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的临床意义.方法 300例高血压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门诊测量血压(OBP)实验组先自我测量(HBP)再给予门诊测量.观察血压测量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半年后的结果显示,实验组HBP和OBP组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OBP和并发症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197,P<0.05;x2=15.940,P<0.05).结论 HBP能更准确的反映血压值,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参考,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诊室血压及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的符合率.方法:入选151例诊室血压≥140/90mmHg的患者,监测其24h动态血压,计算每例患者血压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诊室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高于动态血压全天、白天以及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P<0.01;而且诊室血压高于24h动态血压中任一时点的平均血压.诊室高血压患者只有42.4%(64/151例)的患者通过动态血压诊断高血压,男性患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女性患者,55.1% vs 24.2%,P<0.001.结论: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高血压的诊断符合率不高,女性患者尤为明显.对OBP高值者建议监测ABP来确诊,或予以定期随访观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雷米普利联合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19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联合应用雷米普利与缬沙坦组)和对照组(雷米普利组),治疗期间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OBP),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结果 两者联合用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联合使用雷米普利和缬沙坦与单独使用雷米普利可以有效的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但两者联合降压疗效优于雷米普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MS分为伴MS高血压组(38例)及单纯高血压组(4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24小时ABP监测,比较两组患者ABP和BPV。结果与单纯高血压患者相比,合并MS的高血压患者日间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收缩压显著升高;日间收缩压变异性、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显著增大(P〈0.05);而舒张压变异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MS患者日间及24小时平均收缩压较单纯高血压组增高,相应的变异性增大,这可能是其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ST-T异常改变以及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步检测24 h动态血压(ABP)和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发生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血压昼夜节律下降、消失占83.9%,呈非杓型ABP曲线占76.8%;DCG有ST-T改变分别占28.5%和55.3%;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较多见分别占78.5%和39.2%;ST-T改变和房性、室性心律失常与ABP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白天最低值)及最高值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24 h ABP和DCG同步监测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航远  徐志强 《医学综述》1995,1(10):461-462
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ABPM对于高血压病的诊治以及与之有关的心血管意外事件优于办公室随测血压(OBP),为探讨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24小时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比较OBP与ABPM的测压效果,评价降压药物的疗效,我们对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进行研究,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根据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结合White的ABPM高血压诊断标准,ABPM的血压数值为日间>18.7/12.0kPa,夜间>16.0/10.7kPa,所测血压次数≥50%。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30例(实验组),年龄24~72岁,平均42.7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并选择健康…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老年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②方法 对56例诊所诊断的初发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以及62例诊所诊断正常血压偏高的老年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③结果 诊所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中有13例(23.2%)为白大衣高血压;诊所诊断为正常血压偏高者中有11例(17.7%)为夜间高血压病患者。④结果 在诊所诊断为高血压病老年患者中有较高的白大衣高血压发生率,而在诊所诊断为血压正常的老年人中亦有部分患者为夜问高血压,说明对老年人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是非常必要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服用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的服用与血压控制情况及影响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的各种因素,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186例高血压患者的调查,分析高血压患者服用抗高血压药与血压控制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186例患者中49例(26.3%)有规律地服用抗高血压药,并有效控制血压;112例(60.2%)服用药物不规律,不能有效控制血压;25例(13.4%)从未服药治疗。56例(30.1%)能每周一次监测血压变化,其余130例(69.9%)监测血压频率均不足1次/月。服药及血压控制主要与文化程度、居住地区、并发症情况、发病时间长短、症状有无、年龄有一定关系。结论:高血压的防治情况不容乐观,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是重点,对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变化特点,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36例老年人,包括对照组(C)50例,高血压组(HT)90例,糖尿病组96例。结果:C与HT组的大多数ABP昼夜变化呈“勺型”模式,DM—A和DM—B组则多数为“浅勺型”模式,反勺型比率明显增加,其中SBP反勺型比率比C组显著增加(P〈0.05);HT组的反勺型比率与C组比较也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DM-A组夜间PP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B组全部ABP参数均明显高于C和DM—A组(P〈0.01),并且,DBP均值(24小时、白天)、白天DBP负荷明显低于HT组(P〈0.01或0.05)。HT组全部ABP参数均明显高于C和DM—A组(P〈0.01)。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ABP昼夜变化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并且在合并高血压之前部分夜间ABP指标已出现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0.
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非卧床的血压(ABP)可与医生诊室中测量的卧位或坐位血压(OBP)有很大的差别。美国旧金山医疗中心的一个小组认为,虽然通常OBP作为疾病严重和治疗控制的一个指征,但是ABP可能是临床结果的一个更重要的决定因素。他们对1,076名轻度到中度高血压病人进行了长期随诊,并且发现在病人总的危险状况中几次ABP可能是个独立的预后指征。  相似文献   

11.
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依靠诊所偶测血压(CBP)来监测血压,但CBP常受到心理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白20世纪60年代末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诞生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以及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尿毒症血透患者动态血压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动态血压 (ABP)及其特点。方法 :分析 3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 2 4h和随机 15例血透中的ABP监测。结果 :30例中有 18例 (6 0 % ) 2 4hABP均值高于正常值且升高显著 (P <0 .0 1) ;2 6例(86 .7% ) 2 4h血压负荷值 >10 % ,其中 17例 (5 6 .7% )≥ 5 0 % ,血压负荷增大显著 (P <0 .0 1) ,且夜间增大比白昼显著 (P <0 .0 5 ) ,多为轻~中度动态高血压和ABP升高 ;18例 (6 0 %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ABP曲线呈非杓型 ,比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明显增多 (P <0 .0 1) ;2例 (6 .7% )慢性透析低血压。随机 15例血透中有 4例(2 6 .7% )ABP均值高于正常值 ,3例 (2 0 % )透析中低血压。结论 :本组 6 0 %患者为轻~中度肾实质性动态高血压 ,血压负荷显著增大、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明显增多、多呈非杓型ABP曲线是其主要特点 ;并有 16 .7% (5例 )发生透析低血压。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1998年6月至1999年12月,笔者应用国产拉西地平片(哈尔滨制药三厂生产)治疗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60~82岁)I~II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1978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2方法停用一切抗高血压药物5 d后,每日早晨7(00口服拉西地平4 mg,持续4周。治疗前每日上午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3次,用药后每天测血压3次(服药后0.5、12和24 h),分别取平均值作为治疗前后血压值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疗效判定:(1)显效:舒张压下降>2.67 kPa、舒张压下降>1.33 kPa同时血压达到正常;(2)有效:舒张压下降介于1.33~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和CD细胞值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6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血压水平分为高血压病2级组(HBP2);高血压病3级组(HBP3);正常人组(HC),每组均为60人。观察三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 值;细胞因子 C 反应蛋白( CRP );CD 细胞 CD3、CD4、CD8及 CD4/CD8值。结果:HBP2组和HBP3组的IgG、CRP、CD4和CD4/CD8值较HC组明显升高(P<0.01),而HBP3组的升高水平较HBP2组更为明显(P<0.01);HBP2组和HBP3组的CD3、CD8较HC组明显降低(P<0.01),而HBP3组的降低水平较HBP2组更为明显( P<0.01)。 IgA、IgM值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IgG、CRP升高及CD细胞值异常并与血压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超高频探头对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诊断监测。方法使用飞利浦EnVisorC飞凡彩超诊断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80例)与正常血压组(60例)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成的病变意义。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一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技术在预防和监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病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瑞华  钱俊如  赵爱婷 《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964-1965,1980,2065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波动规律,为高血压预防筛查高危人群,更为临床降压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美国Suntech公司产的OscAr-2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ABP)记录仪,分别监测年龄相匹配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A组)、血压正常孕妇(B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C组)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与C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125.91±4.35,119.93±7.01)、平均舒张压(81.93±1.36,75.91±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夜间负荷有所下降(收缩压负荷54.05±15.53,舒张压负荷53.94±15.57),夜间C组血压负荷明显下降(收缩压负荷37.57±17.89,舒张压负荷29.44±14.34),A组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10%,昼夜节律消失,呈“非杓型”曲线;C组与B组血压夜间下降率>10%,昼夜节律存在,曲线呈“杓型”。A、C两组各指标与B组相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波动规律不同于原发性高血压,依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降压治疗可提供更好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ABP)及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研究组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为单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之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脉压、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及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大(P<0.05)。结论糖尿病可导致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及BPV增大,尽早评价ABP、BPV,对患者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蔡丽芹  张燕  陈志强 《海南医学》2014,25(2):167-169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子代亲属与非高血压子代亲属间的差异,并评估高血压子代亲属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1)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72例(检测组)和非高血压子代亲属61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BPV).(2)对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子代亲属患者,经药物治疗8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结果 (1)检测组BPV、血压负荷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血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药物治疗后,检测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平均值较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收缩压谷峰比值(T/P)大于50%,6例舒张压T/P大于50%;6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大于1,3例收缩压及舒张压SI小于1.结论 (1)动态血压监测能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血压状态做出早期评价,对该组高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或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2)动态血压监测较好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帮助患者选择最佳药物和最佳用药方式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20.
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现已成为高血压科的常规检查之一。与诊室血压相比,动态血压监测有鉴别特殊类型高血压(如顽固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等)、预示靶器官损害的程度、评价降压药的疗效和指导降压药的合理使用等优势。近年也有研究表明ABPM可协助诊断继发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