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背粘膜的组织学特点和脾虚大鼠舌象的病理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舌象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诊察依据,也应该是证候动物模型上的主要观察内容。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较少,可见的有:对湿阻证模型大鼠的舌苔观测;对气虚和阴虚家兔的舌象的病理观察;对阳虚小鼠舌尖的组织和组织化学观察;对大黄致虚小鼠舌上皮细胞动力学变化的研究;对湿热下注、气虚血瘀猪舌象的病理观察。笔者在对各种正常动物舌象做大体观察的基础上,对脾虚模型大鼠的舌象进行病理学观察,研究中,发现正常大鼠舌背粘膜从舌尖部到舌根部其组织学有逐渐而又显著的变化,而脾虚大鼠舌象的病理特征类似其舌根部组织类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辨舌是中医临床诊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91例胸痹患者舌象的观察情况,认为查舌要与脉、证合参,而且不能一见舌紫即不辨病因、病机,一概使用活血化瘀之品。 91例中舌质暗红者67例。其中气虚血瘀者40例,气阴两虚者4例,痰湿阻遏者16例,气滞血瘀者5例,胸阳闭阻者2例。91例中舌苔薄白者居半数,痰浊阻遏、痰热较盛或阳虚寒盛者舌苔多厚、干或滑腻。临床中应当结合其它证候表现,方可正确把握舌象与证候的关  相似文献   

3.
李杰 《陕西中医》2006,27(1):62-63
目的:通过观察高寒地区慢性胆囊炎病人舌象变化,分析其形成原因;方法:观察、分析45例高寒缺氧环境中慢性胆囊炎病人舌象变化;结果:异常的舌质以青紫舌和红绛舌为多,二者占75.56%。异常的舌苔以白腻苔和黄腻苔为多,二者占77.78%,若仅以苔质而论,腻苔占84.45%。提示:高寒缺氧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下,慢性胆囊炎病人以气虚血瘀、痰湿内盛为多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舌诊客观化研究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尤其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国外对舌诊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不少进展.舌诊是中医学"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用于临床辩证的主要手段之一.将有着鲜明中医特色的舌诊引入辩病研究的范畴,在使舌诊客观化的同时,使其与疾病直接相关,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舌诊的临床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某些医学社会普查显示,许多经现代化医学手段体检确定的所谓健康人,但实际上是不健康者,其中部分人某些肝脏疾病正处于无症状状态,同时也无法被医疗仪器所侦察,而在舌诊已有表现.舌诊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包括:(1)舌诊与疾病病因相关性研究:近些年许多研究者以舌诊为切入点,对其与疾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魏学琴等在研究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炎患者与舌质、舌苔关系时发现,HP感染与舌质无关,而舌苔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以白腻苔、黄腻苔为最多,其次为黄苔;(2)舌诊与疾病病理相关性研究:如姚宝泰等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舌象的研究表明:舌象正常,胃粘膜多正常或仅有轻度水肿改变;相反,胃粘膜明显充血、出血、糜烂,则舌苔黄,舌质红多见.且胃炎愈重,HP感染愈重,舌苔有由黄→黄厚→黄厚腻变化的规律;(3)舌诊与疾病演变相关性研究:如市中医院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将急性心梗的舌象改变归纳为四个方面:①薄白苔多见于心梗早期或恢复期,病程中自始至终为薄白苔者,一般病情多轻,愈后较好,但也有舌质无明显改变而病情较重者;②腻苔多见于心梗急性期或病情较重者,③舌苔光剥而舌质红绛者,可见于心梗急性期病情较重者,如舌光质红是由原来淡舌转变来者,更为病情危重的表现,多预示愈后不良;④暗淡舌较多,或兼舌体胖而有齿痕,且很少改变,此与心梗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相应.下面是我们近几年来运用舌象观察法观察临床病人的两组数据.  相似文献   

5.
中风舌象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发现中风患者舌象的变化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期观察舌苔、舌体,以辨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稳定期观察舌苔、舌质,以辨病机演变、病势转归;恢复期观察舌苔,兼看舌质,以辨脏腑气血变化、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发现中风患者舌象的变化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急性期观察舌苔、舌体,以辨病情轻重、病势顺逆;稳定期观察舌苔、舌质,以辨病机演变、病势转归;恢复期观察舌苔,兼看舌质,以辨脏腑气血变化、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体检人群中的上火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上火的舌象特征.方法:医生采用舌象观察表,通过肉眼观察,对303例上火者的舌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同时设立对照组(145例非上火者).经过对舌象的比较,获取上火者的舌象特征.结果:卡方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示:上火者的舌象特征为舌边红或舌红,舌尖出现点刺,舌苔干燥,舌苔增厚,苔色淡黄.结论:上火是一种轻浅的热证,是中医预防医学和"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掌握上火的舌象特征和出现的时序规律,有助于对上火进行规范的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体检人群中的上火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上火的舌象特征.方法:医生采用舌象观察表,通过肉眼观察,对303例上火者的舌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同时设立对照组(145例非上火者).经过对舌象的比较,获取上火者的舌象特征.结果:卡方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的结果示:上火者的舌象特征为舌边红或舌红,舌尖出现点刺,舌苔干燥,舌苔增厚,苔色淡黄.结论:上火是一种轻浅的热证,是中医预防医学和"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掌握上火的舌象特征和出现的时序规律,有助于对上火进行规范的诊断和干预效果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舌象特征.方法选择94例符合临床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同步记录其舌质与舌苔变化.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各证型的舌象特征分布较广,且多数证型的主要舌象与证型的内在病理本质相吻合.结论舌象反映消化性溃疡各证型的内在病机变化,是临床诊治过程中确定分型证候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辨舌象与饮食调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是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可靠依据。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患者舌象的变化与饮食关系极为密切,如能辨舌调食,则可辅助疾病的治疗,从而收到满意效果。1舌象、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舌象包括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苔是附着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所生。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因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并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脏腑,所以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舌象反映出来。一般舌苔的变化侧重反映病邪的深浅,舌质的变化则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但观察舌苔一定要在光线充足之处,在…  相似文献   

12.
陈爱梅  任燕 《光明中医》2013,(12):2569-2570
观察60例IGR患者的舌象,从舌质、舌体、舌苔三个方面来分析IGR患者的舌象特点.提示:IGR患者的舌质以淡舌、暗舌为多;舌体以胖大舌、齿痕舌为多;舌苔以白苔、厚腻苔为多,结合三者特点,反应出IGR患者气虚,痰湿内蕴、气血不畅之病机.痰湿内蕴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舌诊是中医临床检查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因此认真仔细观察舌象变化对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50例脑血管病急性期由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塞患者的舌象观察,发现脑出血患者舌质红、苔黄腻者居多,脑梗塞患者舌质淡红(白),舌体胖,苔薄白水滑者居多,即肝肾阴虚、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挟痰上蒙清窍所致者多为脑出血,治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为主,而体质肥胖,嗜好烟酒,脾虚、气虚湿困,聚为痰浊、阻塞血脉或气虚血瘀,络脉不畅所致者多为脑梗塞.治宜益气活血,健脾化痰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中、西药作用之差异.方法对469例RA多中心临床病例舌象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采用分类变量重复测量资料的分析方法,对中、西药组舌质、舌苔的变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并比较有效与无效病例舌象变化的差异.结果舌象随治疗时间的推移而不同,不同时间点的舌象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中、西药对舌质的影响不同,P<0.05,但舌苔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中药组舌质从舌紫暗或夹有瘀斑瘀点转为舌淡红者较多(3014),西药组舌红转为舌淡红较多(2012);舌象变化在有效与无效病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药对舌象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亚军 《新中医》1993,25(4):33-34
通过对60例急性心梗病人的舌象观察,初步探讨了急性心梗的舌象变化特点:舌质色泽由浅→深→浅;舌苔由白→黄→白。凡舌质色泽由浅到深,苔由白转黄则主病进,反之主病退。发病后舌质多兼紫色或呈暗红色,反映了气血瘀滞于心脉为本病直接发病之病理机制。舌象的变化又可指导对本病的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舌象分析仪对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0例进行舌象观察,并取其胃液采用精密试纸法检测胃液pH值.结果 1)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其舌苔多为无苔或少苔;胃酸pH值高者,其舌苔多为厚苔或中等厚度苔. 2)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低者,随胃酸pH值升高,其舌苔颜色逐步由浅变深、由白变黄. 3)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胃酸pH值在各组舌质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1)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随胃酸pH值的升高舌苔的厚度逐渐由薄变厚,舌苔的颜色逐渐由浅变深,由白变黄.2)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舌质变化与胃液pH值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与舌色、舌苔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86例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并分析呼吸试验结果与舌苔、舌色的相关性。结果全部186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86例,Hp阴性100例。在Hp阳性患者组中舌色的分布情况:红舌淡红舌淡白舌绛舌,舌苔的分布情况:黄厚腻润苔薄黄润苔薄白润苔白厚腻润苔。结论~(13)C尿素呼气试验中Hp阳性者舌质多偏红,并多见舌苔呈黄厚腻改变,为临床鉴别是否存在Hp感染提供了新的诊断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象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舌图拍摄、观察舌图内容,由中医专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舌图数据处理等。结果:1慢性肾衰患者舌色中淡白舌出现比率最高,与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肾脏损害愈严重,舌质淡白愈明显;而淡红舌则与此相反。2该病舌苔中以厚腻与浊腻苔出现比率最高,而且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递进相关。3舌形舌态变化中,裂纹舌、齿痕舌、胖大舌、瘀斑舌均具有统计意义,其中裂纹舌与尿毒症、齿痕舌与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舌态改变未发现与肾功能损害有明显联系。4慢性肾衰患者阴虚证中阴虚舌象(红舌、少苔或剥苔)并不多见。提示:慢性肾衰肾功能损害反映在舌象上主要是以舌色、舌形、舌苔的变化为主;舌色淡白的程度可作为临床判断该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的一项值得临床注意的参考依据;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可作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递进的一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慢性萎缩性胃炎舌诊浅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继荣 《河南中医》2004,24(1):71-71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之一部分 ,是通过观察舌体、舌色与舌苔的变化 ,三者互相印证 ,得出结论 ,从而对疾病作出诊断的一门学科。依笔者认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诊特点作一探讨。1 舌象转变规律有顺逆正常舌象舌体居中 ,不胖不瘦 ,伸缩灵活 ,舌质淡红 ,苔薄红 ,舌底络脉暗红无迂曲。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舌象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观察到舌质淡 ,苔白腻 ,气虚湿滞最为多见。舌象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疗效转归的参考指标。舌苔 :薄→腻→黄→黑为逆 ,黑→黄→腻→薄为顺 ;舌质 :淡→红→紫→暗为逆 ,暗→紫→红→淡为顺。舌质暗红有瘀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患者的舌象变化及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舌图拍摄、观察舌图内容,由中医专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舌图数据处理等。结果:1慢性肾衰患者舌色中淡白舌出现比率最高,与肾功能损害呈正相关;肾脏损害愈严重,舌质淡白愈明显;而淡红舌则与此相反。2该病舌苔中以厚腻与浊腻苔出现比率最高,而且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递进相关。3舌形舌态变化中,裂纹舌、齿痕舌、胖大舌、瘀斑舌均具有统计意义,其中裂纹舌与尿毒症、齿痕舌与失代偿期关系最为密切。舌态改变未发现与肾功能损害有明显联系。4慢性肾衰患者阴虚证中阴虚舌象(红舌、少苔或剥苔)并不多见。提示:慢性肾衰肾功能损害反映在舌象上主要是以舌色、舌形、舌苔的变化为主;舌色淡白的程度可作为临床判断该病肾功能损害的程度的一项值得临床注意的参考依据;舌苔由润苔至厚腻苔至浊腻苔也可作为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递进的一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