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无C臂指引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我院近11年来对50例不同原因导致心动过缓、室速、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心跳骤停的病例,在床旁无C臂指引的条件下紧急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入漂浮电极至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或者右室心尖部完成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结果 成功完成50例患者的临时起搏器手术,抢救成活42例.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床旁无C臂指引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手术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行急诊PCI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均需要置入临时起搏器。将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各84例。锁骨下静脉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股静脉组患者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和置入临时起搏器时间(置入用时)及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锁骨下静脉组患者临时起搏器置入用时短于股静脉组,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组(P<0.05)。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较股静脉路径能为急诊PCI及时开通罪犯血管赢得宝贵时间,且能有效降低PCI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行急诊PCI的冠心病患者168例,均需要置入临时起搏器。将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静脉组和股静脉组,各84例。锁骨下静脉组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股静脉组患者经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和置入临时起搏器时间(置入用时)及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骨下静脉组患者临时起搏器置入用时短于股静脉组,局部出血、迷走反射、排便困难、腰痛、睡眠障碍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组(P0.05)。结论经锁骨下静脉路径置入临时起搏器较股静脉路径能为急诊PCI及时开通罪犯血管赢得宝贵时间,且能有效降低PCI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临床起搏器及置入起搏器的安装在我国已经普遍开展,众所周知在安装置入式起搏器时应该对电极系统进行测试,但由于“起搏分析仪”的价值不菲,而在市、县的有些基层医院置入起搏器的安装病例数目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有些医院常常只是使用普遍的临时起搏器测试一下起搏阈值就进行置入起搏器安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进行窦房结功能测定对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安置临时起搏器的筛选价值,并分析麻醉方式、置入路径等对临时起搏的影响及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差异。方法纳入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外科住院60岁以上老年患者112例,均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阿托品试验阳性,故均置入临时起搏器,而后再经食管心房调搏(TEAP)判断窦房结功能,主要终点为起搏器在术中是否工作,次要终点为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方式、置入途径、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入组患者中食管调搏检查阳性者48例(42.86%);②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术后起搏比例高于食管调搏阴性患者(70.83%vs.10.94%,P<0.05);③所有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类后发现不同麻醉方式下术中术后起搏比例无统计学意义(全身麻醉起搏vs.连续硬膜外麻醉起搏vs.局部浸润麻醉:35.42%vs.31.25%vs.28.57%,P>0.05);④不同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未发生假性动脉瘤、心肌穿孔、大出血、心包填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术前联合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对于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可以起到良好的筛查作用,不同麻醉方式对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起搏无影响,临时起搏器置入方式对并发症发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9岁,持续性心悸1年,伴晕厥两次。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QT间期延长。入院后给予抗凝并口服胺碘酮转复房颤治疗,期间突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同步直流电复律14次,考虑交感风暴。后置入临时起搏器,给予静脉推注美托洛尔5mg并静脉滴注维持,室性心动过速未复发,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经抗凝并口服美托洛尔治疗后,植入双腔永久起搏器快速起搏心房,随访4个月无房颤及室性心动过速发作。  相似文献   

7.
对15例体外循环术后病人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收到了较好的抗心律失常的效果。作者认为:对复杂心脏畸形和瓣膜置换术后病人应常规安置临时起搏线;对复跳后出现的Ⅲ~0房室传导阻滞,不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均应安置临时起搏器;对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速、频发室早等严重心律失常者,采用临时起搏器可安全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住院的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的应用情况。结果36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31例在入院后即刻置入临时起搏导管,1例于入院4 d 后置入,4例择期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1例高钾血症临时起搏3 d 后拔除,3例重症心肌炎临时起搏5~7 d 后拔除,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临时起搏3 d 后死于心衰。26例在临时起搏1~16 d 后,采取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或切开头静脉的方法植入单腔或双腔永久起搏器,术后立即拔除临时起搏电极。全部患者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其中 1例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第二天死于急性脑梗死。结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一般需要急诊临时心脏起搏,后根据病因及心率恢复情况行永久起搏器安装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和分析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分析97例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代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临时起搏器置入(OR=6.314)、房颤病史(OR=2.583)、感染(OR=8.368)、吸烟(OR=1.639)、心功能≥NYHAⅢ级(OR=1.972)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β=-1.761;OR=2.169)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结论 临时起搏器置入、房颤病史、感染、吸烟、心功能≥NYHAⅢ级是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置入埋藏式起搏器的患者中室房逆传(VAC)的发生情况、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8岁,因间断腹痛2月入院,诊断胆囊结石。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并持续不能缓解,行胸部CT、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临时起搏器电极右室心尖部穿孔,多科室会诊后在全麻下拔出电极并行心肌损伤修补术。  相似文献   

12.
自1996年10月至2006年6月,我院对22例早期出现致命性缓慢心律失常的心肌梗死患者施行临时起搏器置入,均取得成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期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1年—2015年于我院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且超过24个月的70岁以上高龄病人60例,进行长期定期随访。采用心脏超声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比较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和单腔起搏器病人的心脏功能改变,同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随访结束后,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观察组与置入单腔起搏器的对照组相比,心功能分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超声结果示,随访结束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均显著低于同期观察组(P0.05);对照组随访结束后LVEF、LVESV均显著低于置入前(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随访结束后一般状况、社会能力、情绪水平、舒适程度和SCL-90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腔起搏器相比,双腔起搏器能够减少对长期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病人心脏功能的影响,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瓣膜置换术后约4%~8.5%的患者因起搏传导系统不可逆受损而需置入永久起搏器,危险因素包括术前传导异常、女性、手术时间过长、二次手术等。换瓣术后心脏结构改变、瘢痕形成,抗凝药及临时起搏器的应用,或可致起搏器相关出血、感染、电极脱位、功能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目前认为起搏器置入围手术期不停用华法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显著心动过缓、长QT间期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心脏骤停等急危症或外科手术中保驾时多需要立刻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维持基本心率,下面旨在讨论床旁心电监护下植入临时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病人长期置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高龄心脏起搏器置入病人36例,根据置入不同类型分为单腔起搏组(n=18例)和双腔起搏组(n=18例);选取同期无明显心脏疾病的高龄病人30例作为对照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F水平较置入前降低,LVEDV较置入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治疗后LVEF、LVEDV均低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单腔起搏器置入后LVESV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单腔起搏组、双腔起搏组治疗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总健康状况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05);但两组间置入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置入双腔起搏器对病人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但临床应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及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心脏起搏器类型。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FD-20生理性体外式心脏起搏器纠治阵发性心动过速10例,其中室上性8例,室性2例,均取得满意效果。作者对该起搏器的疗效,终止心动过速的方式、模式、循环周期及脉冲组合、部位的选择和适应范围等提出了讨论。认为该起搏器之疗效为国产任何一种临时起搏器所不及,特别适于心脏术后临时起搏和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床边及透视下心脏临时起搏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所收住的36例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X线透视下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患者21例,床边"盲放"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患者15例,比较两组患者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乳酸、尿量、升压药剂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经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平均动脉压、乳酸、尿量有改善(P0.05);心率、升压药剂量有明显的改善(P0.01)。比较两组间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后24小时的平均动脉压、乳酸、尿量、升压药剂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临时起搏器能迅速改善患者的心源性休克症状。床边"盲放"心脏临时起搏器与X线透视下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一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8岁,18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VVI起搏器置入,后因电极脱位而自成AAI起搏,于1年前更换起搏器时,心房电极因阻抗过高,再次置入心房电极不能起搏而改为VVI起搏,术后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右房上部无A波,冠状窦口可记录到A波,并可行心房起搏。右室起搏时为室房1:1逆传,此为起搏器综合征的机制。故保留原右室电极,于冠状窦口加心房螺旋电极固定,DDD起搏成功,起搏器综合征消失。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脏起搏器置入技术和起搏器的不断更新、完善,临床上起搏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得到迅速发展,但起搏器置入后功能发挥正常十分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起搏器置入后出现起搏器连接异常的相关临床症状、心电图特征及处理方法,并随访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