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性网状细胞病(Malignant Reticulosis)又名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也称恶性组织细胞病(malignant Histiocytosis)。国内早期报告称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多症(Histiocytic Mydullary Reticulosis)。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病)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已得到确认。国外自1938年首次报道本病以后,至1975年累计报道约为100例。大组报告不多,  相似文献   

2.
前言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的疾病,属于网状细胞增生症范畴。因此,在了解本病之前,先简单复习网状内皮系统的解剖及其生理功能,并介绍网状细胞增生症的分类。一、网状内皮系统的解剖:所谓网状内皮系统,是指由分布于身体各处,而具有吞噬机能的网状内皮细胞所构成的机体防御系统。这些网状内皮细胞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淋巴结;其次见于肾上腺、脑垂体、肠壁及肺间质内。二、网状内皮系统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用骨髓细胞及血细胞短期培养法对6例恶性网状细胞病患者的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观察的结果。细胞培养方法基本上按照项维等报导的短期培养法略加修改。培养基系用含有0.5%水解乳蛋白的Earle液,加入AB型人血清或初生小牛血清及植物血凝集素(PHA)。培养时间72小时,培养终止前4小时,加入秋水仙素,使每毫升培养液含有0.8微克。培养终止后,加入三倍量的蒸馏水,15分钟后,将细胞低速离心沉淀,用1∶2冰醋酸甲醇固定  相似文献   

4.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病,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最早的文献记载为1903年Borissowa 氏的报导,认为是早期的 Banti 氏综合症。1923年 Ewald 报告一例,称之为“白血病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以后,各国续有相似病例的报导,但命名甚不一致。兹将五年半来在我院所见的23例加以分析和报告,  相似文献   

5.
恶性网状细胞疒(简称恶网)自1957年田鸿生等报告一例后,国内陆续有报道,并先后召开过全国性或地区性的有关学术会议交流和总结了诊治恶网疒的经验,故有关恶网疒的材料已非凤毛麟角。本文拟结合我组一例恶网尸检材料,重点复习国内有关文献,对恶网疒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6.
恶性网状细胞病(简称恶网)又称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此病已不是一种少见病,本文报告10例如下。病例资料: 1.男6例,女4例。年龄15~60岁。病程1个月  相似文献   

7.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网状细胞肿瘤性增生疾患,它不同于网状细胞肉瘤及淋巴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氏病),本病过去曾有多种命名,恶性网状细胞病是1964年3月全国第一次血液学学术会议所命名的,以后国内也有人主张称之为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国外,首先报告本病为Robb—Smith(1938)及Scott(1939),国内,郁知非报告18例(1959),均称之为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ist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1972年Liao等则称之为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glignant Histiocytosis)。  相似文献   

8.
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病”)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应包括:(一)临床表现:常见的有高热、衰竭、消瘦、苍白、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有的还出现黄疸、出血和皮肤损害等症状,但是这些症状对“恶网病”并非特  相似文献   

9.
恶性网状细胞病2例报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内科吴润晖恶性网状细胞病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一种广泛的、预后不良的、又难以逆转的异常网状细胞增生性疾病。现报告1993年见到的2例。病例1:患儿女,1岁,山东烟台人。主诉:弛张高热1月余,反复躯干部皮疹...  相似文献   

10.
某女 ,6岁 ,因左侧肢体疼痛 3月于 2 0 0 4年 2月 13日入院。患儿于去年 11月摔伤后出现左侧肩部、上肢、下肢疼痛伴肿胀 ,活动障碍 ,有发热咳嗽 ,体温在 37.5°~ 39.5°之间 ,以下午为甚。在当地医院拟诊“骨结核”予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 ,并出现面色苍白 ,精神差 ,于 5天前来我院骨科拟诊“化脓性关节炎”。 2天后拟有“骨结核”转肺科医院予抗结核治疗无效。患儿病情加重排除结核而转来我院。入院时查体 :体温 38.2° ,脉博 170次 /分 ,呼吸 4 0次/分 ,血压 11/ 8.5千帕。神志清楚 ,精神差 ,痛苦面容 ,重度贫血外观 ,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蚕…  相似文献   

11.
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为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国内资料屡有报道,但临床上仍比较少见,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故易误诊。且本病来势凶险,预后恶劣,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恶网”一病的认识,兹将我院所遇一例报告如下,并学习有关资料,略加讨论。  相似文献   

12.
青壮年罹患恶性网状细胞病较多,病情险恶,且易误诊。我院两年来共收治两例,其中一例在本院确诊,现报告于下。病历摘要:男,18岁,郊区农民,因持续高热、畏寒、头晕20余天,于1983年12月7日入院。患者于20天前发热,开始有咳嗽,鼻塞,后反复高热,畏寒,头晕,头痛,胸闷,全身不适,倦乏无力,鼻衄,日渐衰弱,食欲不振。曾在当地卫生院服过中药,肌注青霉素,内服红霉素等治疗无效。既往健康,最近未服过磺胺、氯霉索等药物;未使用过有机磷农药。体查:体温39℃,脉搏108次,呼吸24次,血压88/60。神清,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消瘦,面色苍白,巩膜无黄染,耳后、浅颈及腹  相似文献   

13.
恶性网状细胞病(下称恶网)是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病。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收集的13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3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10岁。起病急骤,多数持续高烧,少数不规则。肝肿大12例,占92.3%,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对于淋巴——网状细胞系统疾病的概念、分类及命名等方面的认识尚较混乱,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恶性网状细胞病与国外所称的组织细胞性髓性网状细胞病为同一种疾病。国内对恶性网状细胞病陆续有报导。本病的病理、组织及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容易造成误诊。最近我院收治1例网状细胞肉瘤,初误诊为恶性网状细胞病,后经颈部淋巴结活检始证实为本病。兹报导如下: 患者男性,21岁,工人(住院号185590)。于入院前二月余感觉左下肢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入院前40余天开始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伴发热,面色逐渐苍白,乏力,胃纳下降。在当地按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曾使用过  相似文献   

15.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一种恶性增生性疾病,简称恶网病。迄今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不显著,骨髓象又不一定能经常找到异常的网状细胞,故临床常易误诊。1970~1977年,我院收治经证实的恶网病31例,其中,以消化道或腹部  相似文献   

16.
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病(以下简称恶网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的恶性疾病。鉴于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每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58年2月~1974年2月共收治恶网病10例(6例经尸体解剖、4例骨髓检查证实),综合报导如下: 临床资料1.年龄与性别:7例16~36岁,2例为1岁内婴幼儿,1例为60岁。男8例,女2例。与国内文献报导男多于女,约4比1相符。2.症状与体征:除个别病例外,大多数起病较急。  相似文献   

17.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全身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表现在网状内皮系统有大量异常网状细胞增生,甚至血液中亦往往出现异常网状细胞。由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恶性网状细胞病是一种网状内皮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有许多不同的命名,如恶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组织细胞性髓性细胞增多症、白血病性网状细胞增多症等。1960年以来,国内有不少报道,1964年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拟订了诊断标准和统一名称,对本病有了比较统一的看法。兹将我院1968~1980年住院的、经过临床详细观察、末梢血涂片和骨髓穿刺检查确诊的10例恶性网状细胞病进行讨论分析。临床资料本组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0岁以下4例,21~30岁1例,  相似文献   

19.
恶性网状细胞病(以下简称恶网),国内外相继有文献报告(1-10)。我科自1965年11月至1974年12月共收治本病31例,进行了临床、血液学方面的观察及治疗方案探讨,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王××,女,34岁,农民。因腹痛发热1月,腹部包块20天,于1980年8月8日入院。发病开始感下腹部阵性隐痛,不放射,痛时伴发热,但无恶心呕吐、腹泻及便血等症状。20天前,在下腹扪及一鹅蛋大小包块,门诊拟诊为“腹腔肿瘤或肠系膜淋巴结核”收入院。病人除1976年作绝育手术外,既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