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酒的起源很早,而药酒在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周礼*天官下》曰:"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沉齐;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意思是授予管理酒事之官,如节度职,故用齐名(亦有人解释"齐"如"剂").《太平御览*卷八四三)解释为"色或如葱白,或如红赤,亦有泛清",说明了我国古代已有白酒、黄酒、露酒、果酒、药酒之分.《素问*汤液醪醴论》谓:"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表明古人制作醪醴饮用主要是为了强身.随着中草药知识的丰富,人们尝试用某些中草药配入酒中,而制成药酒.药酒将饮用的酒和治病强身的药融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2.
古人云“酒为百药之长”。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学的发展。药酒治病养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有药酒治病的记载,如《史记、扁鹊仑公列传》曰疾在肠胃,酒醪之所及”。《内经、汤液醪醴论》中就有“上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的记载。《内经》所说的上古、  相似文献   

3.
论扁鹊"六不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鹊治病有"六不治",见与<扁鹊仓公列传>中.其原文为"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六不治"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推崇,认为它体现了扁鹊医疗思想,治学态度和治病原则.学习这"六不治",应有个正确的态度,不应拘泥成法,凡属六者之一概不与治疗,那样就会误人子弟,加重病人痛苦,使轻病至重,重病成危,而致不可救药之境地.  相似文献   

4.
<正>古代医家告诫人们平时要注意养生保健,强调疾病必须早治,根据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防止面对疾病,不重视,不早治,随心所欲,患得患失,导致气血受损,精气消亡,病情由轻变重,难以治愈。原文:《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  相似文献   

5.
“制”的涵义,从广义讲有制造,制药的意思,故酒制,醋制乃是以酒或醋来炮制药材的总称。 酒和醋都是很好的溶媒,也是有效的药物。《炮炙大法》说:“醋取为用,无所不入”。在张仲景时代就有红兰花酒、栝蒌薤白白酒汤、半夏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应用。所以酒和醋在古代医方中常作为溶媒,也作为药物使用。上古时代治病时汤液与酒剂并重,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就是专门讨论汤、酒的应用,同书“玉版论要论”中也有“醪酒主之”  相似文献   

6.
"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乃至整个辩证法的简称或通俗的说法,自从张景岳在<类经·阴阳类>中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酒在我国已传承数千年,《素问》记载:"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醪醴"是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古人用以防病治病.中药药酒的临床应用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热点,在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1].然而,由于普通民众缺乏相关的中医药知识,经常滥用一些"秘方"自制药酒,临床药酒中毒病例屡屡发生.因药酒成分多变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常常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8.
"肾为先天之本"是中医学约定俗成的概念.考其源流,概因<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灵枢·本神>亦云"肾藏精";同时于<内经>一书中又有"夫精者,生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以及"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等记载,致使后人将人体先天之精的寄存之处定位于肾而有"肾为先天之本"之称.  相似文献   

9.
药膳与益寿     
药膳在防衰益寿上的意义药膳,是祖国医学防衰益寿的独特方法之一,药膳既是食物又是药品,经过传统的加工和良好的烹调、使之成为具有特色营养的食品,它既健身和防治症病,又是美味佳肴。药膳历史悠久,《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指出;“古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邪气至时,服之万全。”《神农本草径》就收集了既是药又是食物的大量品种;  相似文献   

10.
《素问·汤液醪醴论》是《内经》教学常选篇目之一。可是,这篇经文的内容,通常却被分析为“汤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某些情志内伤病的病情和治疗”、”某些水肿病的病情和治疗”等几个孤立的方面,似乎全篇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各段之间毫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分析是欠妥的。笔者以为,无论从文理还是从医理上说,《素问、汤液醪醴论》都是一篇很好的文字:它有着贯串全文的主题,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提出的医学论点,至今仍然很有指导意义或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科 《当代医学》2007,(8):29-33
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发出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在北京召集100多家医药企业开会.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书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同时征求到场企业意见,拟提出<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在这份<建议>的征求意见稿中,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打破以药养医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为五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构成,<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两者对养生观均有较系统、精辟的论述,且观点鲜明.然而,<内经>成书于<周易>之后,故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便有历代诸多医家"医易相通"、"医者,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唐孙思邈云:"不知<易>者,便不足以以知医".明张景岳曰:"早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由此可见,<内经>的养生观源于<周易>.  相似文献   

13.
肾在体为骨,牙齿属骨骼的一部分,故有齿为骨之余之说.牙齿与骨同出一源,由肾中的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发育、枯槁、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由儒入医的陈嘉谟在<本草蒙筌·序>中,念念不忘儒学之道,把<素问>、<难经>、<神农本草经>与<六经>、<尔雅>相比拟,实质上既阐明了医学与儒学在学术上的通约性,也阐明了集撰本草以"发<素>、<难>治病之玄机"的重要性,并针对时弊提出了"医贵通变,药在合宜"的观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先生以八十高龄撰成<本草蒙筌>,的确"嘉惠后学之心盛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5.
浩瀚之中医学,处处蕴藏着哲学智慧.如<读医随笔>之卷首便写到:"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去路."其中,"使邪有出路"之论治思维,充分体现了和谐中庸之道.笔者在临床跟随张国骏教授学习,见他用此法治愈患者颇多,现略举一例,或可窥中医治法之精妙.  相似文献   

16.
"治节"出自<黄帝内经>的<灵兰秘典论>,其谓:"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后世称之为"肺主治节".近代有关"治节" 的论述很多,也存在不少分歧,比较公认的是<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上对其字面含义及内涵的分析,另外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诸如节律性、协调性、节气、节度、节制等来解释.笔者认为前述各种解释虽然各有其道理,但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并对"治节"的字面含义有不同于前的认识解释,兹略陈于下.  相似文献   

17.
“治病求本”涵义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病求本"一词源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其后,随着医疗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后人对"治病求本"之义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18.
<针灸甲乙经>是魏晋时期皇甫谧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删其浮辞,去其重复,论其精要"编撰而成的.它保留了<黄帝内经>的大部分内容,对照后世流传下来的<素问><灵枢>以及隋唐时期杨上善类编<内经>而成的<太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字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针灸甲乙经>中出现的"搏""搏"二字在各种版本中有互混的9条材料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9.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桥本氏病.本病多表现有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坚实如触橡皮感,故一般认为属于中医"瘿病"范畴,分别类似于"气瘿"或"肉瘿".秦汉时已认识到"瘿病"的发生是地方水土使然.<神农本草经>述:"海藻苦寒,主瘿瘤气,颈下核",<千金>、<外台>搜集有关治方达数十种之多.历代治瘿方很多,但绝大多数离不开海藻、昆布等富含碘的药物,诸如海藻丸、昆布丸、海藻玉壶汤等.  相似文献   

20.
现存中医典籍里,是<难经>首先较系统地记载了命门学说.而<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中最早而详细地论述"命门"的著作.通常所说的<黄庭经>,包括"内景经"和"外景经"两部分,其中直接提到"命门"者有7处,如果加上类似的说法如"生门"、"阳(明)门"等(按唐代两位著名的<黄庭经>注家务成子和梁丘子的解释,这两者都与"命门"同义),则涉及"命门"的论述达11处.明代三位阐发命门学说的著名医家孙一奎、张介宾和赵献可,不约而同地说,他们对命门的阐释均受到<黄庭经>的影响[1~3].<黄庭经>的成书年代大约在魏晋(220~334年)之间,与<难经>的成书年代(东汉即25~220年以前)非常靠近.因此,比较上述医道两家经典对命门论述的异同,对理解命门学说的源流及其对中医学术的影响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