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红艳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3):18-21
方药煎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药物疗效的发挥,影响到辨证论治的结果。就《伤寒论》中方药的煎法从煎药方法、煎煮溶剂、煎药辅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希望使临床医生对方药的煎煮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蔡绪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3)
依据《伤寒论》中的主要方剂,从四个方面论述探讨了《伤寒论》方剂药物的用量:1、重视单一方剂中的药物用量;2、重视复合方剂中的方剂用量;3、重视加减方剂中的方药用量;4、重视方剂的每次服用量。 相似文献
3.
朱君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1):16-17
《伤寒论》全书113方,组配严谨,药精致密,临床应用广泛。正如石寻荣在《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所说:“汉张太守著《伤寒论》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病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特别是近代以来,经方新用、经方活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颇有成果,经方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几乎无不涉及,疗效之佳令人关注,运用经方经验案例的报道数以千计。本人通过学习有关文献,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方剂配伍组成思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8-10
<伤寒论>历经千年久用不衰,临床辨证应用疗效显著,且一种方剂可治疗诸病,故一向为中医临床所器重.然历经近两千年后的今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精神境界等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疾病的种类、证型亦产生了变化,故仅仅应用<伤寒论>之方尚不能囊括百病. 相似文献
5.
6.
借助历代本草对猪苓的相关记载,系统地介绍了猪苓的来源、药性特点、功效、配伍应用、临床使用指征、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并有侧重地对猪苓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寒热药物并用,治疗寒热错杂(广义)证的用药原则。方法举例说明①寒热药物并用,量有轻重;②寒热药物并用,煎法不同;③寒热药物并用,意义有别;④寒热药物并用,培以固本等用药方法。结果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外感病,而且在内科及妇科杂证都能方泛应用。结论经无数医家实践证明,用这类方剂都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9.
曲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377-379
运用"权不离经"、"行经必假之以权"的权变哲学观念解析《伤寒论》方证辨证体系。以实际事例与后世《方剂学》、《内科学》相关内容相比较,阐述《伤寒论》方证变法,认为这是《伤寒论》历经千余年仍具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淑安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3(2):9-10
时间医学,亦称时间治疗学,主要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预防、治疗的关系。纵观《伤寒论》397条原文,论及时间者达百余条,其中有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都属时间医学的范畴,可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病理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时间医学认为,病理变化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时间在疾病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伤寒论》十分注重病理变化上的时间特点。1.1 以时间判断疾病的传变与否 《伤寒论》中六经病证的传变,有一定的时间性。注意病理变化中的时间特点和长短,结合其它表现,可以… 相似文献
11.
12.
《伤寒论》方药服用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晓东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5-6
中药的服用方法,由于人们的普遍忽视,导致其过于简单化、公式化,已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有人曾对105例中药汤剂无效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其中服法不当者10例[1]。占无效总数的近十分之一。自古以来,药物的服法就是很受重视的。徐灵胎云:“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 相似文献
13.
张爱青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兼论杂病的辨证论治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施治,并为后世温病学、方剂学的发展作出极其重要的贡献,被后世称为方书之鼻祖。清代雍正曾把它定为医人进修三书(《伤寒论》、《类经》、《本草纲目》)之一。但因该书文字古朴,言简义赅,寓意深奥,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谈细辛在《伤寒论》方剂中的几种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文强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2):13-14
通过对《伤寒论》方的学习,笔者发为仲景对细辛的配伍应用有一定规律,随其配伍不同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兹分述于后: 一、配酸收可疗寒饮喘咳 如原文40条和41条之小青龙汤证,为表寒内饮和水寒射肺之证,治疗上若单纯解表则水饮难化,若单纯化饮则表寒难解,故仲景以细辛辛香走窜之性,一则温肺祛痰饮,二则助大辛大热之干姜,以温化停蓄于胃脘部之寒饮。由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恐细辛、干姜辛散 相似文献
15.
曾庆明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1):6-7
中医学认为:在发病学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在疾病的转归上,同样是正气存内,病可自愈。纵观《伤寒论》,不仅垂范辨证论治之构架,而且还初露机体抗病自愈体系之端倪。探讨其抗病自愈体系,将不仅有助于明确“正气为本”的疾病自愈观,抑且将有利于因势制宜治则的临床应用。 1.正气抗病自愈机理 临床上,许多发病可以自行痊愈,其机理在何?《伤寒论》认为在于人体自身具有一种正气抗病愈疾能力。在此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伤寒论》课堂教学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慕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42-42,54
《伤寒论》是一部理法方药齐备的辨证论治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各科的辨证思维,其证其方一直作为临床医学的典型范例。《伤寒论》既是学习中医理论到临床的重要基础,又是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必修课。具有普及与提高双重意义。如何做好《伤寒论》的课堂教学及传授好学习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笔者不揣鄙陋,谈谈自己体会,希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