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文霞 《海峡药学》2013,25(4):229-230
目的观察维生素D治疗100例婴幼儿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疗效。方法 200例婴幼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①治疗组:给予维生素D制剂口服,严重者给予维生素D针剂肌注治疗。②对照组:未给予维生素D制剂治疗,由其母自由采取日光照射,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1年后评价其效果。结果治疗组100例婴幼儿经口服治疗后93例获临床治愈,7例出现轻度肋缘外翻经肌注维生素D制剂后,病情控制未继续进展,其他无明显佝偻病骨骼体征,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出现漏斗胸5例,鸡胸4例,肋缘外翻29例,方颅8例,"X"型腿5例,"O"型腿3例,总有效率为46.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维生素D治疗婴幼儿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疗效好,安全、方便,是做好婴幼儿早期佝偻病预防的最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2预防佝偻病效果观察及相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佝偻病是常见的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其发病率仍然很高。为了更好的防治此病,我们对维生素D2预防佝偻病进行了效果观察。方法把184例婴幼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服维生素D2丸,一组服用钙剂,观察佝偻病的发病率。结果用维生素D2丸预防佝偻病是有效果的,而投钙剂效果不明显。结论通过我们的观察,可以证明应用维生素D2预防婴幼儿佝偻病有显著效果,从新生儿起就服用维生素D2丸是完全可以预防佝偻病的。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 (简称佝偻病 )是我国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 ,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探讨一套有效的预防方法非常重要。现对 12 6例婴幼儿佝偻病预防效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预防组 :2 0 0 0— 2 0 0 1年在婴儿期较规律地到我院接受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 12 6例 ,其中男 67例 ,女5 9例。以同期就诊的 10 9例无佝偻病预防史的婴儿为对照组。1.2 预防方法 :在儿童保健医师的正确指导下 ,按照全国佝偻病防治方案较规律地进行预防 ,即除了采取健康教育、系统管理、科学喂养、加强护理、利用日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400 IU/d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一次性大剂量维生素D3 20~30万U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生长速率标准差比值、25-(OH)D水平、临床体征改善时间、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0,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钙、血清磷、碱性磷酸酶、生长速率标准差比值、25-(OH)D水平分别为(2.47±0.21)mmol/L、(2.24±0.54)mmol/L、(314.34±31.21)IU/L、(2.16±0.35)、(27.19±2.50)nmol/L,均优于对照组的(2.22±0.18)mmol/L、(1.67±0.45)mmol/L、(414.66±31.21)IU/L、(1.76±0.32)、(19.21±3.26)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腕关节X线拍片显示正常时间、鸡胸消失时间、肋外翻消失时间分别为(6.34±1.46)、(5.21±0.24)、(4.78±1.78)个月,均短于对照组的(8.58±1.75)、(7.90±0.56)、(6.72±1.7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发育落后比例10%、乳牙萌出延迟比例2%、身材矮小比例0,均低于对照组的28%、16%、14%,身长标准差比值(-0.85±0.23)高于对照组的(-1.15±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大剂量口服维生素D3 20~30万U治疗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效果良好,可更快更好地改善病情,改善患儿生长发育指标和血清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1],严重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为了解本病在宁夏某县儿童中的患病情况,探索病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5年8月对宁夏某县三个地区的3岁以下儿童进行了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普查,现报  相似文献   

6.
刘晓峰  高武红  张丽红  蒋澜  谢凤 《中国药房》2014,(46):4366-4368
目的:观察维生素D滴剂预防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效果。方法:137例早产儿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1例,给予乳酸钙颗粒0.25 g、bid,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观察组86例,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滴剂400 U、bid。随访2年,比较两组早产儿给药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如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钙、磷、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含量变化和骨密度及佝偻病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给药前,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相应治疗并随访2年后,观察组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及骨密度、佝偻病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生素D滴剂能显著降低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率,对预防佝偻病和促进骨质形成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张斌成  周琼 《北方药学》2016,13(3):73-7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维生素D3对预防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院治疗的55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顺序随机分为早产儿A组27例与早产儿B组28例,两组患儿均于出生后给予维生素D3治疗,早产儿A组患儿剂量为每日800IU,早产儿B组患儿剂量为每日400IU.对比两组早产儿治疗后的佝偻病发病率.结果:早产儿A组佝偻病的患病率低于早产儿B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A组骨质改善情况优于早产儿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早产儿出生后应用日均800IU剂量维生素D3治疗,可以减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病率,对于预防佝偻病发病及改善骨质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影响因素,便于临床早期诊断。方法引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母乳喂养组与人工喂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母乳喂养可以降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超声骨密度检查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铁岭县中心医院儿科健康体检的0~3岁小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取超声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检查,对比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超声骨密度组总异常率高于血清25羟维生素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递增,骨密度结果异常率随之降低,早产儿的骨密度结果异常率高于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骨密度检查可有效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观察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74 例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对照组 48例用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 94.59% ,对照组 68.75%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χ=15.64, 2 P < 0.01)。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宋金春  李韵秋  曾俊芬 《中国药房》2007,18(31):2456-2457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注射用12种复合维生素中维生素D2、维生素A与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ODS-2)C18,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二氯甲烷(80∶10∶10) ,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65nm,进样量为10μL,柱温为30℃。结果:维生素D2、维生素E醋酸酯与维生素A棕榈酸酯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61~1.43、222.6~519.4μg·mL-1和1.21~2.82m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79%、99.53%、101.63%,RSD分别为1.667%、0.184 6%、0.113 4%。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复合维生素制剂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维生素D3滴剂囗服预防佝偻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葡萄糖酸钙片。观察组使用葡萄糖酸钙片联合维生素D3滴剂。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5.72%高于对照组6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LP正常率88.57%优于对照组6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滴剂能有效治疗及预防佝偻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维生素D2注射液与维生素D3注射液在治疗健康女性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对血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常住成都市且年龄在40-55岁的健康女性94名,随机将其分为D2组和D3组各47例。D2组给予维生素D2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D3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每次7.5mg(30万U),每2周注射1次,共注射4次。分别于治疗前、最后1次注射后2周采静脉血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血清钙、磷、镁,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结果治疗后,D2组和D3组血清25羟D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D3组25羟D水平高于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血清磷、血清PTH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钙、血清镁、血清BAP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维生素D中毒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表现。结论维生素D针剂无论是D2还是D3治疗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都是有效的,但在相同用法条件下D3比D2升高血清25羟D水平的幅度更大。维生素D注射剂30万U每2周1次共4次治疗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维生素AD微珠中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D2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甲醇为流动相,流速1.0 mL ? min-1,柱温35 ℃,检测波长265 nm,进样量10 μL,按内标法计算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D2的含量。结果: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D2线性范围分别为522.3 IU?mL-1~2089.4 IU?mL-1 (r =0.9999)和51.88 IU?mL-1~207.5 IU?mL-1(r =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 %和103.4 %,定量限分别为1.979 IU ?mL-1和3.179 IU ?mL-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同时测定维生素AD微珠中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维生素D2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生素AD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衡水市桃城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5年6月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6个月以下患儿2 mg/次,6个月以上患儿4 mg/次,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AD滴剂,1粒/次,1次/d。两组患儿均连续用药7 d。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比较γ-干扰素(IFN-γ)、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5.0%,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气促、咳嗽、喘憋、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和呼吸、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AD滴剂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儿均给予蒙脱石散、双歧三联活菌散口服及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治疗组用热毒宁注射液0.3~0.5 mL/(kg.d)溶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结合经皮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 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2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中显效26例(占74.3%),有效4例(占11.4%),无效5例(占14.3%),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中显效15例(占42.9%),有效7例(占20.0%),无效13例(占37.1%),总有效率为62.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发热、呕吐、腹泻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经皮穴位敷贴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Pharmaceutical biology》2013,51(10):1399-1434
Abstract

Context: There is increasing evidence that Vitamin D (Vit D) and its metabolites, besides their well-known calcium-related functions, may also exert antiproliferative, pro-differentiating, and immune modulatory effects on tumor cells in vitro and may also delay tumor growth in vivo.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fresh insight into the most recent advances on the role of Vit D and its analogues as chemopreventive drugs in cancer therapy.

Method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n Vit D and cancer was undertaken by using the major electronic health database including ISI Web of Science, Medline, PubMed, Scopus and Google Scholar.

Results and conclusio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Vit D and its analogues may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nd/or the progression of various types of human tumors including breast cancer, prostate cancer, colorectal cancer, and some hematological malignanc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linical use of these molecules as novel potential chemopreventive and anticancer ag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