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脑屏障和抗菌药物选择王其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重庆630042)关键词血脑屏障;抗生素类;脑膜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选择抗菌药物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主要包括抗菌药物对脑脊液的渗透性,抗菌药物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对致病菌的杀菌活性及其剂量和给...  相似文献   

2.
化学疗法对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肿瘤疗效不佳,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药物为亲水性,故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而造成关键肿瘤部位药量不足;(2)其周围脑组织限制了肿瘤增生边缘的药物集聚。可通过以下办法解决:(1)制备具有更强血脑屏障渗透性的脂溶性药物;(2)直接对肿瘤给药,将药物注入脑脊液或通过颈动脉内高渗输注暂时“打开”血脑屏障;(3)设计一种通过氨基酸、葡萄糖和胆碱等基本营养物的天然脑血管输送载体输入脑内的药  相似文献   

3.
银春莲  黄欣欣 《中国药房》2011,(36):3415-3416
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抗结核、降颅内高压、应用激素、保肝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两性霉素B注射剂,以1mg·kg-1·d-1为首次剂量逐渐递增治疗;对照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康唑注射剂200mg·kg-1·d-1,首次剂量加倍。2组均治疗45d,均于治疗期间每周复查脑脊液蛋白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脊液蛋白量下降至正常率为84.6%,对照组为57.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19.2%)、对照组有4例(15.4%)发生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可明显降低脑脊液蛋白量,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儿童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尤其是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株感染时,万古霉素常常作为一线选择药物。糖肽类在正常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药物浓度低,而在脑膜炎症时,万古霉素透入血脑屏障的药物增多,但CSF/血浆的AUC比值个体差异很大,常常导致治疗失败。利奈唑胺常用于治疗严重的革兰氏阳性菌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在CSF中药物浓度与血浆中游离的药物浓度接近,透入血脑屏障基本不受脑膜炎症的影响。但利奈唑胺未批准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此,评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治疗儿童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仍然是重要的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5.
我院收治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合并淋巴瘤性软脑膜炎10例,其临床诊断标准如下:(一)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和脑脊液压力升高)和脑膜刺激体征,伴有或不伴有颅神经损害。(二)脑脊液改变:(1)压力增高(大于60滴/分);(2)白细胞>10个;(3)涂片找到恶性淋巴细胞;(4)蛋白>45mg%或潘氏试验阳性。(三)应用抗恶性淋巴瘤性脑膜炎治疗有效。(四)排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白蛋白(CSF-Alb)与同期血清白蛋白(S-Alb)比值的变化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中对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组23例、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组41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组12例患儿的脑脊液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与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神经科患儿对照。结果感染组的患儿CSF-Alb/S-Alb×103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期病例与恢复期病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恢复期病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功能障碍。根据血脑屏障功能障碍的程度,可进行病情程度的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使疾病的治疗更趋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血脑屏障与IgG、IgG指数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急化脑)患者(血脑屏障)BBB及IgG、(鞘内合成)IgG指教的变化.方法收集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血清/脑脊液配对标本2 5例,用BN 100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和脑脊液蛋白、IgG指标,套入相应公式换算出BBB及IgG指教.结果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各项指标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急化脑患者BBB者都有不同程度受损,88.5%IgG升高,其中只有34.6%有鞘内合成IgG(IgG指数>0.66).结论BBB及IgG指数在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振勇  赵伟杰  刘菲 《中国药房》2010,(37):3485-3488
目的:以莫昔沙星为模型药物探讨结核性脑膜炎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21只小鼠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14d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第2天取健康、模型小鼠灌胃给予莫昔沙星(100mg·kg-1),连续给药5d,每日1次,考察末次给药后24h内小鼠血浆和脑组织中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取造模后小鼠按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治疗组(莫昔沙星,100mg·kg-1)、阳性对照组(利福平,20mg·kg-1)分别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每日1次,给药5d停2d,连续给药56d,考察第57天小鼠脑组织中活菌数量。结果:与健康小鼠比较,模型小鼠脑组织中莫昔沙星AUC0~24(hP<0.05)、Cmax、t1/2增加,血浆中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小鼠脑组织中活菌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结核性脑膜炎存在情况下,莫昔沙星透过血脑屏障的量增加,对结核性脑膜炎模型小鼠有杀菌作用,作用与利福平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收治的168 例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比较有无发生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相关临床指标水平。 结果:168 例患儿中,男 100 例,女 68 例,年龄 1. 50(0. 50,3. 50)岁。合并发热症状 164 例,其中高热 78 例。 168 例患儿同时进行血和脑脊液培养 80 例,其中血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分别为 27. 50%(22 / 80)和 52. 50%(42 / 80)。 168 例患儿中,培养 164 株菌株完成药敏试验,其中产生 β-内酰胺酶 44 株,氨苄西林耐药 74 例;全部菌株均对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及头孢曲松敏感。 单一抗菌药物治疗 74 例,两种抗菌药物治疗 46 例,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48 例。 所有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流感嗜血杆菌培养阳性亚组脑脊液白细胞(WBC)水平高于阴性亚组(P<0. 05)。 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程、入院时/ 峰值 C 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高于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0. 05)。 同时,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病情好转比例低于未合并患儿(P<0. 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 峰值 CRP 及 PCT 水平均为化脓性脑膜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 结论:儿童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易引起脑膜炎和肺炎,其中脑膜炎患儿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 同时,可将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治疗推荐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γ-干扰素(INF-γ)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ELISA法测定早期和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早期、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各60例、恶性脑瘤患者(恶性脑瘤组)脑脊液75例及30例健康人(对照组)脑脊液中MIP-1α和INF-γ的浓度,评价MIP-1α和INF-γ联合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MIP-1α、INF-γ在早期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水平为(10.63±2.47)pmol/L、(7.85±2.08)μg/L,在中晚期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水平为(18.19±4.62)pmol/L、(12.86±3.02)μg/L,在脑瘤患者脑脊液中的水平为(3.01±1.17)pmol/L、(2.73±0.96)μg/L,在健康人脑脊液中的水平为(1.09±0.67)pmol/L、(0.82±0.77)μg/L,早期和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组与恶性脑瘤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组和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IP-1α和INF-γ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与结核性脑膜炎正呈相关。结论 MIP-1α和INF-γ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中表达的水平明显高于脑瘤患者及健康人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有所增加,而且约1/5患者病程迁延。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液性脑膜炎。腮腺炎病毒性脑膜炎(腮脑)占病毒所致浆液性脑膜炎首位。一、发病机理(一)病毒的直接侵害:腮脑早期是在病毒血症的基础上,病毒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损害的机会与病毒血症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有关。脑脊液中可以分离出腮腺炎病毒,以及电镜发现脑脊液沉淀物中的室管膜内层细胞浆内有包涵体存在,都是病毒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的证据。许多学者还注意到为数不少的患者病前有慢性扁桃体炎、反  相似文献   

12.
磺胺嘧啶(S D)与青霉素G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脑膜炎双球菌对SD的耐药问题虽已引起了普遍注意,但在敏感菌株流行区磺胺药物仍不失为首选的防治药物,近年来复方新诺明口服与注射剂已被介绍到临床上用于流脑治疗,对于SMZ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含量各地报告不一,多数地区认为SMZ脑脊液含量仅占血浓度的30—50%,不及SD(40—80%),有必要通过实验研究与SD进行仔细的对比考察,以供临床参考。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一直作为抢救重症流脑病人的首选药物,由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治疗贾杰(海南省人民医院热带病研究室,海口570311)关键词脑膜炎;抗生素类;细菌感染迅速应用抗生素杀灭脑膜及脑脊液中的细菌是治愈细菌性脑膜炎的关键。治疗时,必须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加以选择抗生素。在病原菌检出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长沙市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头痛、发热)消失时间、相关指标(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痛和发热消失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蛋白、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脊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一般的头孢菌素渗透到脑脊液中的量很少,因此不考虑作为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首选药物。氨噻肟头孢菌素(HR756)是新的头孢菌素之一。13例曾用其它抗菌素治疗未愈或具有对有效抗菌素耐药的致病菌的儿童脑膜炎(由流感嗜血杆菌、B族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脑膜炎奈瑟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所致),作者用静脉注射HR756治疗,其结果9例治愈;1例感染(由不同致病菌引起)复发,经又一疗程HR756治疗获愈;1例死亡(脑脊液无菌);1例由于潛在性疾病(星形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退热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退热时间(12.33±1.73)d、疼痛消失时间(8.73±2.57)d、脑脊液压力恢复时间(10.36±3.44)d及住院时间(35.46±15.2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6.70±2.76)、(15.56±3.84)、(15.70±5.28)、(45.33±23.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给予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可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定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并与非结核性脑膜炎患作比较,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酶显色法测定患者脑脊液中腺苷脱氨酶水平。再选取同期本院化脓性脑膜炎20例和病毒性脑膜炎24例采取同样方法测定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作为对照进行研究,通过对比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测定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2周、4周以及6周后的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实验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腺苷脱氨酶水平(16.51±6.58)U/L明显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组2组的腺苷脱氨酶水平(5.63±2.49)U/L和(3.27±1.03)U/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经过治疗2周后腺苷脱氨酶水平为(9.45±4.19)U/L,治疗4周后为(5.87±2.64)U/L,治疗6周后为(3.28±1.24)U/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脑脊液的腺苷脱氨酶水平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且在治疗过程中该指标也可作为病情是否好转的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治疗的新方法。方法选择我院近7年来收住院的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持续高颅压或椎管梗阻粘连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痨、激素、椎管注药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1)持续高颅压者腰穿放脑脊液,每次10~20ml,(2)椎管梗阻粘连者采用脑脊液置换,每周2次。时间2~3个月。结果治疗组在应用抗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放脑脊液及脑脊液置换的新方法,使死亡率由26.3%下降至8.0%,治愈率由15.8%提高到38.0%,有效率由26.3%提高到42.0%。结论脑脊液置换及放脑脊液的方法简单可行,安全可靠,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骆欢  李国航  瞿志军  庄桂龙 《河北医药》2012,34(16):2428-2429
目的 探讨应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共4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试验组加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糖、蛋白、白细胞、氯化物、压力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糖、蛋白、白细胞、氯化物、压力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可加快患者脑脊液恢复,使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有效、安全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结核性脑膜炎采用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射药物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鞘内注射药物+脑脊液置换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白细胞数目、脑脊液生化指标等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脑脊液置换与鞘内注射药物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