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和Gesell发育量表(GDS)对〈1岁脑瘫高危患儿运动功能评估的相关性。方法:<1岁的脑瘫高危病史患儿508例,按月龄分为0~3个月、4~6个月、7~12个月3个组,采用盲评法分别应用PDMS-2和GDS进行评估。并在GDS不纠正胎龄和纠正胎龄的条件下分别比较PDMS-2和GDS中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Q)与精细运动发育商(FMQ)两者的相关性。结果:3组患儿不纠正胎龄和纠正胎龄时PDMS-2和GDS的GMQ有相关性(P〈0.01);7~12个月组纠正胎龄后的GMQ相关系数最大(0.985)。0~3个月组不纠正胎龄PDMS-2和GDS的FMQ无相关性(P〈0.01);0~3个月组纠正胎龄、4~6个月、7~12个月组不纠正胎龄和纠正胎龄PDMS-2和GDS中的FMQ有相关性(P<0.01);7~12个月组纠正胎龄后的FMQ相关系数最大(0.984)。结论:〈1岁脑瘫高危患儿中,除1~3个月患儿不纠正胎龄时的FMQ外,PDMS-2和GDS中的GMQ和FMQ均有相关性,在月龄大并纠正胎龄的患儿中相关性更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颅脑超声监测胼胝体的生长率,分析新生儿胼胝体发育的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价和治疗脑发育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97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54例(27~34周),足月儿43例。所有新生儿于出生后0~6周每周行颅脑超声检查并测量胼胝体矢状长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产儿、足月儿出生后0~6周胼胝体生长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胼胝体生长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1)新生儿出生时胼胝体矢状长度与孕周、出生体质量成正相关(r=0.57、0.58);(2)早产儿出生后0周、2周、3周、4周、5周、6周胼胝体长度均低于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2、6.51、7.81、8.87、10.25、11.64,P均<0.001);(3)早产儿、足月儿出生后0~2周胼胝体生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2~6周每周早产儿胼胝体生长率均低于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1、14.76、13.85、12.21,P均<0.001)。 结论新生儿胼胝体的发育与孕周、出生体质量有关;颅脑超声能实时动态监测胼胝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存活出院的128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0~2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干预训练。由专人定期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对照组未进行系统干预。每3~6个月随访一次,两组均随访至2岁。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身长、体重、头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智力发育指数(P〈0.05)、运动发育指数(P〈0.01)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在早产儿智力低下、运动低下与脑瘫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O.01)。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早产儿发育落后。  相似文献   

4.
高危儿神经行为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危儿早期异常神经行为发育的动态变化趋势和早期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高危儿348例分成干预组232例和对照组116例,应用52项神经运动发育量表进行检查,干预组根据0~3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干预训练,对照组家庭运动训练为主。定期采用Oesell发育量表对2组患儿干预前后进行评价。结果:早期神经行为发育变化在于预训练4、6个月时,干预组患儿的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育商在干预18个月后2组较干预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6、12及18个月时干预组在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行为、语言和个人一社会性行为等5大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可纠正异常的神经行为,提高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5.
盛蕾 《护士进修杂志》2013,(23):2177-2179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婴儿期运动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条件的早产儿11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6例。观察组采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护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儿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评估,观察其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发育商(FMQ)、总体发育商(TMQ)。在出生时和1岁时采用《0~6岁dxJk神经心理发育量表》,测查其发育月龄(DA)评分和发育商(DQ)。DA评分包括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社会行为五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GMQ、FMQ、TMQ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岁时与出生时的DA评分和DQ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早产儿运动发育水平,促进神经行为及智能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7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干预组从新生儿期起干预至12个月。2组早产儿均于3、6、9、12月时分别进行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头围),1岁时对2组早产儿进行Gesell发育量表测试。结果干预组6月、1岁时体格发育快于对照组(P〈0.01或P〈0.05),2组早产儿1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智能发育检查,结果干预组五部分内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干预组无一例发生智力低下,对照组2例发生智力低下。结论给予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不同胎龄新生儿早期心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新生儿早期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方法将110例新生儿根据不同胎龄分为4组,第1组为孕37~41周足月儿30例;第2组孕35~36^+6周早产儿30例;第3组孕33~34^+6周早产儿30例;第4组孕28~32^+6周早产儿20例,4组患儿日龄均为生后1~7d。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动态观察4组患儿生后第1~7天的心功能变化.包括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及各瓣口流速指标。结果第1组左室射血分数(EF)高于第4组(P〈0.05);心输出量(CO)第2、3、4组均低于第1组,3、4组低于第2组,第4组低于第3组(均P〈0.05);主动脉瓣口峰值(AV)流速1、2组均高于第3、4组(均P〈0.05);肺动脉口峰值(PV)流速第1组均高于其他3组(P〈0.05)。生后第1天,AV与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r=0.40,P〈0.001);CO与出生体质量及胎龄呈正相关(r=0.70,P〈0.001;r=0.71,P〈0.001)。结论不同胎龄新生儿心功能指标存在不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CO和AV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姜红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01-103
目的:观察早期智能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的影响,及其防治智力低下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1996-01/1998-12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以生后Apgar 5min评分≤6分的足月窒息新生儿78例和同期出生的胎龄为28~36周的早产儿53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原则将窒息新生儿分为窒息干预组40例、窒息常规育儿组38例;早产儿分为早产干预组28例、早产常规育儿组25例。两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早期智能干预。各组患儿接受相同的保健措施,定期随访。所有患儿均按照双盲原则于2岁时(早产儿为纠正年龄)行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检测心理发展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5岁时行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测试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并对影响其智力发育的有关生物学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至5年随访时窒息儿随访率91%,早产儿随访率91%。①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的有关生物学及环境因素分析:窒息干预组及早产干预组分别与其常规育儿组比较无显著差异(t=0.11-1.36,X^2=0.03~1.84:P均〉0.05)。②2岁时Bayley智测结果:窒息干预组心理发展指数高于常规育儿组(102.0&;#177;13.2,92.3&;#177;15.4,t=2.97,P〈0.01);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常规育儿组(96.1&;#177;12.1,88.3&;#177;11.7,t=2.89,P〈0.01);早产干预组心理发展指数明显高于早产常规育儿组(103.0&;#177;12.7,93.3&;#177;11.4,t=2.93,P〈0.01);运动发育指数两组接近。③5岁时韦氏智力测试结果:窒息干预组总智商显著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2.9&;#177;11.3,94.6&;#177;12.6,t=3.10,P〈0.01):言语智商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1.0&;#177;10.2,93.4&;#177;11.8,t=3.01,P〈0.01):操作智商高于其常规育儿组(103.5&;#177;13.7,94.7&;#177;12.2,t=2.99,P〈0.01):早产干预组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分别显著高于其常规育儿组0=2.07&;#177;2.80:P〈0.05)。窒息和早产儿干预组均无智力低下(心理发展指数〈70)者,而窒息常规育儿组及早产儿常规育儿组各有2例智力低下。结论:对窒息新生儿早期智能干预可显著提高其近期和远期智能发育的各项智商。对早产儿的早期智能干预,2岁时其干预效果主要表现在智能发育方面,而对运动的促进作用不明显。5岁时其总智商、言语智商和运动智商普遍高于常规育儿组,达正常水平。说明早期智能干预可促进早产儿、窒息新生儿智能发育,明显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有利于防治智力低下。  相似文献   

9.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追踪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早产儿从新生儿期开始实施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就医新乡市中心医院儿科新生儿室的早产儿83例,按照父母自愿的原则,随机分为干预组43例,常规育儿组40例,干预组早产儿出院后于家中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按摩,被动体操,和运动训练,治疗至2岁,常规育儿组只接受常规保健治疗。并设同期在我院产科出生的足月顺产儿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婴儿均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分别进行体格(即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和智能测试。结果:体格发育6,12,24月龄时,干预组快于常规育儿组(P〈0.05),干预组与足月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组6月龄CDCC智力发育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12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高于对照组(P〈0.05)。6月龄、12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4月龄时干预组心理运动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精神发育迟缓、脑瘫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育儿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明显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数字血管减影机(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取确诊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去神经支配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去神经支配组患者采用经皮射频热凝腰椎小关节去神经支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向腰椎小关节腔及内侧支注射含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的混合液。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并于治疗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Schober指数;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结束半年时的疗效及副作用进行对比。结果 去神经支配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30min、1d、1周、1个月时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6个月时的VAS评分又接近治疗前水平。去神经支配组治疗结束后1周和6周时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结束后1个月、6个月时去神经支配组的Schober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和P〈0.01);而且去神经支配组治疗后6个月时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均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及背部局部皮肤感觉功能缺失等副反应。结论 在DSA介导下采用射频热凝去神经支配术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安全、微创、有效、简便、长期疗效好、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24例双胎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4周,~37周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2500 g,≥2500 g组。比较各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贫血、呼吸衰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低血糖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儿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6.7%。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双胎早产儿孕母的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加强双胎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两种不同喂养添加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4例收住ICU的早产儿在肠外营养的基础上,第1天和第2天以5ml/(kg.d)的乳量喂养,第3天以15ml/(kg.d)的乳量喂养,72h后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实验组以3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对照组以20ml/(kg.d)的乳量逐日递增,直至达到完全肠内喂养量150ml/(kg.d)。喂养期间每天测量两组早产儿的体重,每周测量其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时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实验组1月时的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总分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在行为能力、一般评估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肠外营养联合30ml/(kg.d)的肠内喂养添加量可以促进早产儿的体格及智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甲状腺功能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纳入研究,胎龄28-37周,产重1.105-3.014 kg,同期4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分别在生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上述新生儿静脉血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 以及总促甲状腺激素(TSH).结果:新生儿第1天FT3、FT4以及TSH水平均高于第7天,而早产儿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足月新生儿,且胎龄越低、产重越轻的早产儿越明显(P<0.05).结论:早产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发育不成熟,生后甲状腺功能可降低,有必要对早产儿生后进行甲状腺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纠正胎龄别体重Z评分法评估早产儿出院时营养状况,探讨其与胎龄、营养支持方式、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时间≥2周、出生胎龄2837周的适于胎龄儿,分别按出生胎龄分组及按营养支持方式分组,回顾分析每组入、出院时纠正胎龄别体重Z评分情况。并比较出院时Z评分<-2组和≥-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每组患儿出院时Z评分均低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越大,出院时Z评分越低;营养支持力度越低,出院时Z评分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Z评分<-2组严重感染、贫血、呼吸暂停及呼吸衰竭发生率较Z评分≥-2组更高(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时营养状况均较出生时差,严重感染、贫血、呼吸暂停、呼吸衰竭与早产儿的营养不良具有相关性,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可改善其住院期间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LBWI)发生率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方法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病例资料和产科分娩登记本,比较分析405例LBWI儿与381例正常出生体重儿在产妇年龄、胎数、孕周、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务工、孕期食欲、产检次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产妇的年龄(〈20岁)、胎数、孕周、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务工、孕期食欲差、产检次数〈6次与LBWI儿的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妇的年龄(〈20岁)、多胎、早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务工、孕期食欲差、产检次数〈6次是引起LBWI儿的较危险因素。结论LBWI儿由孕期食欲差、早产、多胎、产妇年龄等独立危险因素引起,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需间断鼻胃管喂养(INGF)的早产适于胎龄儿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予以INGF之前,喂养过程中及喂养后予NNS,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达全肠道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出生后2周体重增长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NS能够减少早产儿胃肠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的体重增长。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与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对该院儿科149名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血小板计数(PLT)及头颅CT,分析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发生颅内出血的概率,以及胎龄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均不同程度存在凝血功能低下情况,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胎龄大小分组分析进行统计检验,发现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程度越严重,发生颅内出血比例越高,早产儿中发生颅内出血67例,占早产儿总数的45.0%,胎龄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呈显著负相关(r=-0.362,P0.01)。结论早产儿的凝血功能比足月新生儿的低,凝血功能低下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是发生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胎龄越低凝血功能低下越严重,颅内出血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prematrue infant oral motor intervention,PIOMI)用于存在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将60例存在经口喂养困难入住NICU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应用新生儿口腔运动评估量表(Neonatal Oral Motor Assessment Scale,NOMAS)对早产儿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胎龄、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胎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天数少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的喂养效率高于观察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观察组喂养失调型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障碍型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口腔运动的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缩短喂养进,改善喂养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