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140例冠心病病人进行心室晚电位(VLP)检测,其中心绞痛组80人,心肌梗塞组60人。心肌梗塞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心绞痛组(P<0.05);心肌梗塞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VLP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者(P<0.05),也明显高于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绞痛病人(P<0.05);心肌梗塞病人有8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其中5例VLP阳性。提示VLP与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室晚电位(VLP)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8例冠心病患者及200例健康人进行VLP检测分析。结果冠心病组VLP阳性率(19.1%)显著高于健康组VLP阳性率(1.5%),P〈0.01;尤其心肌梗死组VLP阳性率(31.4%)高于心绞痛组VLP阳性率(13.6%),P〈0.05;5例VLP阳性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维颤动猝死。结论 VLP阳性对提示可能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及临床诸因素与VLP检出率的关系。方法: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信号平均心电图24hHolter预测和QTc离散度(QTcd)测定。结果:VLP总阳性率为28.16%。VLP阳性组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27.59%及4.05%)(P<0.01);心率变异性(HRV)和QTcd异常者VLP阳性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VLP对预测OMI患者事件的发生有一定价值,并与HRV和QTcd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刁树玲  曹广智 《医学综述》1998,4(5):257-258
<正>心室晚电位(VLP)为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许多研究认为VLP对预测心肌梗塞(MI)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对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有或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进行体表VLP时域分析,对各组患者VLP阳性率进行比较,对不同部位MI患者VLP阳性率进行比较,并观察VLP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1 材料与方法1.1 病历选择 1组:正常对照组245例,男156例,女89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48.2±13.4岁.经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排出心脏疾患;Ⅱ组:心绞痛患者196例,男131例,女65例,年龄34岁~80岁,平均56.3±11.6岁;Ⅲ组:有恶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OMI患者65例,男53例,女12例,年龄31岁~79岁,平均56.1±9.9岁.恶性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多源性定性早搏、RonT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T波峰.末间期(Tpc)和校正T波峰-末间期(Tpe RR)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DCM患者进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Tpe、Tpe RR的变化,并与6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各组Tpe、Tpe RR比较,DCM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心源性猝死组显著高于存活组和进行性心力衰竭死亡组(P<0.05);室性心动过速组显著高于室性早搏组(P<0.05)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1),室性早搏组又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NYHAⅢ-Ⅳ级患者显著高于NYHA Ⅰ-Ⅱ级患者(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pe、Tpe RR与室性心律失常、NYHA分级、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P>0.05).结论 Tpe能够反应DCM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D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1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讨老年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心室晚电位(VLP)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VH、QTd、VLP.结果高血压病伴LVH时QTd为58.04±17.13ms,VLP阳性率为30.30%;无LVH者QTd为47.02±16.09ms,VLP阳性率为7.00%,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高血压病伴LVH时QTd大于60ms,VLP阳性与VA发生密切相关,且VLP阳性者QTd多在70ms以上,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伴LVH时如检测到异常长QTd、VLP阳性则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2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有无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发生,分为A组为恶性心律失常组与B组为非恶性心律失常组,测定每位患者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即Tp_Te值,以及超声心动图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LVEF.结果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_Te、(LVEDD)值明显高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P<0.05),而射血分数(LVEF)值明显低于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Tp_Te与LVEDD显著正相关(r=0.72,P<0.01),与LVEF显著负相关(r=-0.68,P<0.01).两组用药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的比较: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间期\Q-Td、Tp-Te、Tp-Ted之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 Tp_Te可能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能预测CHD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预后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苏琴  钟锦平  杨棋 《中国热带医学》2006,6(4):632-632,62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进行VLP的测定,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VLP的阳性率肺心痛组为20.9%,对照组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合并冠心病的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VLP阳性率高于未合并冠心病患者,Holter检出室性心律失常≥IV级(Lown分级)的患者VLP阳性率亦高于其他患者。结论VLP的测定对于COPD并发肺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患者心室晚电位 (VLP)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及临床诸因素与VLP检出率的关系。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信号平均心电图 2 4hHolter预测和QTc离散度 (QTcd)测定。结果 :VLP总阳性率为 2 8.16 %。VLP阳性组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VLP阴性组 (2 7.5 9%及 4.0 5 % ) (P <0 .0 1) ;心率变异性 (HRV)和QTcd异常者VLP阳性率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VLP对预测OMI患者事件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并与HRV和QTcd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党彦平 《中外医疗》2008,27(22):47-48
目的 探讨高血压老年患者心室肥厚(LVH)发生AMI时的并发症和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 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AMI患者64例,根据临床和实验检查分成LⅦ(33例)和NLⅦ(31例),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晚电位检测,观察其AMI并发症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发生AMI的几率,部位和范围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LVM及LVMI与NLVH及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叉(P<0.05,P<0.01),LVH组AMI并发症发生率及心室吃电位阳性卒与NLVH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LVII患者发生AMI后.VLP阳性率明显高于非LVH患者,提示LVH与AMI后VLP发生有关.VLP阳性可增加自发性和诱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特则是AMI患者更易发生.  相似文献   

11.
52例冠心病患者体表心室晚电位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孝智  关立克 《吉林医学》2009,30(16):1721-172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室晚电位(VLP)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冠心病患者及61名健康人的心室晚电位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心室晚电位阳性率为28.8%,健康人组为1.6%,两组间晚电位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心肌梗死的阳性率更高(39.2%)。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对预测心脏恶性事件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范沛英  陈忠 《现代医学》2012,40(5):566-569
目的:研究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两年随访结果.方法:将339例早发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n=85)和非心律失常组(n=254),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危险因素及6、12及24个月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49.4%比15.7%)、高血压病(87.1%比76.8%)、吸烟比例(42.4%比30.7%)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心律失常组(0.55±0.10比0.63±0.09,P<0.05),病变累及左主干(8.2%比0.4%)、左回旋支(55.3%比34.6%)、右冠状动脉(70.6%比44.8%)比例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患者6个月(15.3%比7.9%)、12个月(22.4%比8.7%)及24个月(29.4%比12.2%)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心衰再住院、脑梗死及心源性死亡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非心律失常组升高(P<0.05).结论:早发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高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较低,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吴圆一 《当代医学》2022,28(2):12-14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作用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检测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实验组采取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与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78.95%,高于对照组的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利多卡因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按有无高血压病史将35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15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B组196例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和(或)入院时血压正常。回顾性分析两组在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AMI的易患因素及冠心病病史,实验室检查,急性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4周内死亡率的差别。结果:高血压病史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关病史的比例均较无高血压病史组高(P<0.05);即时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数值高血压病史组较无高血压病史升高(P<0.05);出现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4周)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心脏严重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17.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与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血管病变特点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4例与非糖尿病组72例。观察冠脉病变特点及随访12个月的PCI的疗效。结果:①糖尿病组患者冠脉血管多支病变、复杂病变及远端血管病变百分比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非致死性心梗再入院率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②非糖尿病组术后12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糖尿病组改善不明显,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术前与术后12个月均无明显变化(P>0.05)。③两组手术成功率,心源性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冠状动脉受累范围弥漫而广泛,病变严重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其远期获益受限;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PCI术仍是安全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阳军  李向平 《河北医学》2004,10(8):726-72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近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观察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 2 4h内的QT间期离散度 (QTD) ,并对比观察心梗患者一周内发生或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 :急性心梗患者QTD和QTcd大于冠心病对照组 (P <0 .0 5 ) ,而急性心梗患者中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QTD的增大是预测短期心脏事件的较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田茂琼 《河北医学》2012,18(2):177-179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伴冠心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列入研究组,单纯肺心病患者60例列入对照组,收集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两组基本资料、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心律失常、肺性P波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有吸烟史、肥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血压史、高血脂症史、糖尿病史、心绞痛史、心肌梗死、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梗死表现、持续性缺血、电轴左偏、持续房颤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重度右心衰、电轴右偏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确诊,应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史、心电图变化等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后伴发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心室晚电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心电检测仪记录41例心肌梗塞后病人的体表心室晚电位,并于心室晚电位检查前或后一周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用于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结果:室性早搏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的病人和Lown分级Ⅰ Ⅱ级的病人比较,其QRST、D40显著延长而V40明显降低(P<0.05及P<0.01)。Lown分级大于或等于Ⅲ级组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要显著高于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Lown分级Ⅰ Ⅱ级组和未检出室性早搏组比较,二者的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室性早搏的严重程度反映了心肌梗塞后心肌缺血或心脏电生理改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