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发达国家的首位死亡原因,并已经迅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头号杀手。据目前估计,在美国有6千万以上的患者患一种或多种心血管疾病。每年,美国有超过一百万人,全世界有超过—干九百万人突发心脏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心脏猝死),其中,大多数无前驱症状。我们迫切需要诊断和治疗这些突发心脏事件的基础病变。  相似文献   

2.
李平 《中原医刊》2005,32(13):32-34
传统观点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个进行性的线性发展过程,由于脂质的沉积动脉内膜下的斑块逐渐增大突入管腔,造成管腔狭窄和组织缺血,最终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AS治疗的重点是AS斑块消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多发生于冠脉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前近期冠脉造影显示,65%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50%,85%的患者冠脉内径狭窄<70%。Rosenson等回顾了15个有冠脉造影的降脂试验,在这些研究中,降脂治疗可以使临床心血管事件减少22%~34%,与大规模一级和二级降脂试验的结果相近,但冠脉造影却发现管腔…  相似文献   

3.
易损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最主要诱因,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并及时诊断和积极有效地干预,对于预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意义重大.本文就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前进  梁岩 《医学综述》2009,15(4):560-565
众所周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直接原因。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易损斑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相关研究一直是近几年冠心病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易损斑块名称的演变、病理学特征、易损机制、血清学标志物及检测与干预的最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动脉硬化易损斑块识别的影像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ng PF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140-1142
近年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而斑块是否破裂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由于AS斑块从稳定变为易损的过程涉及到炎症、免疫、代谢、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或斑块形态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判断斑块的易损性,需要对斑块的形态和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因此,建立显示易损斑块形态和功能的显像技术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6.
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经证实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是ACS的主要发病机制。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ACS的病理基础,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则是ACS发生的始动环节。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中一些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等对易损斑块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有助于早期发现ACS高危人群及将来发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作者就检测易损斑块的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直接原因。易损斑块形成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脂障碍、内皮细胞活化和纤溶失衡、MMP/TIMP等作用有关。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易损斑块定义标准和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易损斑块的破裂致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最主要诱因,现有检测方法仅能运用于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而上游的诊断手段目前仍不能大规模运用于临床.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及检测方法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急性冠脉事件的早期诊断及积极预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情凶险、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ACS的重要启动环节即为易损斑块的破裂,而炎症机制在易损斑块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多种血清炎性因子参与了易损斑块的形成、失稳定性以及破裂,这对于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ACS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药加味抵当汤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将随机选取的2013年2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120例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拜阿司匹林100 mg/g,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加味抵当汤100 mL/d,疗程6个月,统计两组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血脂检测指标(TC、LDL-C等)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动脉易损斑块数量、hs-CRP及ICAM-1指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药加味抵当汤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 900万人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70%的心血管事件是由易损斑块破裂所致,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作者将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破裂后继发的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原因,尽早准确识别易损斑块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有很多检查方法可以用来识别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可分为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两大类.其中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等,侵入性检查主要包括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  相似文献   

14.
斑块的不稳定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栓性闭塞是大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原因。尽管罪犯血管得以及时开通,但非罪犯血管的易损斑块对患者远期预后仍存在较大威胁。因此,动态评估易损斑块的变化,对冠心病患者格外重要。冠状动脉血管腔内成像技术,如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近红外光谱(NIRS)以及其多模态融合技术等,因其可视化、准确度高,可以揭示易损斑块的不同特征,常用于检测易损斑块。而IVUS、OCT等图像解释需有经验的心血管临床医生逐帧判断,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且图像的解读存在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的差异,这推动了人工智能(AI)在冠状动脉血管腔内影像学应用的发展。由于电子医疗系统的广泛应用、临床大数据的日益暴增,AI已在医疗行业获得了极大的进展。人工智能结合腔内影像学在斑块的识别、干预、预后等诸多方面广泛应用,未来将不断优化诊疗系统,提高精准医疗水平,实现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合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危及生命,而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罪犯"病变.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甚至实现冠状动脉斑块的消退,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玉龙  光雪峰 《医学综述》2006,12(8):487-48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预后较差。现在已证实它是由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并加以适当干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最新检测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As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内膜大量脂质沉积,内膜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易损斑块(VP)一旦破裂,形成动脉血栓,将引发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关于VP的病理生理机制和干预措施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建立反映人类疾病又可适当控制的疾病动物模型作为其研究工具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诸多研究者已经利用不同方法建立了VP动物模型,为As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研究建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晓静  陈晓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417-1419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利用超声原理,通过撤回血管内的超声导管、使之经过病变或目标血管段,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结构,从而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有创影像诊断方法。早期对IVU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冠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和范围,这些研究发现,传统的冠脉造影术经常会低估甚至大大低估冠脉病变的程度,而利用IVUS却能获得较高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性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浙江省台州医院收治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针对有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将其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142例与无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组9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3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检出142例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59.41%。具有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OR=2.685,P=0.003;高血压史:OR=3.958,P=0.001;糖尿病史:OR=2.957,P=0.001;LDL-C:OR=1.936,P<0.001)。结论:吸烟、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LDL-C均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具有这些因素的高危患者,及早实施临床早期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性评估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在防治急性脑血管事件方面,监测和评估易损斑块的形态学变化较测量管腔的狭窄程度更具临床意义。目前,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不仅可以观察血管的形态学改变和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还可进行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因此,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评估颈动脉内斑块的位置、大小及易损性等有助于临床及时、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有效控制病情,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