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CT或MRI确诊并有明确临床症状的11例骶管蛛网膜囊肿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仅2例遗留部分感觉障碍,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有效的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神经根或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2.
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探讨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回顾分析36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术中的病理特点。③结果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X线检查示骶骨骨质侵蚀9例,有腰骶部先天畸形5例;CT显示骶骨侵蚀性改变及骶管内囊肿11例;MRI示硬膜囊末端均为梭形的囊性肿物,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本组病人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31例得到6~149个月的随访,平均36.6个月,29例病人疗效优良。④结论MRI是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神经症状重、影像学显示囊肿大者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戴捷  于尧  候秋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4):1279-1280
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MRI诊断.方法:分析30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囊肿位于骶管内,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也有部分呈长囊袋形、串珠形和不规则形.囊边界清晰,囊壁菲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与脑脊液信号一致.部分病例囊肿内可见 T1WI、T2WI等信号细条状神经根影,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骶管囊肿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MRI诊断。方法 :分析 30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囊肿位于骶管内 ,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 ,也有部分呈长囊袋形、串珠形和不规则形。囊边界清晰 ,囊壁菲薄 ,T1WI呈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信号均匀 ,与脑脊液信号一致。部分病例囊肿内可见T1WI、T2 WI等信号细条状神经根影 ,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 :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骶管囊肿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卫静  邹利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2):2036-2036,2039
骶管蛛网膜囊肿临床表现以腰骶部疼痛和骶神经根受压症状为主,临床上常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内肿瘤,随着检查手段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本研究就骶管蛛网膜囊肿MRI表现加以探讨,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7.
①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骶管囊肿患者的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③结果 MRI容易显示病灶,行X线及CT检查多不易发现.骶管囊肿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临床症状与体位改变关系密切.本组32例骶管囊肿患者中9例临床症状明显者采取手术治疗,症状改善明显.④结论 MRI是骶管囊肿诊断的主要依据.对MRI确诊骶管囊肿较大且临床症状明显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15例,采用在显微镜下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的手术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无脑脊液漏及感染发生,经复查腰骶椎MRI示囊肿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5年,均未见囊肿复发,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术中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到交通孔、切除部分囊壁并用腰背筋膜及生物胶严密修补交通孔是治疗症状性骶管囊肿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骶管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6例显微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症状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4侧。无复发病例。结论MRI是明确骶管蛛网膜囊肿的重要手段;对诊断明确的患者予显微手术治疗,而骶管减压、囊肿壁部分或大部分切除、带蒂骶脊肌填塞是治疗骶管囊肿的有效办法;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同时应行髓核摘除和椎管减压术。生物蛋白胶封闭及严密缝合各层并抬高臀部俯卧位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伤口脑脊液漏。  相似文献   

10.
张华东 《中外医疗》2009,28(24):16-17
目的探讨骶管蛛网膜囊肿的MRI特点并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治疗的骶管蛛网膜囊肿病人MR及手术资料,分析其MR特点,总结手术方法。结果MRI显示硬膜囊末端囊性肿物,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本组11例获6个月~3年3个月(平均31.2个月)随访,优:9例,可:2例。结论MRI诊断骶管蛛网膜囊肿准确,是诊断主要依据。对临床症状重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骶部椎管(简称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的35例骶部椎管内蛛网膜囊肿患者(共有囊肿46个)的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和手术效果。结果46个囊肿中17个全切,29个次全切,未发生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术后MRI复查示囊肿消失;症状完全缓解31例,部分缓解4例,所有患者均未见复发,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骶管减压、囊肿壁完全或部分切除是治疗腰骶管囊肿的有效办法;交通孔结扎、生物蛋白胶封闭及带蒂骶棘肌瓣填塞等处理可有效预防伤口脑脊液漏和降低囊肿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术后复发因素.方法 总结32例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全部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不同程度缓解,随访6~18个月,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再次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结论 有症状的骶管囊肿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术中注意交通孔的结扎及囊腔的填塞,防止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9例骶管囊肿病例,对其手术治疗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月~5年,全部病例恢复良好,无一复发。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方式部分或全部切除骶管囊肿简便实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我院 1998年 8月— 2 0 0 0年 12月 ,共收治 32例蛛网膜囊肿患者 ,均行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4~ 6 2岁 ,其中<16岁 2 1例 ;无明显诱因 17例 ,有头部外伤史 15例。病程2个月~ 15年 ,外伤后至发病时间 9d~ 2年。病变部位 :外侧裂池 12例 ,枕大池 9例 ,大脑半球 2例 ,四叠体池、脚间池各 2例 ,桥小脑角池 4例 ,小脑蚓部 1例。1.2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或呕吐、视力下降、视乳头水肿等颅高压征 15例 ,癫痫发作 6例 ,站立或行走不稳、肢体乏力 8例 ,饮水呛咳、肢体麻木各 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表现特点。方法:本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6—82岁,平均48.2岁。采用2.0T磁共振扫描仪作T1WI和T2WI矢状位和轴位扫描,4例作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骶管内脊膜囊肿14例,根性囊肿6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相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MRI是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最好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骶管神经根鞘囊肿的MRI诊断价值及临床特点。材料和方法:分析和总结42例骶管神经根鞘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42例中25例无明显骶神经受损表现,仅表现为腰部不适;17例有腰骶部疼痛、下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二便异常等骶神经受损表现。所有病例MR图像上均清晰显示骶管神经根鞘囊肿的位置、大小、数目、形态以及对邻近结构的压迫,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T2W/SPIR上骶管内脂肪信号被抑制,表现为明亮高信号,边界清晰,边缘光滑;其中囊肿较大者引起骶骨骨质压迫吸收,T2WI/SPIR序列上骶管内脂肪信号被抑制,囊肿显示更清晰。结论:骶管神经根鞘囊肿在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MRI具有多平面、无创等优点,对明确诊断、判断范围和治疗选择、随访观察都有重要作用,为其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汪洁  陈宏 《新疆医学》2000,30(3):171-172
随着MRI临床应用增多和深入,认识良性颅内囊性损害的特征并与其它囊性病变相鉴别,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作者就MRI诊断的60例蛛网膜囊肿进行了分析。材料与方法自1993年3月至1995年10月期间经MRI检查的3020例头部患者中,检出60例蛛网膜囊肿。60例患者年龄15~68岁。男35例,女25例。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建荣 《安徽医学》2001,22(5):28-29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2年11月至2000年10月收治的IAC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4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证结合CT及MRI检查,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18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4例囊肿-脑室分流,9例囊肿-腹腔引流术,3例显微外科(包括使用内窥镜)囊壁全剥离术。术后随访症状体征基本消失。CT及MRI复查囊肿缩小或消失。结论:CT及MRI是IAC最主要及可靠的诊断方式,对小型囊肿及近中线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器质性或功能性障碍者均应手术,并尽可能切除囊壁,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腹腔的交通。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及内窥镜行囊壁全剥离是治疗囊肿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