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脊前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脊前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远较脑血管病低,在临床上少见,特别是其在核磁共振成像(MRI)上的表现更为罕见。现将11例脊前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MRI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例均为1994年~1998年间在我科住院的病人,男5例,女6例,年龄12~48岁,平均27.4±13.8岁。1.2 临床表现追问病史,病前诱因有3例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1例拳击伤,1例肥厚性心肌病伴心衰发作,2例有脊髓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余4例无明显诱因。所有病人均急性起病,瘫痪发展到高峰的…  相似文献   

2.
脊髓前动脉闭塞的MRI与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这了探讨脊髓前动脉闭塞的MRI与临床特点以及MRI扫描在脊髓前动脉闭塞诊断中的重要性,对29例脊髓前动脉闭塞进行临床特点及MRI扫描的对照分析。结果:29例脊髓前动脉闭塞均出现运动障碍、尿便障碍和分离性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平面以胸段最多,颈段次之、MRI扫描以胸段最易受累,受累范围较广,多为长T1W、长T2W条索状异常信号,横切面异常信号多偏向脊髓腹侧,脊髓肿胀不明显.增强MRI扫描可见有斑片状或条索状强化.结论:MRI对脊髓前动脉闭塞诊断具有特殊价值,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重要性及MRI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表现为急性根痛、分离性感觉障碍、肢体瘫痪等,MRI主要表现为损害平面T1W低信号或等信号、T2W高信号,横断面平扫多数信号偏于脊髓腹侧,与脊髓前动脉供血区域一致,损害平面基本与临床定位符合,多数病例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 MRI检查已逐渐成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诊断的最重要检查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脊髓梗死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脊髓梗死急性起病,呈卒中样病程.主要表现为疼痛、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横轴位显示病变位于脊髓前2/3区域.结论 脊髓梗死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脊髓性肌萎缩症临床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性肌萎缩症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而导致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的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为运动神经元生存(SMN1)基因。临床上共分为4种类型即脊髓性肌萎缩症Ⅰ、Ⅱ、Ⅲ和Ⅳ型,其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家族遗传史、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产前诊断和对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急性脊髓缺血所致急性脊髓梗塞,临床表现要为脊前动脉综合征,其病因诊断过去唯赖尸检,现主靠MRI。兹报导8例经MRI确诊的脊前动脉综合征的纵向研究(临床特点从追踪观察)如下: 一组:4例颈段脊前动脉综合征。(一)病变病位:颈段,无感染史,于用力或屈颈后突然出现或轻或重、刻板的四肢软瘫(以后下肢呈现硬瘫)、痛温觉障碍,深感觉保存,括约肌障碍。(二)病程演进:追踪观察平均10年,症状依起病时轻重不一而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遗留或轻或重的残疾,其中以C_7节段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有机汞中毒大鼠脊髓前角的病理学改变。方法使用每日10mg/kg甲基汞,给成熟大鼠连续灌胃10日,观察其脊髓、前根及肌肉的病理学所见。结果首次投药14日起,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胞质内出现空胞及尼氏小体脱失;在16日观察到噬节现象;到18日,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高度脱落,而中、小型神经元则无明显减少。使用醋酸银金属自显影技术亦检测到脊髓前角大型运动神经元有汞的特异性沉积。结论以往报道的汞中毒性类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变性、脱落,本实验动物模型可以作为研究运动神经元疾病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有用模型。  相似文献   

9.
自从1908年Preobraschenski首次报导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以来,迄今只有少数病例报告,且都未作电生理研究。作者报告了例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并以临床、放射、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进行了研究。本组3例均为老年患者(55~70岁),其临床表  相似文献   

10.
急性截瘫的原因有脊髓恶性转移、外伤、主动脉分离(aortic dissection)和脊动脉闭塞。对于识别外伤或恶性转移可用磁共振(MRI)能不难查出压迫性  相似文献   

11.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是脊髓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为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但其发病率比脑血管疾病低得多。自1908年Preobrashenski首次报告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以来,相继有个例报告。但脊髓前动脉综合征合并膀胱出血者报告尚无。本文报告二例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青年型肌萎缩侧索硬化附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为了阐明其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本文对我院1981年1月至1997年2月收治的27例青年型肌萎缩侧索硬化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诊断标准:(1)起病缓慢,进行性加重;(2)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表现;(3)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受损;(4)脑脊液,脊柱拍片(X线),脊瞩造影或脊髓MR检查排除脊髓压迫病变及其它疾病.一般资料:本组男性20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均在40岁以前,其中10~20岁3例,21~30岁15例,31~40岁9例,平均发病年龄,男性27.7岁,女性31.4岁,均无家族史,国外边…  相似文献   

13.
脊髓肌萎缩(SMA)是运动神经元病(MND)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受损而无感觉障碍的综合征。仅限于脊髓前角细胞,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临床上常表现为无力、萎缩和肌束颤动,不伴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体征。雷诺现象是因血管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而致肢端血管痉挛,具体病因不清,引起皮肤的发作性色泽变化,遇寒冷出现苍白、紫绀、发红并伴有麻木或疼痛。表现为两病同时出现尚未见报道,本文就1例伴发雷诺现象的SMA,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以损害脊髓前角、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和锥体束为主的一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以上运动神经元或/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为主要表现。近年有关自身免疫障碍的证据逐年增多,但免疫治疗效果尚不肯定。此文综述了运动神经元病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Jackson综合征又称延髓前侧综合征、橄榄前部综合征,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前方近中缝处,为脊髓前动脉闭塞所致。由于脊髓前动脉与脊髓后动脉和椎动脉的延髓动脉有较多吻合,故Jackson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延髓综合征。现将本院诊治的2例病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椎管内静脉高压的机制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锋  刘树山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4,10(3):152-154,T009
本文报告5组不同原因所致的静脉高压共19例,包括:(1)主要脊膜动脉瘘向脊髓表面引流6例;(2)髓周小动静脉瘘,伴有缓慢和迂曲的静脉扩张1例;(3)硬脑膜动脉瘘向脊髓静脉引流5例;(4)Cobb's综合征伴有椎旁静脉直接引流,引起脊髓静脉流出道的间接高压6例;(5)硬脊膜外血管瘤向脊髓表面静脉引流1例,本文详述了机制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原因和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纯药物、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治疗36例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患者,比较其意识障碍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临床、头部影像学、治疗有效率、病死率;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测侧脑室压力。结果Wallenberg综合征小脑梗死后水肿,第四脑室闭塞致急性幕上积水,颅内压明显升高,大脑缺血缺氧是其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去骨瓣减压组患者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有效率提高(P〈0.05);与去骨瓣减压组比较,侧脑室前角穿刺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缩短(P〈0.05)。侧脑室前角穿刺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和去骨瓣减压组。结论急性幕上积水是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侧脑室前角穿刺、去骨瓣减压可以促进Wallenberg综合征意识障碍恢复;侧脑室前角穿刺能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脊髓前动脉闭塞的 MRI 表现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髓前动脉闭塞的MRI表现二例报告王庆久张桐艳巫冰陈旭红脊髓前动脉闭塞是常见的脊髓血管病。MRI对脊髓前动脉闭塞可提供诊断证据,现报道2例如下。例1男,55岁。1周前出现腰部剧烈疼痛,向双下肢放散,并迅速出现双下肢无力,伴尿潴留。查体:神志清,双下肢...  相似文献   

19.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y Syndrome,ASAS)为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导致脊髓前2/3广泛缺血,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痛温觉消失而深感觉保留,以及尿便障碍。ASAS常见病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所致ASAS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桶人综合征(MIBS)为临床表现的脊髓梗死(SC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例脊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过程及临床预后,并对文献报告的6例进行综述。结果脊髓梗死可表现为桶人综合征,对于急性起病,双上肢瘫痪,伴有根痛症状的患者,需警惕脊髓梗死的诊断。结论脊髓梗死相对罕见,可以表现MIBS,临床容易漏诊误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