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症胰腺炎胰供血动脉改变的观察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淑袆 《护理学杂志》2002,17(10):755-756
随着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缺血、血栓阻塞为特征的胰腺供血不足所导致的胰腺缺血,组织灌注不足,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AP的发病机制之一。但临床上还难以用胰腺供血改变的客观指标来判断AP病程演变及预后转归。我院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采用区域动脉灌注(RAI)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47例,通过数字式减影血管造影(DSA)作胰腺血管造影,观察胰腺供血动脉的改变,探讨胰腺血供异常改变的程度与S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和预后的关系及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和20例胰腺无疾患志愿者,按Seidinger法将导管插入至胃十二指肠动脉行胰腺血管造影。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为:(1)主干动脉/分支动脉的直径比增大;(2)“树枝状”结构的“树枝”数目明显减少;(3)“网络状”结构模糊;(4)胰腺“轮廓”的消失,或成片状、模糊不清。结论 (1)胰腺血管造影是一种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胰腺血供情况的影像学手段;(2)重症急性胰腺炎时,胰腺血管造影有较明显的影像学异常表现;(3)其临床意义在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预测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改善胰腺微循环药物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胰腺血供及其移植血管重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动脉及其变异情况,为胰腺移植动脉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2月300例胰腺动脉造影片,统计胰腺动脉的变异情况,并分析其结果。结果(1)300例造影中,仅1例能辨认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及上后动脉的变异率分别为6.33%和5.06%。(2)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及其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前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后动脉)的主要变异是发自第一空肠动脉,其发自第一空肠动脉的变异率分别是19.51%、17.54%及12.28%。(3)胰背动脉变异情况较为复杂,其变异率为23.61%。结论胰腺动脉走行复杂,在胰腺移植供胰的血管重建过程中,所重建的血管应既要能保证全胰十二指肠移植完整的血供又要能够减少术后血栓等外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L 10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肝损害大鼠肝细胞凋亡、Bcl 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 5 %牛磺胆酸钠逆行胆胰管注射建立大鼠ANP肝损害模型 ,随机分成 3组 :30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 ,IL 10静脉注射治疗组 30只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 30只 ,观察肝细胞凋亡、Bcl 2、Bax表达变化 ,肝、胰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建立ANP模型后 6h、12h、2 4h ,Bcl 2表达下降 ,Bax表达增高 ,伴有肝细胞凋亡数增高 ,IL 10治疗后 ,IL 10组Bcl 2表达增强 ,Bax表达降低 ,伴有肝细胞凋亡减少 ,肝、胰腺组织损害也相应减轻。结论 肝细胞凋亡、Bcl 2、Bax表达参与ANP发病机制 ,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给予IL 10对减轻肝脏、胰腺病变程度 ,改善预后可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大柴胡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柴胡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作用.方法: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和大柴胡汤组,制模后3 h、6 h、12 h时间点分别处死6只.记录腹水量,测定血清淀粉酶,HE染色观察胰腺、肺、肠壁组织病理改变;按Schmidt方法对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严重度评分.伊文思蓝(EB)染料血管外渗法检测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大柴胡汤组腹水量明显低于ANP组(P<0.05);各时间点ANP组血清淀粉酶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1);ANP组胰腺、肺、肠壁组织EB含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大柴胡汤组血清淀粉酶水平较ANP组显著降低(P<0.05);大柴胡汤组胰腺、肺、肠壁组织病理改变较ANP组减轻;胰腺、肺、肠壁组织EB含量均显著低于ANP组(P<0.05).结论:大柴胡汤预处理可以改善ANP大鼠模型的疾病严重程度,其机理可能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微循环障碍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胰腺炎(AP)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临床特点包括胰腺坏死、炎症因子激活、SIRS及MODS[1]。在AP早期发病过程中,胰腺组织缺血缺氧促进组织坏死的发生,触发AP后续系列病理改变。研究证实,胰腺局部灌注降低尤其是微循环障碍在AP病情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针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有可能减少AP组织坏死的发生及降低病人病死率。本文就微循环系统在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做一介绍。1胰腺的微循环解剖胰腺具有丰富的血供,动脉系统包括直接发出于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血管,动脉终末分支对胰腺血供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顽固性隐源性咯血(CH)和慢性肺结核(CTB)咯血的动脉造影表现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顽固性CH患者(CH组)及20例CTB咯血患者(TB组)行责任血管栓塞,比较两组责任血管数目、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NBSA)参与供血血管数目、血管造影表现及栓塞后中远期效果。结果 TB组人均责任血管数目、NBSA参与供血血管数目多于CH组(t'=5.469,t=5.212,P0.01);TB组血管增粗、纡曲、富血管化、BP分流及动静脉瘘的发生率均高于CH组(P均0.05)。TB组术后2年复发率高于CH组(P0.01)。CH组和T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71%(11/17)、95.00%(19/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动脉是CH的主要责任血管。CTB咯血因存在大量NBSA供血,责任血管复杂。CTB咯血复发率高,与栓塞不彻底有关。根据造影特点选择栓塞剂及决定栓塞程度可预防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区域灌注治疗供药动脉的理想选择.方法 对4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区域动脉灌注治疗.依据动脉造影显示血供能覆盖整条胰腺及最大限度提高胰腺组织药物浓度作为原则选择供药动脉,最终以胰腺动脉造影作为客观依据.结果 (1)全组除l例因动脉变异而选择肠系膜上动脉作为供药动脉外,其余44例均选择胃十二指肠动脉.(2)脾动脉造影显示,流经脾动脉的血流主要供应脾脏,胰腺获得灌注的区域仅限于部分胰尾.(3)腹腔干动脉造影显示,胰腺组织虽能获得全部灌注,但有相当部分的血流经脾动脉流向脾脏、经肝固有动脉流向肝脏,致使药物利用度不高.(4)胃十二指肠动脉造影显示,胰腺组织获得全部灌注,而且含有药物的血流几乎全部流向胰腺组织,未流向非靶向器官,药物利用完全.结论 胃十二指肠动脉是供药动脉的理想选择.区域动脉灌注仍应先行常规的胰腺动脉造影.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deal choice of feeding artery which is used for regional arterial infusion (RAI)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SAP were treated with RAI. The ideal feeding artery was that can supply entire pancreas according to arteriography and can maximize concentration of drug at pancreatic tissue. The pancreatic arteriography was considered as the final objective evidence for choice. Results (1)Gastroduodenal artery was chosen as feeding artery in forty-four cases, and superior mesenterlc artery was chosen in only one case because of vascular abnormity. (2)According to splenic arteriography, blood of splenic artery was supplied to spleen chiefly, and only partial tail of pancreas was applied by splenic artery. (3)According to celiac trunk arteriography, blood of celiac trunk could be supplied to entire pancreas, but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blood was supplied to spleen through splenic artery and liver through hepatic artery proper.Therefore, the drug utilization index was lower. (4)According to gastroduodenal arteriography, blood of gastroduodenal artery could be supplied to entire pancrea, and almost all of the blood that contains drug flowed into pancreas. Therefore, the drug utilization index was higher. Conclusions Gastroduodenal artery is the ideal choice of artery which is used for regional intra-arterial infusion in sever acute pancreatitis. Pancreatic arteriography should be applied routinely when yever acute pancreatitis was treated with RA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区域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5-Fu)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胰腺血流(PBF)的改善作用。方法 SD大鼠14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ANP组(B组)、5-Fu外周静脉注射治疗组(C组)、5-Fu区域动脉灌注治疗组(D组)。用多普勒超声检测PBF,取血测内皮素-1(ET-1)水平、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T/P)比值,观察胰腺病理变化。结果 术后12h,D组血浆ET-1水平、T/P比值211.08±26.23、6.39±0.65较C组245.17±34.37、7.20±0.83下降明显(P值均<0.05),PBF波幅0.21±0.07较C组0.14±0.05改善显著(P<0.05),胰腺病理损害程度较C组明显减轻。结论 区域动脉灌注5-Fu能有效逆转ANP大鼠的病理损害,并改善PBF。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小板降低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坏死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SAP 233例,按血小板是否为正常值,分成血小板降低组(<100×10~9/L)和血小板正常组(≥100×10~9/L),分析两组血小板变化与胰腺坏死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血小板计数降低组99例,占42.49%;血小板计数正常组134例,占57.51%.两组在APACHEⅡ评分、预后、有尤胰腺坏死及胰腺坏死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NSON评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小板降低对提示胰腺病情程度、是否存在胰腺坏死、推测疾病预后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 pancreatitis,ANP)时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变化及其病理意义,进行了前瞻性动物实验。即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n=2),组胆胰管注入5%牛磺胆酸钠(STC 1ml/kg)制造ANP模型,假手术组(SO组,n=24)和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BN50739组(BN组,n=24)。测定  相似文献   

12.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5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仍存争议。作者对该院1985年以来手术治疗的119例ANP患者进行分析。将发病2周以内手术者定为早期手术,2周以后手术者为晚期手术。发现早期手术病例术中病理所见多为局灶性坏死(占75.6%),术后并发症以循环及胰外脏器功能紊乱为主,术后死亡率达28.2%;而晚期手术者多系全胰坏死型(占53.7%),术后并发症以胰周局部脏器病变为主,死亡率降至12.3%。因此作者认为ANP应尽可能采用晚期手术,并对早期及晚期手术的指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保留胰腺、清除脾动脉干淋巴结的胃癌切除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研究胃的淋巴引流和胰腺血供,设计胃癌切除保留胰腺、清除脾动脉干淋巴结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胃癌切除术中,从贲门浆膜下注入亚甲蓝2ml,观察胃的淋巴流向54例。回顾性分析本院1961~1986年间能切除的439例胃贲门、胃体部癌和全胃癌润胰腺情况。结果 胃的淋巴不引流入胰实质内。胃癌浸润胰腺机会不多,本组共25例,占5.7%(25/439)。切除脾动静脉、胰被膜信其周围淋巴结、脂肪结缔组织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胰腺炎早期胰腺组织中TNF-αmRNA、IL-10mRNA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方法 以牛磺胆酸钠诱导20只大鼠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模型,20只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术后12h各处死10只大鼠,检测血清和胰腺组织中的TNF-α和IL-10水平,分析两者在胰腺组织中的mRNA较录水平,检测胰腺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正常、AEP和ANP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98%、17.29%和8.39%。制模后TNF-αm和IL-10增强ANP大鼠TNF-α表达增强。结论 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组织中的TNF-α和IL-10的表达与其在血清和胰腺中的浓度成正比,胰腺本身可能就是产生细胞因子的主要器官。胰腺细胞凋亡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凋亡是对胰腺损伤的良好反应。  相似文献   

15.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11例治疗经验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为确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治疗方案,作者对比研究了以早期手术为主的A组(1992年以前的122例)和以早期非手术治疗为主的B组(1992年以后75例,1992年以前14例,共计89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B组并发症(ARDS、肾衰、心衰)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A组(P<0.01)。对ANP的治疗采取早期非手术治疗明显优于早期手术治疗。作者讨论了非手术治疗的方法、非手术治疗期中转手术的指征、及ANP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方法:对1985年以来手术治疗ANP119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将发病2周以内手术者定为早期手术,2周以后手术者为晚期手术。发现早期手术病例中病理所见多为局灶性坏死(占75.6%),术后并发症以循环及胰外脏器功能紊乱为主,术后死亡率达28.2%;而晚期手术者系全胰坏死型(占53.7%),术后并发症以胰周局部脏器病变为主,死亡率降至12.3%。结论:对ANP应尽可能采用晚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一种研究急性胰腺炎加重病理机理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一种急性水肿性胰腺炎(AEP)向坏死性胰腺炎(ANP)转变的大鼠模型。10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EP组和ANP组。AEP通过胰管结扎、外分泌刺激诱发。在AEP模型基础上静注大剂量Dextran110诱发ANP。结果显示:血清淀粉酶水平在AEP、ANP组明显增高,胰腺泡细胞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在ANP诱发后持续增高;胰腺出血、实质坏死、钙沉积在ANP组常见。超微结构显示ANP组胰毛细血管内皮剥脱、坏死。由此表明,胰腺缺血可能通过腺泡细胞钙超负荷的作用促发AEP向ANP转变。该大鼠模型因临床联系较好、病变渐进,不失为一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急性胰腺炎加重病理机理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研究前列腺素E_1防治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向大鼠胰管内注射5%牛磺胆酸钠溶液制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模型。结果:ANP时,胰腺毛细血管通透性(PCP)明显增高,胰腺组织中性粒细胞过氧化酶(MPO)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明显增高。病理示组织内大量PMN浸润、片状出血、坏死。PGE_1使PCP明显下降,MPO、LPO显著降低,动物存活明显改善结论:PGE_1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PMN)活化减少氧自由基(OFR)释放,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及胰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加重的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实验用大鼠共30只,其中15只大鼠处理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AEP),另外15只大鼠则处理为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加重后的急性坏死型胰腺炎(ANP),测量2组大鼠血清中VEGF的含量,检测VEGF在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将胰腺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改变。结果:2组血清中均有较高的VEGF含量,ANP组高于AEP组(P<0.05);ANP组大鼠胰腺组织中的VEGF表达明显升高,与AE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2组大鼠的胰腺组织,AEP组间质充血,存在坏死的腺泡灶,而ANP组则出现间质的出血,腺泡灶也存在大范围的坏死,同时大量红细胞沉积,坏死更加明显。结论:在胰腺炎微循环障碍加重之后,VEGF出现明显的高表达,在临床上可以作为疾病加重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