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靶向给药系统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靶向给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的靶向给药系统进行了综述,包括主动靶向的大分子载体系统,被动靶向的微粒给系统以及很有应用前景的磁性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3.
脑部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血脑屏障(BBB)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发挥着重要保护作用,同时也阻碍了药物的脑部递送,影响CNS疾病的治疗。而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为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能。本文将从BBB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展开,主要从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入脑机制及脑靶向纳米制剂的应用两方面进行简要介绍,概述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明显影响了靶向治疗的效果。为应对体内复杂环境,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时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智能型给药系统和自适应性给药系统。通过对给药系统进行多重复合设计,可以使给药载体顺利通过血液屏障,靶向到特定细胞,进而深入靶向到细胞器,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的靶向给药系统进行了综述,包括主动靶向的大分子载体系统,被动靶向的微粒给药系统以及很有应用前景的磁性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6.
靶向药物转运系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发展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是促进药物临床应用的关键。无论是通过局部定向传递还是利用体内循环作用于全身各部位 ,临床应用的药物均需要达到既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又能在最小剂量范围内发挥药效 ,同时易被患者接受的安全、廉价的有效输送 ,因此 ,发展和完善药物传递途径和相关技术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前提[1] 。构成这样的系统即为药物转运系统 (drugdeliverysystems ,DDS)。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 ,TDDS)或称靶向制剂诞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 ,是一种新的制…  相似文献   

7.
抗肿瘤靶向微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措施,但是抗肿瘤药在体内呈全身性分布,肿瘤组织内很难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自身又不具备辨别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能力,因此,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造成全身毒性反应,如骨髓抑制等,常常导致化疗失败。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传递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主动靶向给药系统可以选择性地将药物传递到靶部位,可减少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毒性、减少给药剂量和次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近五年有关肝主动靶向给药方面的文献,从肝实质细胞靶向、肝非实质细胞靶向以及肝肿瘤细胞靶向3个方面,对肝主动靶向给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表征、肝靶向性评价等进行综述,并...  相似文献   

9.
李慧 《继续医学教育》2014,(12):120-123
随着纳米技术不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新一代纳米靶向给药系统得到了迅速发展。纳米靶向药物提高了药品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减少了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载药系统研究现状及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谢新民 《广州医药》2011,42(6):36-38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是通过药物传输系统,控制药物不在上消化道释放,而在运送到回盲部或结肠后释放,使药物在结肠发挥局部或全身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从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临床应用、制备方法以及药物辅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为系统研究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葡聚糖接枝聚乳酸(DEX-g-PLA)两亲多糖共聚物,检测其纳米胶束的相关参数,初步探讨其纳米胶束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偶联法合成DEX-g-PLA。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形成胶束的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观察纳米胶束有效粒径的变化。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对不同水溶性药物的缓释作用。MTT法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DEX-g-PLA纳米胶束,呈球形,粒径在50~190nm之间,其有效粒径随聚乳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载药纳米胶束对疏水性维生素B2的缓释效果优于亲水性的5-氟尿嘧啶。MTT结果显示该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EX-g-PLA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作用优于亲水性药物,有望成为新型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2.
两亲多糖纳米胶束作为药物缓释载体的制备及释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合成葡聚糖接枝聚乳酸(DEX—g—PLA)两亲多糖共聚物,检测其纳米胶束的相关参数,初步探讨其纳米胶束在药物缓释方面的应用。【方法】采用偶联法合成DEX—g—PLA。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所形成胶束的形态;用动态光散射仪观察纳米胶束有效粒径的变化。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考察其对不同水溶性药物的缓释作用。MTT法考察其生物相容性。【结果】DEX—g—PLA纳米胶束,呈球形,粒径在50~190nm之间,其有效粒径随聚乳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载药纳米胶束对疏水性维生素B2的缓释效果优于亲水性的5-氟尿嘧啶。MTT结果显示该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DEX—g—PLA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疏水性药物的缓释作用优于亲水性药物,有望成为新型药物缓释载体。  相似文献   

13.
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lood-CSF barrier)的存在成为了脑部疾病给药治疗的阻碍,而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选择性的集中在病灶区域,增加药物的浓度,降低毒副作用,成为目前关于脑部疾病治疗的热门方向。该文综述了近五年内应用较广泛的几大类脑靶向配体和其递送策略。搭载药物的纳米粒子通过受体介导、载体介导、转胞吞作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跨膜转运,将药物递送至脑部,使药物在脑内蓄积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中药渗透泵片剂、胃内漂浮制剂、巴布剂、原位凝胶剂等方面。这些新型给药系统均能提高中药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便于中药临床应用。综述近年来几种适合中药复方的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以天然微粒为载体,将细胞、细胞外囊泡或分离纯化后的细胞膜涂覆在药物表面,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药物递送系统。细胞和细胞外囊泡是内源性的,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和低毒性。鉴于其宿主特性,它们还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此外,以细胞/细胞外囊泡为载体来递送化学、基因等药物能够改善其水溶性差、毒性大等问题从而改善药效。针对中药以及中药活性成分溶解性差、生物利用度低,该递送系统的发展为其应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从细胞和细胞外囊泡着手,主要从其生理学功能和作为药物载体的独特优势两方面综述了基于细胞/细胞外囊泡的药物递送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药物药动学高通量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通量筛选体系在创新药物药动学筛选中的应用是新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回顾了国外创新药物药动学筛选及高通量筛选体系在药动学筛选中的应用,指出药动学的体外高通量筛选在新药开发研究的早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候选化合物的淘汰率,缩短研究开发的周期,降低开发费用,还可以根据筛选的结果对先导化合物结构改造或修饰提出建议,以获得具有良好药动学特性的新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鼻用原位凝胶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住凝胶是指高分子材料以溶液或半固体状态给药后,在给药部位对外界刺激(用药部位的温度、pH值、离子种类和浓度等变化)产生响应,发生分散状态或构象的可逆转化,形成的半固体或固体制剂。其分为温度、离子强度以及pH敏感等类型,并均能较好地用于鼻腔给药。鼻黏膜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药物可直接进入体循环,有效避免肝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原位凝胶用于鼻腔给药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develop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gene delivery systems in vivo.Methods Mouse primary spleen lymphocytes were genetically modified in vitro by a retroviral vector harboring a Gaussia luciferase(Gluc) expression cassette.After implantation of these cells into recipient mice,the expression of Gluc was detected in whole blood or plasma collected.Results As little as 10 μL whole blood drawn from the recipient mice could guarantee prompt reading of Gluc activity with a luminometer.And the reading was found in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spleen lymphocytes implanted to the mice.Conclusions Gluc may be useful as an in vivo reporter for gene therapy researches,and Gluc blood assay could provide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gene delivery systems in vivo.  相似文献   

19.
脑胶质瘤是一类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常规治疗仅对患者肿瘤进展和总生存期略有改善,急需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载体促使药物跨越血脑屏障和脑内转运成为可能,结合迅速发展的靶向治疗策略,通过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脑胶质瘤上的具体靶点,可提高治疗药物的抗胶质瘤效果.本文主要综述几种纳米载体策略在靶向治疗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