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温肺法是针对肺寒证而设的儿科常用治法,而现代儿科临床,多重视清热解毒等法,疏于对温肺法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补此不足,必将裨益于儿科临床。通过研究比较古今儿科温肺方药,总结了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强调温里、补益的主导作用,并进而提出了补益与驱邪同用、健脾与补肾同用的组方用药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古代文献为依据,以时代发展为线索,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方法,以切合实用、指导临床为原则,探究温肺法的发展脉络,探求温肺法的应用规律和现实指导意义,为现代中医儿科临床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建立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数据库,按功效分类药物,分析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发现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析出了以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甘草为主的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6.
从治则治法、病证特点、组方用药三个方面,对近二十年来有关仲景健脾法(方药)的献作了分析、归纳,明确了仲景重视脾胃的治疗思想及其常用的健脾方法和方剂。同时也看到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偏重于治则治法的理论探讨和一般归纳,而对运用规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古代中医治疗骨关节炎的方药证治规律和药物配伍规律.方法 借助<中华医典>古文献检索工具,对汉代至清末各类中医文献中所载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方药进行了分析研究.从频率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角度分别分析了古代治疗骨关节炎的证治规律和特点.结果 与结论古代治疗骨关节炎的治疗总是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培育气血为主,祛邪以祛除风寒湿邪为主,佐以解表、活血、化湿、理气、温里等治法.可将牛膝、肉桂、白芍、附子、防风、川夸、甘草、当归等视为古代医家治疗骨关节炎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防治方药的中医文献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历代重要医籍中对大肠癌相关病证的论述及近二十年来中医防治大肠癌文献进行整理 ,从病因病机和防治方药两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考查其异同。建立古今大肠癌防治方药数据库 ,分析用药规律 ,并作对比分析。认为古今用药各有侧重 ,用药规律的变化值得临床工作者深入研究。提出中医防治大肠癌的基本思路 ,认为温下法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现代临床不可偏废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中华医典》第四版为检索工具,通过检索糖尿病肾病相关古代文献,对其治疗方药进行梳理。共检索到方药87首,方药记载古籍年限起自唐朝止于民国。其中六味地黄丸、加减肾气丸、白茯苓丸、加减四物汤被记载引用较多。然而仅少数方药目前在临床推广应用。初步研究认为,现代医家可根据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大原则应用古籍方药,但是如何让古籍方药更好的在现代临床应用仍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试图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医家在治疗痿病上选用的方药,初步发掘古代中医治疗痿病的方药,常用药物及药物配伍使用概况,探讨其常用复方中药物配伍规律,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痿病提供一定的参考。研究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中以"痿"、"萎"、"委"、"痿躄"为检索词,检索出有关中药治疗的条文以及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方剂类的古籍中翻阅中医中药治疗痿病的条文,确定并整理出古代治疗痿病的方药,将方药相关数据规范化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和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古代对痿病的认识,运用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从多角度探讨痿病方药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1.
整理历代医籍中五风内障相关文献发现,对五风内障治法方药的记载源于唐代,以《太平圣惠方》为奠基,宋元时期得以发展,明清时期对其论述渐趋完善.治疗常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活血利水、化痰利湿、理气泻胃、滋补肝肾、健脾益气为法.五风内障治法用药独具特点,为该病的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研究基本方法,对历代医家防治眩晕证之方药进行整理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眩晕证的基础上,临床防治方药的运用日渐分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对眩晕证的论治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受宋代医家注重外因致眩理论的影响,解表药与疏肝理气、清心降火之品的应用大大增加。金元时期,诸医家对眩晕致病之成因的认识更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论治方法及防治方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论基本确立,除传统的虚、风、痰、火之外,血瘀致眩理论上升至本病病因病机的主流行列,活血祛瘀方药开始大量用于临床防治眩晕的治疗中。总体而言,在眩晕证防治方药方面,古代先贤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专于祛邪→祛邪为主,兼以补虚→补虚为主,攻补兼施”的认识、发展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失眠方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7首方剂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依次是酸枣仁97次、甘草81次、人参79次、茯神65次、麦冬63次、半夏57次、远志57次、熟地黄46次、生地黄42次、柏子仁36次,与10味高频药物同用的药物主要有人参、远志、当归、酸枣仁、茯苓5味,并对上述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失眠方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7首方剂中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物依次是酸枣仁97次、甘草81次、人参79次、茯神65次、麦冬63次、半夏57次、远志57次、熟地黄46次、生地黄42次、柏子仁36次,与10味高频药物同用的药物主要有人参、远志、当归、酸枣仁、茯苓5味,并对上述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机制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德尔菲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且可定量的判断预测法,不仅可以用于预测领域,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文章阐述了德尔菲法在中医方药研究的应用现状,作者认为德尔菲法在中药药性、药味以及处方思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扩展德尔菲法在中药学和方剂学学科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德尔菲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且可定量的判断预测法,不仅可以用于预测领域,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文章阐述了德尔菲法在中医方药研究的应用现状,作者认为德尔菲法在中药药性、药味以及处方思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扩展德尔菲法在中药学和方剂学学科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古代医家对痢疾病证理论体系的创立,修正,充实的过程;也反映了历代家对本病证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一些认识实况,这些文献工录对现代中医学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韩仁贵 《安庆医学》2000,21(1):22-23
<正> 治肺之法,临证多以宣肺、清肺、润肺、补肺、敛肺、泻肺为先,少及温肺之法,然肺脏被寒,温之亦在所必须,为正温肺之位,特撰此文。 1.温肺散寒法王某,男性,50岁,证见咳嗽,痰稀色白,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色清,苔薄白,脉浮紧,此属外感风寒,治予辛温解表,温肺散寒,仲景名方麻黄汤二剂而愈。盖外感风寒,邪束于表,肺卫失宣,治宜辛散解  相似文献   

19.
检索并分析中医古籍中234例遗精病医案,经统计,结果:(1)共用药216种,频数由高到低依次为收涩药、补气药、安神药、清热药、补阴药、补阳药、补血药、利水渗湿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等,这10类药是古代治疗遗精的主要药物;(2)用药频数共2434次,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0种药物依次为牡蛎、熟地、茯神、山药、芡实、莲子、茯苓、龙骨、远志、生地、黄柏、牡丹皮、甘草、沙苑子、五味子、金樱子、白芍、杜仲、莲须、陈皮、山萸肉、白术、党参、砂仁、麦冬、酸枣仁、龟板、菟丝子、石斛、人参;(3)使用频数最高的前30种药物归经多数为肾,其药性平者最多,药味甘者最多。结论:(1)古代医家对于遗精病的基本认识:病本于肾,病性以虚为主,多由气虚阴虚所致,与心神不宁密切相关。(2)治疗遗精病用药思路:首当固涩,治在肾脾;益气养阴,辅以清热;安神宁心,君相同调。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有虚实寒热或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要仔细弄清病因,病机,据此立法,依法选择方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药到病除。为了提高对胃脘痛的辨证施治水平,皍将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中辨证施治的要点和效果良好的方药归纳起来,以求获得同道进一步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