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参与脊髓损伤过程的c-fos基因及脑源件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时间点mRNA阳性细胞数的结果观察,探讨电针对脊髓损伤的影响,并以地塞米松做标准对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中心完成。以72只Wistar大鼠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12只)、电针组(24只)、地塞米松组(24只)及假手术组(12只)。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其余3组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致大鼠T10脊髓损伤。电针组将大鼠置于特制治疗台上,建立四肢固定状态下的大鼠电针模型。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距中线旁开3.0~4.0mm处取穴,用30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4.0~5.0mm,使针尖触及椎板,正、负极导线分别夹在头、尾两侧的毫针针柄上(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30min进行夹脊电针连续脉冲电流,频率1Hz,电压0.5V,输出强度是以背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度。6h后进行第2次治疗,以后1次/d,20min/次。地塞米松组于造模成功后5min开始皮下给予地塞米松5mg/kg治疗。模型对照组不给予治疗。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及Motic Imnages Advanced 3.0图像定最分析法观察脊髓损伤后1,3,7,14d时各组c-fos基因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72只Wistar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c-fos基因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1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57.8&;#177;6.4,65.4&;#177;59,81.6&;#177;4.2,P〈0.05);14d时地塞米松组和电针组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68.2&;#177;4.5,73.3&;#177;7.0,61.4&;#177;5.4,P〈0.05),而电针组的表达又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P〈0.05)。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冈子mRNA的表达:有逐渐增高趋势,电针组、地塞米松组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在7d和14d时电针组表达明显高于地塞米松组(141.1&;#177;10.3,107.4&;#177;8.3;103.0&;#177;9.3,782&;#177;7.9,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c-fos基因mRNA表达增强,后期表达减弱。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不断增加。说明电针组干预早期能抑制c-fos基因mRNA表达,后期町升高其表达,减少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并能上调腩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促进脊髓神经的再生及修复,电针组丁预后1周和2周时表现出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组。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督脉电针对慢性期脊髓损伤大鼠功能康复及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的影响,探讨督脉经上不同穴位电针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模组、模型对照组、头部督脉电针组(“百会、风府”)、背部督脉电针组(“大椎、命门”),每组8只。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各治疗组于术后1周开始6周的电针治疗。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7周处死大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受损脊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电针干预组BBB评分高于模型组(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评分明显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电针治疗后大鼠脊髓BDNF及N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均P<0.05),且背部督脉电针组高于头部督脉电针组(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增强受损伤脊髓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和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背部督脉电针组作用强于头部督脉电针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督脉电针治疗对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滨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72只,采用Allen法制备脊髓打击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每组再分为3d、1,2,4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①电针组:损伤后即刻开始电针治疗,取督脉“大椎”和“命门”穴,1.65cm(0.5寸)毫针,深达硬膜外。然后用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强度以大鼠后肢微微颤动为度。1次/d,30min/次。②激素组:损伤后即刻前肢皮下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0mg/kg);此后分别于6,12,18h再次注射(40mg/kg)。③损伤组:损伤后不做治疗。术后3d、1周、2周和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变化。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最显著,损伤组和电针组3d时阳性细胞增多,至2周时最多,4周时明显减少,电针组明显多于损伤组。激素组3d达高峰,此后呈下降趋势,4周时回落到损伤组水平,阳性反应较电针组稍弱,比损伤组明显增强。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电针组3d时就明显高于损伤组,而且持续整个实验过程;激素组在1周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应明显增强,2周后降至损伤组水平。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脊髓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局限于前2周,比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弱,持续时间短,电针组和激素组明显多于损伤组,2周后与损伤组已无明显差异。结论:督脉电针治疗能促进损伤脊髓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不同的因子变化时间窗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具有脑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6/10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重点实验室进行。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n=8),腹腔注射消毒后的精制玉米油1.5mL,1次/d,连续7d,然后手术,仅分离血管,不栓塞。②模型组(n=32):给药同假手术组,然后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③雌二醇组(n=32):将17β-雌二醇溶于玉米油中,按100μg/kg腹腔注射,1次/d,连续7d,然后同前造模。假手术组于术后6h,其他两组于再灌注3,6,12,24h处死动物取材(每个时间点8只),采用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皮质和纹状体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核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有无染色。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细胞数:脑皮质:再灌注后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犤(78.88±6.03),(53.75±3.92),(76.75±5.87)个/视野犦,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犤(86.50±4.24),(63.13±7.72)个/视野,P<0.01犦。脑纹状体: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假手术组,但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犤(63.88±5.37),(38.75±4.17),(61.63±6.39)个/视野犦,再灌注12h雌二醇组显著高于模型组犤(71.38±5.29),(48.00±8.32)个/视野,P<0.01犦。②神经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皮质:再灌注6h雌二醇组高于于假手术组犤(71.50±4.50),(45.75±7.03)个/视野,P<0.01犦,至再灌注12h,显著高于模型组犤(79.20±6.39),(58.63±4.81)个/视野,P<0.01犦,再灌注24h,仍高于模型组犤(69.00±4.96),(49.25±5.80)个/视野,P<0.01犦。脑纹状体:3组均为少量表达。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纤维阳性密度:雌二醇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χ2=19.015,25.6,P<0.01)。结论:给予外源性的雌二醇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上调,且在再灌注12h内,使大脑半球免于损伤,达到脑保护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成  赵冬梅  刘同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5-137,i00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督脉电针治疗对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滨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完成。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72只,采用Allen法制备脊髓打击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每组再分为3d、1,2,4周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①电针组:损伤后即刻开始电针治疗,取督脉“大椎”和“命门”穴,1.65cm(0.5寸)毫针,深达硬膜外。然后用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强度以大鼠后肢微微颤动为度。1次/d,30min/次。②激素组:损伤后即刻前肢皮下注射甲基强的松龙(80mg/kg);此后分别于6,12,18h再次注射(40mg/kg)。③损伤组:损伤后不做治疗。术后3d、1周、2周和4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变化。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最显著,损伤组和电针组3d时阳性细胞增多,至2周时最多,4周时明显减少,电针组明显多于损伤组。激素组3d达高峰,此后呈下降趋势,4周时回落到损伤组水平,阳性反应较电针组稍弱,比损伤组明显增强。②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电针组3d时就明显高于损伤组,而且持续整个实验过程;激素组在1周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反应明显增强,2周后降至损伤组水平。③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脊髓损伤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表达局限于前2周,比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弱,持续时间短,电针组和激素组明显多于损伤组,2周后与损伤组已无明显差异。结论:督脉电针治疗能促进损伤脊髓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不同的因子变化时间窗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给予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深圳第二人民医院完成。68只大鼠被分为正常对照组4只、空白对照组16只、神经营养因子组16只、许旺细胞组16只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16只。空白对照组、神经营养因子组、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大鼠脊髓半横断手术后损伤部位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和大鼠原代培养的许旺细胞,28d后考察大鼠运动能力和脊髓损伤节段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结果:6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协调运动行为评价结果:脊髓半横断后损伤大鼠后肢运动明显受损,驻杆时间减少超过30%,单独的神经营养因子和单独许旺细胞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大鼠后肢协调运动能力,分别为对照的36%和65%,神经营养因子和许旺细胞协同作用效果理想,可达到正常对照的93%以上。②背根节中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许旺细胞组和神经营养因子复合许旺细胞组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吸光度明显多于神经营养因子组[阳性神经元数量:(22.7±1.9),(31.3±5.3),(12.9±3.0)个/视野;平均吸光度:0.035±0.021,0.075±0.033,0.023±0.011,P均<0.01]。结论:外源性给予神经营养因子的同时给予许旺细胞,能够更加优化神经修复微环境,有利于神经损伤后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 只建立T11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分为对照组、电针组、针康组各16 只,其余8 只为空白组。造模后3 d 开始治疗。分别在治疗后1 d、7 d、14 d、21 d 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组织中BDNF 的表达。结果治疗后,针康组BBB评分高于电针组及对照组(P<0.05);BDNF 水平高于电针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脊髓损伤的恢复与脊髓组织中BDNF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脊髓中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GAP-4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制成坐骨神经损伤模型,经电针穴位刺激治疗后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坐骨神经相应脊髓节段GAP-43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第1天阳性细胞数增多(23.5±4.1)个/mm2,3d达高峰(46.8±6.8)个/mm2,14d后明显减少(9.7±3.6)个/mm2,28d后基本未见阳性细胞存在(1.0±1.2)个/mm2;模型组第1天(16.3±2.9)个/mm2至第7天(20.1±2.5)个/mm2持续阳性细胞数增多,1d略减少(19.1±3.2)个/mm2,28d后仍可见阳性细胞存在(8.5±2.0)个/mm2。与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6~4.25,P0.05)。结论:穴位电针能增强并缩短GAP-43mRNA表达时间,有利于突触重建。  相似文献   

9.
背景: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对体内、外神经元的发育、存活及功能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在挤压伤后脊髓神经元有保护和修复作用?目的:观察脊髓挤压伤模型大鼠伤后不同时间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的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昆明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1/03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及挤压伤21d组,每组6只。方法:挤压伤各组大鼠麻醉后,在T11行椎板切开后挤压大鼠T13脊髓节段,分别于术后24h,7d及21d断头处死动物,迅速取脊髓L1-L3节段制作20μm厚冰冻横切片。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和挤压伤24h组同时间点处死大鼠,制备切片过程相同。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成年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并计数两者相同面积内腹角和背角阳性有核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的分布。②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数量。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营养因子-3免疫阳性反应物主要在胞核着色,神经营养因子-4则胞浆及胞核均着色。②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3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犤10.2±1.1,11.4±3.2,6.2±1.8,7.4±2.4,(P<0.01)犦;背角阳性神经元数仅挤压伤21d组高于对照组犤86.4±9.8,71.3±8.3,(P<0.01)犦,而挤压伤24h组及7d组低于对照组犤48.5±5.1,41.5±3.7,71.3±8.3,(P<0.01)犦。③各组大鼠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营养因子-4阳性神经元数量:挤压伤24h组,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的腹角阳性神经元数高于对照组犤9.4±2.8,10.8±2.7,15.1±4.0,(P<0.05)犦,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5);挤压伤7d组和挤压伤21d组背角的阳性神经元数较对照组和挤压伤24h组显著增加犤28.1±3.1,35.1±4.4,23.3±2.3,24.1±1.8,(P<0.01)犦,亦有随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神经元数量在脊髓腹、背角神经元中均有增加,但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完全一致,提示神经营养因子-3和神经营养因子-4在脊髓损伤修复中,对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发挥作用的时间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睫状神经营养因子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CNTF)的影响.方法取 Wistar 大鼠 56只 ,行左侧坐骨神经切断外膜缝合.电针组每天穴位电针 20 min,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 7,14,21和 28 d测定脊髓前角 CNTF阳性神经元计数、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及 4周时损伤神经电生理.结果坐骨神经损伤后损伤脊髓前角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电针组损伤侧脊髓前角内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在各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14 d时电针组伤侧脊髓前角内 CNTF阳性神经元数量为 (53± 11)个,模型组为 (29± 9)个.同时模型组神经元内 CNTF阳性神经元平均积分光密度在各时间点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在 14 d最低为 273.2± 33.7.而电针组 CNTF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 28 d康复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优于模型组 (P< 0.01).结论电针可提高损伤神经神经元内源性 CNTF水平,减少神经元变性、死亡,促进神经电生理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湖南省霍乱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监测人群中霍乱病例和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体及食物,以便尽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方法 全省范围开展腹泻患者及外环境、食品监测,选择重点地区开展甲鱼霍乱弧菌污染状况专项监测.结果 2006年湖南省共登记腹泻患者111 526例,检测霍乱弧菌89 661例,检测率为80.39%,检出阳性4例,均为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检测环境和食品样44 533份,其中水体35 113份,全部为阴性,水产品5377份,阳性16份,阳性率为0.30%,阳性标本为甲鱼和牛蛙,其他食品4043份,均为阴性;甲鱼专项监测2323份,检出阳性33份,阳性率为1.42%;霍乱毒素基因检测34株菌,20株为产毒株,占58.80%;药敏试验28株菌,均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100%敏感,对强力霉素、复方新诺明的敏感率为92.86%.结论 甲鱼、牛蛙等水产品是湖南省发生霍乱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水产品的监测和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抚触技术在产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抚触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正常分娩和剖宫产的健康儿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抚触组100例,观察新生几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和产妇满意度。结果抚触组新生儿吃奶量、睡眠时间、排便时间及产妇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儿抚触既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又能融洽护患关系,提高产妇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简单易行效果好的新型护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流程管理应用于护士见习期护理培训管理与现代护理继续教育管理的适应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制定的各项护理培训管理流程及考核量化表对2006年及2007年的各50名见习期护士分别从护理部考核、科护士长考核、护士长考核、责任带教护师评价、患者评价、转正率角度按照职业道德、操作能力、服务质量、绩效考核、适应能力等5项指标进行2次测评.结果 评价者对见习期护士的2次测评评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流程管理在见习期护士护理培训管理中的实施有利于临床护理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是适应新医疗环境下对见习期护士较好的护理培训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