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围绝经期症状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慧芳  鲍月茹  丁贤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2):3115-31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出现的症状与体内性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病人260名妇女进行体内T、E2、PRO、FSH、LH、PRL的测定,年龄在35~55岁妇女,根据病人有面部潮红、潮热、心悸、焦躁不安等血管舒缩和精神神经症状明显的妇女,称为有症状组;无明显血管舒缩和精神神经症状而表现为其它围绝经期症状为无症状组;并选择25~34岁的妇女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两组血中E2、PRO均低,FSH、LH高于对照组,各组结果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两组相比较时,E2和LH两组妇女体内含量变化相差不大,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意义,FSH无症状组低于有症状组;而PRO有症状组明显低于无症状组,雌/孕比值分别为100和22.9,两者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围绝经期症状的出现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且与雌/孕比值、FSH/LH比值有极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女性血清性激素、血脂水平与围绝经期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215例女性进行一般情况、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绝经指数(KMI)等调查。从中筛选研究对象共90例,分为:①育龄对照组(20例);②围绝经期组(17例);③绝经早期组(21例);④绝经晚期组(22例);⑤激素补充治疗(HRT)组(10例)。分别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雄激素(T)、总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的水平,比较各组E2、FSH、T、TC及TG测定值、围绝经期症状及KMI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绝经晚期组E2、T水平明显下降,FS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女性KMI逐渐增加,明显高于健康育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水平与KMI负相关(r=-0.334,P=0.001),T水平与KMI负相关(r=-0.270,P=0.010),FSH水平与KMI正相关(r=0.504,P=0.000);③与健康育龄组比较,围绝经期组、绝经早期组及绝经晚期组血清TC、T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水平与KMI正相关(r=0.294,P=0.005),TC水平与KMI正相关(r=0.244,P=0.021)。结论:①女性绝经后血清E2、T水平明显降低,FSH水平显著升高。KMI与血清E2水平负相关,与血清FSH水平正相关。②妇女绝经后血清TG、TC水平显著升高,TG、TC与KMI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夏艳丽 《职业与健康》2002,18(12):116-1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围绝经期妇女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生命质量、家庭幸福、社会安定和民族昌盛,因此必须加强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最根本的是加强其自我保健,然而目前我国围绝经期妇女在自我保健方面存在着许多误区,如:只顾他人忽略自我、四处乱求医、自我封闭、重休闲轻锻炼等,必须通过健康教育、引导她们走出保健误区,正确实施保健,定期查体,并动员组织她们步入“全民健身运动”的行列中去。  相似文献   

4.
张宏英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388-5389
关注围绝经期妇女对保健知识的需求,实施保健指导,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2009年3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科门诊的104名40~58岁确诊为围绝经期的妇女,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结果 10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围绝经期妇女,其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71、0.062、-0.048,均P>0.05,均无显著的相关性;而血清孕酮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64,P<0.05,呈显著负相关;血清睾酮水平与抑郁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277,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围绝经期随着卵巢功能的衰退,血清中孕酮水平的下降和睾酮的水平逐渐升高可能是导致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围绝经期抑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绝经期抑郁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表现为焦虑、烦躁和压抑。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围绝经期抑郁 ,已有的研究认为绝经前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与这种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而且性激素的变化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 ,也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抑郁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抑郁与性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绝经期抑郁是一种首次发生于围绝经期的情感障碍性疾病,表现为焦虑、烦躁和压抑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围绝经期抑郁,已有的研究认为绝经前后体内性激素的变化与这种抑郁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现有的研究表明性激素对脑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且性激素的变化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也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抑郁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过去称更年期 ,是妇女一生重大的转变时期。近几年来对围绝经期心血管系统及骨质疏松方面研究较多 ,但对此期内女性激素监测分析尚未见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 >35岁健康妇女 2 37例 ,近 3个月内未服用过激素及任何保健药品 ,每 5岁为一研究组 ,共 6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俗称更年期,是妇女自生殖旺盛的性成熟期步入老年期的生理过渡阶段,一般发生在40~60岁之间.围绝经期开始已显示卵巢功能逐步衰退,分泌雌激素和排卵功能减少、停止,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如月经不规律、潮热、出汗、心悸、骨质疏松、性功能减退、失眠等.绝大多数妇女对更年期综合征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了更年期一系列有害的心理变化.所以对更年期妇女进行自我保健及心理护理方面知识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抑郁症状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联性,为早期诊断,寻找围绝经期妇女身心保健的有效对策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在某院就诊的150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SDS评分≥53分被定义为存在抑郁症状。按有无抑郁症状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利用放免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孕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应用SPSS13.0进行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的年龄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抑郁组雌二醇、孕酮水平低于非抑郁组,而促卵泡激素水平高于非抑郁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与血清雌二醇、孕酮水平降低和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该院门诊收治的91例围绝经期妇女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91例绝经前期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血压以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HDL-C、L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同时检测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观察组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APOA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和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雌激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各因素间均存在线性相关(P<0.01,P<0.05)。结论:应根据围绝经期妇女的情况适当补充雌激素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为避免非意愿妊娠,围绝经期妇女仍需坚持避孕,直至绝经。就方法学而言,至今没有哪类避孕措施对年龄的增长有所限制。由于40岁以上妇女本身生理状况的变化,会增加避孕方法选择的难度。现就目前最常用的激素类和非激素类的避孕措施,对围绝经期妇女的适用性、可能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避孕以外的益处,做一系统阐述,并对停止避孕的时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为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郊1 600名35~59岁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相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0±3.35)岁,84%绝经前发生月经紊乱。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情绪波动、潮热出汗、性生活异常、失眠、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6.75%、34.94%、33.19%、32.38%、31.25%,症状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绝经的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29/47),明显高于未绝经的9.90%(10/101)。体重指数(BMI)随年龄而增加,45~59岁BMI均数>24;慢性疾病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55~59岁潮热发生率高达64.26%。年龄大、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高、吸烟、绝经、患有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症状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规范应用性激素,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间.即从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直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的时期。这个时期一般始于40岁,历时短则1~2年.长则10~20年.以往一直用“更年期”来形容这一段时期,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废除这一词.采用“围绝经期“一词。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绝经相关问题的激素治疗(HT)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确立的.开始是为了缓解更年期症状.很快被扩展到可“永葆女性美丽”和预防慢性衰退性疾病中。临床上经常碰到因子宫肌瘤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是否能用HT治疗,一直困惑着临床工作者。因为子宫肌瘤与雌孕激素有密切的关系.应用HT治疗同绝经期合并子宫肌瘤还心存顾虑,应用HT是否引起子宫肌瘤增大及变性的可能,是临床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现将探讨应用倍美力加周期性安宫黄体酮替代性治疗.对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林爽  刘清霞 《临床医学工程》2012,(12):2144-214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取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取环术的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240例。通过统计分析病例和取环效果,总结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取环效果的影响因子。结果 240例取环者,取环顺利209例,取环困难31例,分别占87%和13%。其中,年龄、绝经年限、宫颈萎缩程度、是否定期体检、置环年限是影响取环效果的统计学因素,其χ2值分别为0.974、0.982、12.035、8.733、10.853,P值均小于0.05。文化程度、住所、孕次、流产史对取环效果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妇女因尽早进行取环术,并坚持定期检查,以减少取环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0~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