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内经》中就有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体质类型的记载。体质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中医关于体质有异与治疗有别积累了丰富经验,如体丰者多痰湿盛,治疗时宜重视化痰利湿;体清瘦者多火多燥,治疗时宜适当清润等。文章以儿童及老年人体质特点,用药养生食疗有别为例,说明细察体质之不同,因人制宜方可达治病求本。最后对系列的七篇文章进行归纳,总结薛师治疗外感热病尊经典、重节候、融寒温、理邪正、明标本、护胃气、察体质的系统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内经》四时医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把与春、夏、(长夏)、秋、冬四季相关的医学理论称为四时医学思想,它所研究的是四时气候对人体和疾病的影响,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笔者认为,四时医学思想是《内经》重要学术思想之一,《内经》四时医学思想以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规律性变化为物质基础,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条件,并认为其贯穿于《内经》理论体系的始终,体现于《内经》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3.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4.
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是指人体感染六淫或疫疠之气等外邪所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多发病。它基本上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各种内科急性感染性和传染性疾患。 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了有利于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全面认识,便于临床上的掌握和应用,利于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是根据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进行了对外感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215例中风发病及死亡的时间节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如《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与四时相副”(《灵枢·刺节真邪》)。并在这种“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广泛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认为,生物体通过神经、激素和细胞定时系统协同的作用,增强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其生理病理在时间上与昼夜、四季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前外感热病学理论和治法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南北朝前医学典籍及医家临床经验的有关内容,从理论和治法两方面疏理相应时期外感热病学的学术渊源及发展脉络。理论方面,《内经》提出“热病”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难经》提出“伤寒有五”的学术观点,《伤寒论》创立了外感热病辨症论治体系;《伤寒例》说述10余种外感热病病证。治疗方向,产生了解表、清热、攻下、寒温并用表里双解等多种治法。该期外感热病证治理论已基本形成,并对后世医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论气候与外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既然能生存于自然界中 ,是因为自然界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为了生存 ,人体就必须产生相应的反应 ,否则就会致病。《灵枢·邪容》故曰 :“人与天地相应也”。自然界的变化包括 :昼夜晨昏、季节气候、地区方域等对人体的影响。1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是指一昼夜的阴阳变化。晨是阴中之阳 ,属春 ,气生 ;昼是阳中之阳 ,属夏 ,气隆 ;昏是阳中之阴 ,属秋 ,阳气虚 ;夜是阴中之阴 ,属冬 ,气门闭。人体须与之相适应 ,才不至于患病。2 季节气候、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在四季气候变化中 ,一…  相似文献   

8.
中医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内经》一书中就有“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其后《难经》一书更具体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也就是说伤寒有五之“伤寒”,是指广义伤寒 ,它既包括伤寒一类的外感疾病——中风、伤寒 ;也包括了温病一类的外感疾病——湿温、热病、温病。五种之一的“伤寒”则是狭义的“伤寒”,是风寒性质的外感疾病 ,它与温病虽同属广义“伤寒”范围 ,但两者性质不同 ,辨治方法有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重点论述了外感风寒之邪辨证论治的规律 ,同时又提…  相似文献   

9.
所谓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等致病因素,而热病则是外感疾病中的热性病。外感诸疾皆为感六淫而发,究其致病因素,以风为长,渐次与天时自然寒暑关联,即春夏秋冬以化风寒暑湿燥火,各有所主,各致其病。其主气,兼气相并又合五运,既而随岁次之不同,或感六淫热病之疾,或发疫疠染易之行。由此可见,人体与自然息息相关,六气太过不及皆化六淫而致病。所以,临床上治疗疾病,尤其为外感热病则必须考虑气候、季节的影响,正如《时病论·五运六气论》所言:“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在此,笔者仅就六淫与热病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扼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内经》六气病机理论中体现的选择论,即天人同气相求中双向随机选择的病机理论,论述了《内经》对天人相应内外六气的多层次关系的认识,以及中医六淫病因的关系客体属性,阐明了六淫致病同气相求的随机性、选择性病机。同时强调从《内经》的气化学说去研究中医六气病机和六淫病因,应立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选择论,正确地认识和发展中医病机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运六气理论的时空背景,研究运气理论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方法]以文献研究的方法,从六气大司天、六十甲子、岁立、四季、昼夜等时间背景和天地、五方、高下等空间背景解读《内经》运气理论理论。[结果]五运六气学说,以六十年一个甲子为观察单位,探讨每年五运、六气的运动规律,演绎天体运动与自然气候和人体生命的规律,以天地为空间背景,研究自然气候和生命之间的联系,认为万物天地之气相感而化生,人以天地之气生,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在天地之间,感受其运动变化。天地运行产生五方五位,以对应不同的气象,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感受天地之气之不同而异,同一地域高下不同,阴阳之气也不同。[结论]天人相应充分体现在时间空间之中,时间、空间是《内经》运气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外感六淫学说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淫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汉以前部分非医学文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人们认识到了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来自自然界的气候气象异常变化,但这一认识还比较粗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内经》的成书,丰富与发展了外感病因学说,在运气理论"六气主时"的基础上,形成了较系统的六淫学说。  相似文献   

13.
自然界阴阳之气随时间而周期性地消长交替。这种变化对人体机能影响显著。笔者浅读《内经》后就自然界阴阳消长对寸口常脉(简称平脉)的影响作一探讨。一、脉位随岁气变化,岁气即主岁之六气。每岁有阴阳各一气布于天或循于地,前者称司天,后者称在泉。就阳气而言,凡年支属子丑巳午未亥之年为阴气司天,其气常聚于南;寅卯辰申酉戍属阳气在泉,其气常积于北。岁气以年千分二类:凡年干属甲己之年称南政,人受岁气于南。乙丙丁戊庚辛壬癸之年为北政,人受气于北。《素向·至真要大论》  相似文献   

14.
《素问》外感热病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来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渊源,均推崇《素问·热论》。本文则立足《热论》,又结合散在《素问》诸篇有关热病的精辟论述,从病因与发病、病机与演变规律、预防与治疗、死候的预测等四个方面对《素问》外感热思想予以全面、系统的整理总结,以明确其在外感热病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认清其对后世热学思想发展的巨大影响,从而达到“源浚流清”。  相似文献   

15.
中医的外感热病学最早见于《内经》,其内容包括现在的伤寒和温病,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感急性热病的防治史上,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即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同样显示出卓越的临床效果,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简要回顾中医外感热病的发展,以“三论”为其主要代表和标志。即《素  相似文献   

16.
明末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外感热病方面有不少见解与心得,以《伤寒括要》为主体探讨其学术思想。认为李氏以伤寒总括外感热病,将温病等统一于伤寒名下,对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有独到见解,诊断注重脉诊和望诊,注重鉴别诊断。其经验对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相应”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命题,《内经》一书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人与天地相应也”,从而形成了“天人相应”自然观。笔者将《内经》与《春秋繁露》两书中有关内容作一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观基本涵义相同,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两书在运用该观点时,对“天”和“人”的认识却有本质的区别。《内经》的“天人相应”观着重从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角度研究和论证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应的关系,其“天”专指自然界;“人”则指人的生命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生理反应。而《春秋繁露》的“天人合一”观着重从社会学角度论述人事活动与“天”——神的关系,扩大了“天”的内容。因此,从哲学角度说两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直接影响人体并使人体发生与之相应的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故人体内的五脏必然受到天地间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1五脏与四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人体五脏和自然界的四时阴阳相通应,其中心与夏季相通应,《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与夏季相通,是因为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天人相应,自然界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应。从五运看,火为二运;从六气看,少阴君火为二之气,相当于每年的暮春初夏,气候…  相似文献   

19.
梁华龙 《中医学报》2011,(7):783-785
本文基于《内经》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寒热为主线,采取《伤寒论》的实证举例,阐述寒、热病机的离合以及因此所引发的临床证候的异同,旨在引申和发挥热病理论,为今后的热病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古代医家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人的生理、病理、摄生各方面都直接受到自然界四季气候变化的影响。四季气候及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确立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素问》:"无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习相应也"。同时也认识到人体受到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致病因素候袭后,不一定立即发病,要经过一段时间或一个季节而发病,这就是祖国医学极具特色的"伏邪"学说,几千年来对人类诊断、治疗疑难疾病,探索病因病机,指导治疗用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