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疾病的一个常用的基本法则。认为“瘀”是“血”在异常状态的一种病理产物。如《说文》:“瘀、积血也”;《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等等。有关“瘀”的成因历代医书中有以下几种叙述:由于“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由于“热”:“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熬煎成块”。由于“伤”:伤后损伤经络,恶血留内。由于“出血后”:  相似文献   

2.
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心脏疾患的体会林超明(广州市中医院510130)关键词心脏疾患,中医药治疗心脏疾患临床上常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则以气虚为主,标实则以血瘀为常见。本人根据祖国医学的“心主血脉,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这一理论,运用益气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3.
缪仲淳治吐血三要法,其一曰:“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吐血之来,愚见有只吐一二口而止者;有来势颇急倾碗盈盂而吐者;亦有始吐数口继而大吐者。故治法根据证情,针对病势,当以止血为第一要着。盖血止虽有宿瘀而尚徐可图治;若血出不止,则血竭气越,  相似文献   

4.
对益气活血治则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血之关系是互相资生,相互维系的,气能摄血,血能载气。但是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等的,而是以气为主导,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直指方》说:“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滑则血滑,气  相似文献   

5.
我院名老中医王渭川,今年八十三岁,业医五十余年,善用益气化瘀法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王老说:“气之与血犹水乳之交融,凡气血调节则营卫和谐,气血乖离则虚瘀共见,故临床病证恒多气虚夹瘀者”。因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运血者是气,载气者是血,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诚然,有气虚则血脱的一面,但气虚而运血无力,还有引起血瘀的一面,这就不仅仅是气郁则血瘀了。故王老说:“凡事物都有两面,有正面,有底板,先  相似文献   

6.
<正> 气血理论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因此,气血异常也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基础。虽然气血有别,但气血相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相依,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血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直指方》指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景岳全书》说:“血必由气,气行则血行,故凡欲活血或攻、或补,皆当以调气为先。”此仅就“气为血帅”,从气生血、行血、摄血三方面论证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补益活血法是我院常用“化淤十法”中之一法,此法将补益药与活血药配伍同用,临床发现,补益活血法对某些慢性顽疾疗效显著,实有发掘整理之必要。一、益气活血治胸痹气能行血,血能载气,气盛则血流滑疾,百脉调达,若病久脏气受伐,气弱则血流迟缓,运行涩滞,乃致淤血,正如王清任  相似文献   

8.
介绍从“气、血、水”论治膜性肾病验案1则,认为“去菀陈莝”活血利水法适用于膜性肾病血瘀水停的中医病机特点,从而形成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水肿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
女性以血为本,又易伤于七情,如因情志抑能、恼怒、忧思,即能损伤肝气,造成肝郁气结,气机运行失常,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书云: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血亦结。又说:气顺则血顺,气逆则血逆,忿怒过度则气逆,气逆则血亦逆。可见疏肝理气法在妇科病症中的治疗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赵一  余月娟 《中医研究》2000,13(1):20-21
赵国岑主任医师从医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消化见长,兼治内科杂证。临证善调阴阳,顾及先天,重视脾胃,条达肝气。用药主张益气活血为主。总结出了“补中气、调脾胃、治消化;健脾气、固肾气、治消渴;益心气、活瘀血、治胸痹;填肾精、分阴阳、治不育”36字要诀。其中益气活血法在临床上尤为常用,其理清药精,运用灵活,临床验之,常获良效。1攻补兼施 辨证统一 益气活血法则是对立的统一。益气和活血、一补一和,似乎是两种对立的治疗法则,细研之,益气则能鼓动血流运行,即“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益气亦…  相似文献   

11.
清末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以吐血为例,详阐血证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则,认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若逆而上行,则血随气升,吐衄发作,故止血首当泻胃气,使胃气下行,气顺则血不逆,出血自止。他指出:“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塞气机……不可不急去之”强调以去瘀为止血要法。所谓宁血,是指血止  相似文献   

12.
血液在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下,循环于脉中,周流不息。若血的运行失其常度,血运阻遏或血溢脉外,使离经之血蓄留体内,则可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和相应的临床症状,谓之血瘀证。活血化瘀是中医学针对血瘀证所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法则。在外科临床广泛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各种疾病,有悠久的历史及较高的疗效。现就外科血瘀证及其活血化瘀治疗的研究作一探讨,以飨读者。1 外科血瘀证的病因病机 外科疾病虽有其各种致病因素,但总的发病机理不外乎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在外科领域导致血瘀证的原因主要有: 1.1 气机不利:气血互根,“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气病必及血。若  相似文献   

13.
<正> 血循行全身周流不息,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组织器官得血濡养,故目能视、耳能闻、手能握、足能步……。若血不循经脉妄动,上出口鼻诸窍,下流前后二阴,旁溢皮肤毛孔,此乃血证。血证之因,固然与六淫、七情相关,但不可忽视气的致病作用。张子和曾说:“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子气”。盖血为阴,主静;气为阳,主动。唐容川《血证论》的首篇就论述了气血即是阴阳,气是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相倚犹如阴阳相互维系。气行失常必然导致血不归经。血证从气论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它体现了“阴病治阳”的原则。今录笔者治验的病例三则,谈谈血证从气论治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法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常现血瘀的临床表现,其病因病机多为:(1)气血失和:气机郁阻,形成气滞血瘀,或气虚无力帅血运行,血流不畅,形成瘀血。“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止,气塞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通,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或阴虚血少,不能充盈血脉,血流缓慢,日久成瘀。(2)寒热郁痹:《内经》云:“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通。”王清任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相似文献   

15.
益气活血汤治疗胸痹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胸痹属于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的范畴,是由于瘀血痹阻心脉,气血不通而痛。治疗上根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理论,以益气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止痛为其治疗大法。笔者运用自拟的益气活血汤结合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胸痹8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崩漏病情错综复杂,常为虚实夹杂,寒热兼见,气血同病,所以医者临证必须详审病机,细辨寒热虚实,随证施治,方可奏效。切不可不辨其因,莫视病情,专事止涩,致滞邪失正,否则有随止随发之弊。兹就临床常用的止血方法,谈谈肤浅之认识。一、益气摄血“气为血帅”,气虚不能统摄,则血无所主而妄行。正如《济阴纲目》说:“血犹水也,气犹堤也,堤坚则水不横决,气固则血不妄行。”因此益气摄血法是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气虚崩漏多属脾气虚弱,中气下陷,所以益气摄血是侧重于扶脾益气,脾  相似文献   

17.
化淤利水法是活血化淤法的一个分支.在当今活血化淤的研究中,对凉血化淤.解毒化淤、开窍化淤、温阳化淤、益阴化淤、行气活血、益气活血、活血通络、活血祛风等都在广泛研究和应用.笔者在《金匮要略》化淤利水理论与治法的指导下,师仲景之法,治疗一些与淤血有关的病证,提出讨论,希同志们给予指正.《金匮》水气篇第二十节认为行血不利,引起的水肿病症名为血分,仲景说:”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少阳脉卑,为三焦之气不振;少阴脉细,乃肾阳之气衰沉;三焦气  相似文献   

18.
1 疏肝理气消水肿 水肿之形成,肺、脾、肾功能失调是根本原因。而肝主疏泄,对水液代谢有间接的调节作用,这是不可忽略的又一因素。水之留止,全赖乎气,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聚;又关系血,络畅血顺水自行,络阻血滞水自停,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是也。《丹溪心法》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若肝疏泄适度,则气机冲和,行水推血,湿无所聚,络无所阻,肿亦难成矣。有鉴于此,对病情随情绪变化而  相似文献   

19.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王冰注:“传谓相传,环谓循环也。相传则传所不胜,循环则周回于五气,此辨疾气之间甚也”。吴崑谓:“伺其经气环一周身而止”。张景岳亦谓:“环,周也……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张志聪注:“轻  相似文献   

20.
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血证的独特疗法,瘀血学说,起源于《内经》,立名于《金匮》,发展于清代。当代则得了阐明和重视。早在二千年前的《内经》对瘀血的论述,在名称上有恶血、留血、坏血、死血、干血之称。在病因上有风寒、热邪、气滞、外伤、出血等。如:“塞邪客经脉之中,则血不流畅”,“热邪入血,与血液相结则形成瘀血”。气滞导致血瘀,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止血止”。之述,外伤引起血管破裂,瘀血内留,而形成瘀血。“若有所堕坠,虽血在内而不去……则气血凝结”之论。各种出血后,血液瘀积,形成瘀血、吐血、便漏。“其血无不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