点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病人MR及手术资料,分析其MR特点,总结手术方法。结果MRI显示硬膜囊末端囊性肿物,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本组11例获6个月~3年3个月(平均31.2个月)随访,优:9例,可:2例。结论MRI诊断骶管蛛网膜囊肿准确,是诊断主要依据。对临床症状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9例临床症状明显者采取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④结论 MRI是骶管囊肿诊断的主要依据.对MRI确诊骶管囊肿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观察2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分析该组患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X线片,CT,及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损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因素.方法 总结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不同程度缓解,随访6~18个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再次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交通孔的结扎及囊腔的填塞,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骶管Tarlov囊肿临床特点及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手术方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按Tarlov囊肿的类型不同,采取囊肿漏口结扎并囊壁切除,或囊肿壁大部分切除加神经根袖套的塑形,后用带蒂脂肪填塞囊肿遗留的残腔。结果 术后早期32例患者中28例症状缓解。出院后随访30例6~42个月(平均12月),复查MRI囊肿未见复发,28例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2例仍存在骶尾部疼痛及麻木不适感,但不影响生活及工作。结论 对症状型Tarlov囊肿患者采取囊肿壁切除加瘘口封闭后脂肪填塞治疗的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部椎管(简称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的35例骶部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共有囊肿46个)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46个囊肿中17个全切,29个次全切,未发生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术后MRI复查示囊肿消失;症状完全缓解31例,部分缓解4例,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骶管减压、囊肿壁完全或部分切除是治疗腰骶管囊肿的有效办法;交通孔结扎、生物蛋白胶封闭及带蒂骶棘肌瓣填塞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伤口脑脊液漏和降低囊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骶管内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12例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明确诊断,术中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行囊肿切开减压引流、囊壁部分或全部切除,"交通孔"封闭,术后3个月评估疗效.结果 5例会阴部烧灼感患者4例完全缓解,1例减轻;3例腰骶部疼痛并会阴部麻木患者减轻;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2例减轻,1例改善不明显;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患者转为阴性.随访时未发现症状再加重.结论 腰骶椎MRI检查是诊断骶管内囊肿的最好方法,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骶管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显微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症状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4侧。无复发病例。结论MRI是明确骶管蛛网膜囊肿的重要手段;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予显微手术治疗,而骶管减压、囊肿壁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带蒂骶脊肌填塞是治疗骶管囊肿的有效办法;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同时应行髓核摘除和椎管减压术。生物蛋白胶封闭及严密缝合各层并抬高臀部俯卧位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伤口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表现、核磁共振(MRI)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20例中12例全切,8例次全切;随访2月~2年,神经功能恢复,无复发。结论骶管内蛛网膜囊肿多发于硬脊膜外背侧方,常合并骶管先天性畸形或腰椎间盘突出,MRI是有效的检查方法,显微镜直视下行囊肿壁切除术有利于神经的充分减压和保护,并能同时处理合并的腰椎间盘突出及畸形,"交通孔"结扎、囊腔填塞能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15例,采用在显微镜下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的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脑脊液漏及感染发生,经复查腰骶椎MRI示囊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未见囊肿复发,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术中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到交通孔、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CT或MRI确诊并有明确临床症状的11例骶管蛛网膜囊肿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仅2例遗留部分感觉障碍,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有效的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神经根或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3.
骶管囊肿的MRI、CT影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MRI和CT对骶管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骶管囊肿的MRI与CT表现,5例仅行MRI检查,8例同时做CT和MRI。结果骶管囊肿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囊肿信号表现与脑脊液一致,对病变的定性明显优于CT。结论MRI可作为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骶管囊肿患者进行诊断和追踪,CT的优势在于能清楚地表现相邻骨质改变,两者相结合是诊断骶管囊肿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4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行神经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手术方法和适应症以及手术效果。结果:本组的46例患者均顺利的完成造痿术,术后住院时间为7~13d,平均住院时间为(8.4±1.2)d。术后4例出现发热,均经过对症处理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眼睛神经麻痹,并经过对症的处理症状消失。术后1周的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囊肿张力均消失,且囊腔也明显的缩小。术后3~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7.8±1.3)个月。影像学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且术后无1例出现复发。结论:临床中对于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应用神经内镜治疗是可行的,创伤小,临床中应加强适应症的掌握,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术16例,显微镜下囊肿切除术4例,显微镜下囊壁部分切除+囊肿-脑池造瘘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20例。随访6个月~6 a(平均2.2a)。结果:67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有效率93.1%,随访CT或MRI显示83.3%(60/72)幕上蛛网膜囊肿体积显著减小,幕下蛛网膜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但症状显著改善。结论:有症状的蛛网膜囊肿患者均应积极治疗。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预后有重要意义。神经内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继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2年8月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1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腰骶部酸痛等症状消失,合并马尾神经刺激症状者术后3~4周减轻消失,合并下肢麻痛等神经根性症状者术后2~3个月减轻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后消失,3例患者囊肿与神经根粘连紧密,术后神经根分布区域轻度麻木。疗效评价优8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9%。结论:对有症状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临床应注重适应证选择,根据术中情况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结果 神经内镜下囊肿壁部分切除及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脑室造瘘术34例, 显微镜下开颅囊肿壁切除术8例,囊肿-腹腔分流术3例.4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33例,改善10例,无变化2例.术后3~6个月复查CT或MRI,见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情况以及5年的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病程最长8年,最短20天,下肢肌力减退12例,腰、骶尾部疼痛不适8例,肛门坠落感、小便潴留2例,下肢及臀部肌肉萎缩4例。MRI检查显示椎管内囊肿。手术治疗18例,4例因病程较短门诊观察治疗。随访17例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3例缓解,2例术后缓解,3个月后症状复发,予门诊保守治疗。结论:椎管内囊肿病程缓慢。临床表现及体征不典型,耐心、细致的体格检查必不可少,MRI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有明显的神经定位体征,且与影像学相吻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骶前尾肠囊肿的磁共振(MRI)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柳州市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骶前尾肠囊肿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5例骶前尾肠囊肿中1例合并感染,1例合并感染并肛瘘形成,3例为单纯囊肿。5例尾肠囊肿均显示为囊性病灶,其中4例为多房囊性或囊内有分隔,1例为单囊。单纯尾肠囊肿囊液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FS呈明显高信号,DWI上无弥散受限,囊液无强化;囊壁光滑、均匀,T1WI及T2WI-FS上均呈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合并感染的病例局部囊壁增厚,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瘘管表现为管状病灶,管腔在T1WI上低信号,T2WI-FS上高信号,管腔内黏液在DWI上弥散受限,增强扫描管壁强化。结论 术前MRI检查能明确尾肠囊肿的位置、形态及大小,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与其他骶前占位性病变相鉴别,分辨病变的良恶性,以指导临床开展正确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MRI诊断。方法 :分析 30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囊肿位于骶管内 ,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 ,也有部分呈长囊袋形、串珠形和不规则形。囊边界清晰 ,囊壁菲薄 ,T1WI呈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信号均匀 ,与脑脊液信号一致。部分病例囊肿内可见T1WI、T2 WI等信号细条状神经根影 ,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 :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骶管囊肿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