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29-130
目的对比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抽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5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30例行内外联合固定,对照组28例行常规内固定。随访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优良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1%,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经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安全、快速、有效地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治成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72+174-172,17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外科手术方法对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通过对本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42例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搜集分析总结。结果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2例,外固定支架治疗20例,均进行为期8个月的随访,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15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1%;外固定支架组优13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0%;两组的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法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法对严重胫腓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都具有理想疗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其骨折均全部愈合,观察组的优良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并发症发生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外固定手术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集内、外两种固定手术的优点,临床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合固定技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意义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单纯内固定术)、观察组50例(复合固定术),对照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愈合程度优(30例,60%)、良(10例,20%)、差(5例,10%)、未愈合(2例,4%);观察组愈合程度优(35例,70%)、良(15例,30%)、差(0例,0%)、未愈合(0例,0%),两组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内、外复合固定技术对治疗不稳定性的骨盆骨折,能加强骨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对恢复骨盆解剖序列的连续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切开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内外固定联合治疗骨盆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骨盆骨折骨折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切开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内外固定联合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创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切开内固定组、支架外固定组及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分别为78.0%,68.0%,94.0%;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手术创口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切开内固定组、支架外固定组及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率分别为14.0%,10.0%,4.0%;内外固定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切开内固定组和支架外固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内固定及支架外固定治疗,内外固定联合术式可有效改善骨盆骨折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肢体正常功能,缩短病程,并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是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22例。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5周。影像学按Lidstrom评分系统行评价:优15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90.9%;按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14例,良4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1.8%。结论应用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骨折复位良好,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毛剑  马江川  石铸  陈江 《淮海医药》2014,(5):467-468
目的:评估胫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1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资料,10例克氏针或螺钉固定,19例内侧或外侧解剖钢板,22例行有限切开联合外固定支架,术后获6月~1年的随访。结果综合疗效评定:优31例、良12例、差5例,总优良率84.3%。有限切开联合外固定支架组优良率95.45%,内侧或外侧解剖钢板组优良率84.21%,克氏针、螺钉组优良率60.00%。结论有限切开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可以固定确切、牢固,有利于关节间隙及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能够减少并发症、缩短愈合时间并取的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克氏针和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锁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观察组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观察和比较两种不同的内固定的方法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优17例,良18例,差15例,优良率为70.00%。观察组患者优25例,良20例,差5例,优良率为90.00%。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疗效比较确切,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克氏针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98例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42例,重建钢板内固定5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克氏针髓内固定组优20例,良11例,差11例,优良率为73.8%。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优46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9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牢靠,为治疗锁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采用内、外固定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19例,其中11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Ⅰ组),另8例采用外固定支架配合有限内固定(Ⅱ组),比较2组患者预后Dienst评分情况。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等测量,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Dienst评分标准,Ⅰ组优6例,良3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8%;Ⅱ组优5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87.5%。结论采取内、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疗效并无明显差异,但临床应用时仍需根据各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合适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锁骨中段骨折两种内固定方式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现代临床医学》2008,34(4):250-251
目的:研究克氏针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数字随机法将105例锁骨中段骨折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重建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重建钢板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其中优40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93.6%;克氏针髓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优27例,良13例,差14例,优良率74.1%。两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固定牢靠,为治疗锁骨中段骨折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外固定架治疗创伤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进行创伤性胫骨骨折治疗的患者56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观察组28例,分别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 28例观察组患者中,优2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达92.86%;28例对照组患者中,优22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达89.29%;两组相比,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与并发症等时,观察组优于对归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不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架进行治疗创伤性骨折时,临床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使用。  相似文献   

13.
杨凯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204-205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3月对35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另35例患者行三刃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根据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对内固定术后患者足部功能进行评定,其中,空心螺钉内固定组优11例(31.43%),良19例(54.29%),可4例(11.43%),差1例(2.86%),优良率为85.71%;三刃钉内固定组优8例(22.86%),良15例(42.86%),可10例(28.57%),差2例(5.71%),优良率为65.71%。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优良率明显高于三刃钉内固定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疗效显著,且能有效实现长期固定,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将其分为内固定组(20例)与内外联合治疗组(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所有患者经随访,其骨折全部愈合。联合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5)。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方法,兼顾了内、外两种固定二者的优点,有双重固定效果,互补作用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给予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给予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每组各40例,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随访1年,4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2例为优,10例为良,7例为可,1例为差;40例观察组患者中,30例为优,8例为良,2例为可,0例为差.与对照组的优良率(80.0%)相比,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增高(9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5例不稳定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均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骨缺损者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结果 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2个月。膝关节功能参照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 优11例,良10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与微创内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共28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和(或)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骨盆骨折治疗效果Majeed骨盆骨折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舒适满意度.结果 由Majeed骨盆骨折评分得知,观察组患者疗效优良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疗效优良率为78.6%(χ2=8.358,P=0.000);观察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发生尿路感染1例,发生骨盆环复位不良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4%,(χ2=9.341,P=0.000);观察组患者术后舒适满意度评价满意度为76.7%,低于对照组的85.7%,但2组的统计学无差异(χ2=2.358,P=0.086),上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外固定支架和(或)微创内固定术式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舒适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克氏针与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克氏针和重建钢板在内同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克氏钢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46例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39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85例经1~2年随访,克氏钢针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其中1例骨折处分离、畸形、不愈合,1例发生断针,均重新手术外,余44例骨折全部愈合.参照韩平良等锁骨疗效标准[1]:优35例、良9例、差2例、优良率95.7%.重建钢板内同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其中1例术后3周发生钢板翘起,螺钉被拔脱重新手术外,其余38例骨折全部愈合,优35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97.4%.对两组疗效比较作x2检验(P>0.005),两组间优良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重建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为同定锁骨中段骨折之首选材料.克氏钢针治疗锁中段骨折只要术后制动患肢6~8周,仍可取得满意疗效,具有价格低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结果:本组32例患者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12.5个月,骨折均愈合,疗效满意,优良率为93.8%,并发症少。结论: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有助于治疗休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1/3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29例(A组),传统大切口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34例(B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根据Stewart、Hundley标准评定,A组优21例(占73%),良8例(占27%);B组优21例(占62%),良10例(占32%),可2例(占6%).A组术后出现2例钉孔感染;B组出现3例钢板异物反应,1例于第2次手术取内固定物时出现桡神经损伤,1例出现骨不愈合.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1/3粉碎骨折疗效优于传统大切口切开钢板内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