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对脑梗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脑梗死的意义进行探讨。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患者组,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另选择正常组100例,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本研究100例患者组中,SEP检查异常者共71例(71%),其中检查为轻度异常者15例(15%),中度异常者25例(25%),重度异常者31例(31%)。与正常组相比,患者组表现为P14-N60各波PL均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助于病情评估和预后监测,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以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桥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急性桥脑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针刺组每周针刺5次,共3周,同时静脉滴注丹参、甘露醇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维亚脑卒中评定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并检测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结果:治疗3周后,针刺组患者MESSS评分降低,SL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N13-20IPL)明显缩短,P40波幅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对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s)潜伏期和脑电频谱分析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客观可行的评定指标.方法 选择脑梗死致肢体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发病72 h内和疗程结束(14 d)时测定脑电图、SEPs.结果 (1)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相关性.(3)脑梗死患者在发病72 h和疗程结束时SEPs潜伏期的差异与脑电频谱分析中慢波相对功率谱比值有相关性.结论 (1)SEPs潜伏期的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可提供客观肯定的评定参数.(2)SEPs潜伏期的变化与脑电频谱分析结合有望为脑梗死预后提供定量分析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7.
8.
系列体感诱发电位评估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系列体感诱发电位检查了解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内,2周内,3周内共4次作了经正中神经刺激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检查,记录了N2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对其中的23例速避凝治疗者及14例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脑梗死侧N20波的波幅在发病后48h内已有明显降低,而潜伏期仅在3周时稍有延长,且无显著统计学意义。速避凝治疗后,降低的N20波波幅有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则无变化。结论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了缺血半卵圆区微循环,保护了缺务后的脑功能,限制了梗死灶的扩大。我们认为体感诱导电位可以用来对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药物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针刺委中穴对脑梗死后患者坐骨神体感诱发电位(P40)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浅刺组25例(进针0.5寸)、深刺组25例(进针1寸)、过深刺组25例(进针1.5寸)及对照组25例。28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化为客观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患侧SEP的P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能使患者的P40潜伏期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的深度对患者体感诱发电位P40无明显影响。结论针刺委中穴能使中风患者肢体SEP的P40潜伏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肝肾阴虚型脑中风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 S E P)、神经功能缺损和肌张力变化,探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 46 例脑中风患者分别于病后 3 天及3~4 周进行 S E P、神经功能缺损和肌张力变化的观察,同时对40 例正常人进行 S E P测定。结果:脑中风患者健侧与偏瘫侧 S E P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偏瘫侧与健康人 S E P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随着神经功能的好转,肌张力同步增高,但是 S E P的变化不明显。结论:上述表现与脊髓低位中枢的兴奋性恢复较快及大脑半球功能恢复较慢有关,建议在脑中风急性期避免不适当的肢体运动与针灸对偏瘫肢体强刺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尿毒症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及血液透析对其影响的临床意义。方法:用DISA-Neuromatic2000-c型神经肌电图仪检查29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透析阶段之SEP各波(P1、N1、P2、N2)潜伏期的值,并与患者Scr及K^+、Na^+、Ca^++进行相关性检测。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SEP潜伏期普遍延长,其异常发生率为83%,与正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透析后有改善 相似文献
13.
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梗死后可出现交感神经反射活动的抑制。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检测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脑梗死后交感神经的功能状态;体感诱发电位(SEP)体现了中枢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并在预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运动诱发电位(MEP)主要反映锥体束的功能状态,故所有影响到运动中枢和运动传导通路部位的梗死,患者MEP异常率高。MEP检查对判断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MEP可定量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情况,并作为运动功能恢复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顶叶梗塞患感觉障碍的评估作用。方法:对36例顶叶梗塞患治疗前后SEP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顶叶梗塞患病灶对侧和其他脑叶梗塞患的病灶侧SEP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20PL、N20AMP及N13-N20IPL均无统计学意义。项叶梗塞患病灶侧SEP在治疗前后的异常率分别为75%和58.3%。其中治疗前无波形缺失或分化不清的18例患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20PL和N14-N20IPL延长,波幅降低(P<0.05);治疗后N20PL缩短,波幅稍增高,但均无显性差异,而N13-N20IPL基本无变化。有6例患治疗后SEP由异常转为正常。结论:顶叶梗塞伴有的感觉障碍可由SEP评价,主要表现为N20波幅降低或波形缺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改变,探讨其机理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血液透析患者分组进行SEP检测,与正常人对照,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血液透析患者SEP各波潜伏期异常发生率为8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波均有明显差异(P<0.01),透析后各波潜伏期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与透析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透析超过6个月后,各波潜伏期与透析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SEP潜伏期与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性。结论:SEP可以作为评定血液透析患者神经系统病变改善的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多种诱发电位评估急性昏迷病人的预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诱发电位对急性期昏迷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 180例患者在昏迷后第1、3、7、10天进行脑干反射检查、GCS评分和多种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在昏迷第1天GCS和脑干反射无预测价值,在第1、3、7、10天GCS和脑干反射的预后准确率均低于90%,各种诱发电位的预后准确率均高于93%。结论 体感和听觉诱发电位结合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率高于GCS和脑干反射。 相似文献
19.
20.
我们采用短潜时体感诱发电位(SL一SEP)对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的SL—SEP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及方法1.l对象糖尿病组按1980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30例。28例为Ⅱ型糖尿病,2例为1型糖尿病,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62岁~84岁,平均7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