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年人结肠息肉临床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发病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病区近6年来电子结肠镜检出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组(60岁以上)与中青年组(60岁以下)结肠息肉的特点,分析结肠息肉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与年龄、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5 291例受检者中共检出结肠息肉1 570例,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占37.5%,有大便习惯改变者51.7%,有腹痛者21.3%.老年组结肠息肉的患病率(37.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2.7%),P<0.05,两组中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P<0.01),而且老年组腺瘤性息肉的患病率(65.0%)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2.8%),P<0.01.两组左半结肠息肉的患病率均高于右半结肠(P<0.01).结论: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78.4%伴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大便习惯改变及腹痛等临床表现.老年人结肠息肉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人,且以腺瘤性息肉为多发,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大肠息肉的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将2 623例行内镜检查患者按年龄段分为2组:中青年组(<60岁)1 236例,老年组(≥60岁)l 387例.比较2组大肠息肉检出率、癌变率及大肠息肉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类型,并观察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结果 发现大肠息肉患者417例(共567枚息肉),均经内镜下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出血、穿孔、烧灼伤等并发症发生.老年组的大肠息肉检出率和癌变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21.77%比9.30%、3.31%比1.74%,均P<0.05),且息肉越大,癌变率越高(P<0.05).中青年组以炎性息肉为主,老年组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组息肉分布均以直肠和乙状结肠为主.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并处理大肠息肉的有效方法.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具有简单、创伤小、痛苦少、省时、安全、费用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与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P62)在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CRC)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结直肠息肉(包括非腺瘤性和腺瘤性息肉)、结直肠癌患者资料和肠镜标本组织,另取正常患者结直肠粘膜作为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根据肠组织进行病理分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IF-1α和Beclin-1、P62在息肉、癌组织以及正常肠黏膜表达情况并结合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共51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58.7±13.9(28~95)岁。其中,腺瘤性息肉14例、非腺瘤性息肉16例、CRC11例及正常结直肠黏膜10例。 结果HIF-1α在正常结直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以及CR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31.2%、64.3%和81.8%;Beclin-1在对应各组阳性率为40.0%、62.5%、85.7%和90.9%;P62在对应各组阳性率为30.0%、56.3%、78.6%和90.9%。与正常组比较,非腺瘤性息肉中HIF-1α、Beclin-1和P6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腺瘤性息肉以及CRC中表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呈递增趋势,CRC中表达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P<0.05)。 结论HIF‐1α以及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和P62在CRC以及腺瘤性息肉表达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以及正常结直肠黏膜,呈递增趋势,提示缺氧和自噬功能异常可能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15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152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257枚,其中男性87例,女性65例,检出率12.8%;年龄50~69岁占59.2%;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63.8%、23.7%、8.6%和3.9%;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4.3%、升结肠9.7%、横结肠6.6%、降结肠4.6%、乙状结肠33.9%、直肠40.9%。152例患者中有5例有发生癌变,癌变率3.3%。结论:5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 cm息肉容易癌变;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盐田区人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行肠镜检查并内镜摘除的80例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以及80例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对比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腺瘤性息肉组平均年龄及血便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肛门坠胀、大便性状改变及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例癌变患者均为腺瘤性息肉患者;腺瘤性息肉组息肉直径大于或等于1 cm、多发、黏膜表面粗糙糜烂及分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血便是腺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腺瘤性息肉具有体积大、多发、表面粗糙糜烂、易分叶、病理学易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肠镜检查并行内镜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39例,进行病理检查,分为腺瘤组451例和非腺瘤组28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39例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95例、增生性息肉112例,幼年性息肉80例、Peutz-Jeghers息肉1例,腺瘤性息肉451例。其中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出现便血比例高于非腺瘤组。腺瘤组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表面粗糙、糜烂和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便血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8月该院接受胃镜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235例。依据结肠镜结果,将患者分为结肠息肉组(119例)和对照组(116例)。统计分析各组Hp感染率。结果 左半结肠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腺瘤性息肉组和增生性息肉组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亚组组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胃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p感染可促进结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与Hp感染相关。对于感染Hp的结肠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患者,建议立即进行息肉切除术。结肠息肉的存在与胃息肉的存在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结肠息肉的内镜特征及癌变情况,比较息肉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了解息肉切除后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 分析总结2009年12月13日~2010年12月12日该院接受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的内镜特征,分析影响息肉恶变的因素;对比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电切前后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统计电切后息肉再发率,分析影响再发的因素.结果 息肉患者共1401例,检出息肉3955颗,年龄>50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1.0 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容易癌变(P<0.05);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不符合的概率为33.7%;电切后息肉再发率为56.7%,38.1%于1年内再发,78.2%于2年内再发;多发性息肉、年龄大于50岁、息肉直径>1.0 cm及腺瘤性息肉更容易再发(P<0.01).结论 结肠息肉电切前后的病理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活检可能漏诊癌变息肉;息肉电切后再发率高,应定期进行复查.  相似文献   

10.
大肠息肉癌变52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分析,癌变率4,27%,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高,二者间无差异(p>0.05),管状腺瘤较低,与前二者差异明显(P<0.01),并发现1例炎性息肉癌变。直径>2.0cm,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p<0.0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癌变率愈高,广基息肉癌变率最高。大部分癌变息肉均有形态学改变。探讨了大肠癌的组织发生、息肉癌变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及癌变组织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非腺瘤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及30例肠癌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PTEN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黏膜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PTEN阳性率低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PTEN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PTEN阳性率低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COX-2阳性率高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COX-2阳性率高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COX-2阳性率高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PTEN和COX-2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TEN和COX-2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并起重要负协同作用;联合检测或可预测腺瘤癌变,对腺瘤癌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595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结肠癌检出情况.[方法]收集接受肠镜检查并确诊为大肠息肉1595例(1805枚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结肠癌检出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大肠息肉患者年龄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肠息肉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41~50岁患者比例明显升高,以>60岁患者最高,与≤40岁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1805枚息肉中腺瘤性息肉占55.01%(993/1805)高于非腺瘤性44.99%(812/1805)(P<0.05);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回盲部以非腺瘤性息肉为主,两者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共检出结肠癌304例(312枚息肉),检出率为19.06%.大肠息肉癌变患者与无癌变患者其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息肉部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肠息肉的发病风险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以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和回盲部的非腺瘤性息肉较为常见;高龄、息肉体积大、升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腺瘤性息肉可增加结肠癌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息肉电切术后合适的随访间期.[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电切术后随访病例.分析首次结肠镜检查所发现腺瘤临床特征与腺瘤复发及癌变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瘤复发与腺瘤个数、直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病理分型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无关;息肉直径≥1 cm、个数≥3个、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属于高危病例,个数<3个、直径<1 cm、没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管状腺瘤属于低危病例;低危病例不同随访间期腺瘤复发率或癌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高危病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腺瘤个数、直径、不典型增生程度、病理分型与电切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分层是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有效方法;适当延长低危患者的随访间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结肠息肉的大小、生长方式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09年1月~2011年8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083例结肠息肉患者的资料.根据检查结果,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息肉检出率以及肠息肉的大小、数目、病理类型等特点.结果 结肠息肉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6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为15.3%;结肠息肉大小以1 cm以下最为多见,各年龄组间息肉大小差异无显著性(P>0.05);息肉的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见(P <0.01),多部位息肉在50~79岁年龄组发生率显著高于20~49岁年龄组(P<0.01);息肉生长方式20~40岁以亚蒂为主,40岁以上无蒂息肉发生率明显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P <0.01);各年龄层息肉的病理分型均以腺瘤型息肉为主(P<0.01);各年龄层均以单发息肉为主(P<0.01),随年龄增加多发息肉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生部位、生长方式、病理分型均与年龄呈一定的相关性,在行结肠镜检查和治疗时,应根据不同年龄层的息肉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切除指征。方法对124例PLG病人术前B超、手术切除标本及术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标本示PLG直径〈1 cm者共72例,≥1 cm者52例。病理示:胆固醇性息肉59例(47.6%),胆囊腺瘤35例(28.2%),炎性息肉18例(14.5%),胆囊癌8例(6.5%),其他4例(3.2%)。良性组与潜在恶性及恶性组病人年龄、息肉数目、PLG大小、PLG形态、胆囊结石、血流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4.1~71.6,P〈0.05)。结论 PLG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应手术切除:病人年龄≥50岁的单发息肉,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直径≥1 cm,广基息肉或血流信号丰富,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青浦地区大肠息肉4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青浦地区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和病理类型,以及与肠息肉恶变和血吸虫病的关系。方法:对大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内镜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8%。其中腺瘤性息肉占59%,息肉伴血吸虫卵沉着的占30%,大肠癌组织中血吸虫卵沉着的占42.2%。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炎性息肉以≤1cm为最多,腺瘤性息肉以≥1cm为最多,息肉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年龄以41岁以上多见,腺瘤恶变率为12.6%。结论:腺瘤性息肉以绒毛状结构易癌变,大肠腺瘤性息肉常与大肠癌并存,血吸虫卵沉着可能是肠息肉和肠癌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息肉,早期摘作,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肠镜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并行Hp检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是否感染Hp、肠息肉大小及息肉病理分型等,比较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患者一般资料、息肉病理类型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Hp阳性组患者31例,Hp阴性组患者71例。Hp阳性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71.0%,22/31)较Hp阴性患者(36.6%,26/7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中腺瘤性息肉高级上皮内瘤变比率(19.0%,4/21)高于Hp阴性患者(3.8%,1/26),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患者中,Hp阳性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高于Hp阴性患者(17/24比18/49,P0.05)。在女性患者中,Hp阳性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与Hp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7比8/22,P0.05)。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年龄40岁、息肉位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1 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分别为74.1%,20/27;81.2%,13/16;60%,9/15)明显高于Hp阴性的患者(分别为25%,7/28;41%,16/39;26.8%,15/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年龄≤40岁、息肉位于右半结肠、息肉大小≥1 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比率(分别为50%,2/4;60%,9/15;81.2%,13/16)高于Hp阴性的患者(分别为33.3%,3/9;31.2%,10/32;73.3%,11/15),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阳性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比率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年龄40岁、息肉位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1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及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分析236例结肠息肉患者的年龄、内镜特征、病理结果及临床表现。结果:结肠息肉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左半结肠为多发,年轻人以炎性息肉占多数,老年人以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腺瘤性息肉的恶变率为5.08%。大多数有腹痛、腹泻、便秘、血便、大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结论: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密切,应加强对中老年人结肠息肉的内镜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三叶肽因子(TFF1、TFF3)在结肠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结肠息肉患者120例作为结肠息肉组(包括增生性息肉组40例及腺瘤性息肉组80例),另选择结肠癌患者30例(结肠癌组)及正常结肠黏膜者2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织中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TFF1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53.8%、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614,P0.05)。TFF3蛋白在正常结肠黏膜、增生性息肉组织、腺瘤性息肉、结肠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0%、77.5%、55.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88,P0.05)。4组总体TFF1mRNA、TFF3mRNA、TFF1蛋白、TFF3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异型增生性息肉相比,中重度异型增生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t=2.760,P=0.009),而TFF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t=2.556,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管状腺瘤相比,绒毛状腺瘤性息肉中TFF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t=2.549,P=0.013),而TFF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2.108,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FF1和TFF3的表达情况与结肠恶性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结肠良性疾病鉴别和结肠癌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黏蛋白(MUC1、MUC2、MUC5AC、MUC6)在不同结肠息肉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黏蛋白的表达对结肠息肉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河北省石家庄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患者120例,根据组织病理诊断分为3组:增生性息肉组患者40例,管状腺瘤组患者40例,绒毛状腺瘤组患者40例。取患者息肉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病理组织中MUC1、MUC2、MUC5AC、MUC6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正常结肠黏膜中,MUC1、MUC5AC、MUC6均未表达,而检测到MUC2阳性表达。在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中观察到MUC1和MUC6的高表达阳性率,而在增生性息肉中未检测到MUC1和MUC6的阳性表达;MUC2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且其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MUC5AC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中均有表达,且增生性息肉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腺瘤性息肉。结论 MUC1、MUC2、MUC5AC、MUC6在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性与增加的结肠息肉中黏膜或肌层黏膜侵袭风险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估结肠息肉发展过程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