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 (QTd)明显延长 ,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 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 (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2 0 0 1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发病 4 8h内入院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38例 ,男 2 8例 ,女 10例。年龄 33岁~ 84岁 (平均 5 8.2 1± 6 .4 2 )岁。全部病例经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 ,且均无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急性心肌梗塞后QT离散度(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观察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QTd)。旨在探讨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 (QTd)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 (2 4例 )和无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变化。结果 :并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及QTcd相比较均有显著增大 ,分别为 77 6± 2 3 4msVS30 8± 2 8 6ms ,6 0 4± 2 7 2msVS2 8 6± 2 2 8ms ,具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早期心肌梗塞者QTd延长反映心肌复极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早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QTd越大 ,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早期QTd的延长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近期预后及死亡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首次心电图,参照室律失常Lown和Woff分级分组,观察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恶性程度的关系,探讨QTd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认为QTd值检测,对AMI预后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入院后24小时之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以探讨QTd或QTcd与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显示,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80.19±13.83ms)、QTcd值(88.59±13.51ms)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7.65±6.87ms、52.29±8.89ms);大面积梗塞组的QTd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大于小面积梗塞组。提示: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梗塞范围有密切关系。QTd或QTc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7例急性心肌醒塞患者及45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MI组与正常组QTd差别显著,AMI组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及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又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他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用QT离散度≥60ms作为界限值,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认为标准可作为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周光悦 《广西医学》2000,22(1):59-60
本文测定了10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QTd)以及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消失后的QTd,对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者Q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42.87ms与15.61ms,P<0.01)。表明测定QTd对预测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乃至猝死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体表心电网QT离散度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QT离散度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早期QT离散度等指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大,且心肌梗塞后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较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也有明显延长。结论 QT离散度延长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匀性,易产生折返激动而致心律失常,可作为预测室速和室颤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文为探讨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与 QT间期离散度 (QTc、QTd、QTcd)之间关系及其相关性。方法 :分析测量了 2 12例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以及 5 9例阴性对照组患者常规体表心电图 12导联 QTc、QTd和 QTcd值。结果 :阳性组各值均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QTc P<0 .0 5 ,QTd P<0 .0 1,QTcd P<0 .0 1。且以阳性组中的猝死组更有明显统计意义 ,P均 <0 .0 1。结论 :QTc、QTd和 QTcd值增大与心室晚电位阳性临床意义大致相同 ,对提高恶性心律失常诊断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24 h动态三导联同步记录并分析测定3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后7±4 d的Holter心室晚电位(HVLP)、心率变异性(HHRV)、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QTc离散度(HQTcd)和室性心律失常(VA)、结果表明:HVLP阳性与阴性组的H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5)、SDNN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HVLP与SDNN间无相关性、与HQTcd密切相关(r=0.68),HQTcd与SDNN间无相关性。提示:HVLP能提高对AMI后VLP阳性检出率,同时监测上述指标可提高对AMI后高危患者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6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的疗效及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应用胺碘酮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有效率88.86%;与治疗前比较,QTd显著性缩小(P〈0.01)。结论:胺碘酮能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并使患者QTd缩小,从而预防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的相关关系。方法 根据超声心动图标准 ,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伴左心室肥厚与不伴左心室肥厚 2个亚组 ,分析其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 ,计算QT离散度 ,对比两个亚组的QT离散度 ,对左心室重量与QT离散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呈线性相关 (r =0 .3 ,P <0 .0 0 1 )。高血压病伴左心室肥厚组与不伴左心室肥厚组比较 ,前者QT离散度明显增大。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越重 ,QT离散度越大。结论 QT离散度与左心室重量存在线性相关 ,左心室肥厚 ,而不是高血压 ,导致QT离散度增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观察利多卡因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作者对96例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49例给予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47例未使用利多卡因。观察其对AMI的疗效及患者的转归、预后。结果AMI并发室性早搏与否,在室颤发生率、患者病死率、休克发生率、心衰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是否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在室颤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并不能降低AMI后室颤的发生率,也不能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休克发生率及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体表心电图的QTd与接受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 12导同步心电图分析计算出QTmax、QTd、QTCmax、QTcd ,同时应用心电图仪记录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情况。结果 :无室性早搏组、室早 <2 0 0次组 ,室早≥ 2 0 0次组病人的QTd、QTc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Td、QTcd与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的良性心律失常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1]Richardson CP, Mckenna RM, Bristow CM, et al.Report of the 1995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omyopathies. Circulation, 1996,93: 841 [2]Barr CS, Naas A, Freeman M,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Lancet, 1994,343:327 [3]Martin AB, Garson A, Perry JC, et al. Prolonged QT interval in hypertropic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n children. Am Heart J, 1994,127(1):64 [4]Pye M, Quinn AC, Cobble SM. QT dispersion: a non-invasive 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to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Br Heart J, 1994,71(5):51 [5]Berger RD, Kasper EK, Baughman KL, et al. Beat to beat QT interval variability: novel evidence for repolarization lability in ischemic and non 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Circulation, 1997, 96 (5):1557 [6]Wolfram G, Ulrike S, Volker M,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arrhythmic events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m J Cardiol, 1997,78: 458 [7]Fei L, Goldman JH, Prasal K,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RR variations on 12-lead ECGs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econdary to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Eur Heart J, 1996,17: 258 [8]Pan YZ, Guo NS, Xing ZF,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QT dispersion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Chin J Inter Medi, 1996,35(11):73 [9]Galinier M, Vialette JC, Fourcade J, et al. QT interval dispersion as a predictor of arrhythmic event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mportance of aetiology. Eur Heart J, 1998,19(7) :10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