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 ABC 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海兔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5-HT-IR)纤维在侧节感觉神经元簇(PSC)中的分布及其与侧节感觉神经元(PSN)的关系。可见 PSN 胞体和轴突的近侧段被含有大量膨体的5-HT-IR 纤维所包绕。光镜下测量4个视野区的5-HT-IR,膨体平均短径为1.1±0.6μm,分布范围为0.2~3.8μm。膨体大小的频数分布呈正偏态,79%的膨体短径分布于0.2~1.4μm 之间。5-HT-IR 纤维至少存在4种类型。少数5-HT-IR 纤维可有分支发出,发出点通常是在膨体上,从膨体发出2~4条细分支,每条分支上又可见数个子膨体存在。发出分支的膨体平均短径为1.70±0.5μm,分布范围在1.0~2.4μm,某些小的膨体似与 PSN 胞体表面形成接触,但现有结果尚不足以说明5-HT-IR 纤维与 PSN 之间存在着突触样联系,因为 PSN 细胞胞体表面有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鞘包绕,这一结构或许阻碍5-HT-IR 纤维与 PSN 形成真正的突触联系。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 ABC 法,研究了海兔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5-HT-IR)纤维与侧节感觉神经元的空间关系。在光镜下可见5-HT-IR 纤维走向 PSN 并围绕在 PSN 胞体及轴突起始段,交织成网.5-HT-IR 膨体依据大小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3类。5-HT-IR 膨体与 PSN 构成轴-体和轴-轴突触.尚可见到轴-胶突触存在.各类突触可分为平坦型和内陷型.参与突触形成的膨体均为小型膨体.本文首次报道了无脊椎动物海兔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轴-体突触联系,并从形态学上证明5-HT 能神经通过与 PSN 的突触联系,从而参与海兔尾回缩反射弧的组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逆行刺激颈背侧索和背外侧索鉴定猫腰骶膨大部双投射神经元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细胞内染色。胞体、树突及其侧棘和该细胞的局部轴突侧支得到充分显示。胞体位于Ⅲ—Ⅴ板层内,所有树突几乎也都位于Ⅲ—Ⅴ板层。树突在吻尾、内外、背腹方向长度比为4.5:1:2.8。轴突在Ⅲ—Ⅴ板层内广泛分支并发出曲张样的终末支,轴突侧支分布在树突树所在范围内和它们的附近以及胞体的腹侧。应用2001型数字图象处理仪分析测量胞体和树突棘,胞体长径和宽径分别为58.52μm 和51.04μm;树突侧棘的长、宽径分别为1.15~4.97μm(平均2.62μm)和0.78~3.27μm(平均1.93μm);长宽径比为1.51±0.26。树突棘茎长度为0.49~10.87μm(平均2.56μm)。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5-差劲色胺(5-HT)抗血清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回肠(外纵肌全层铺片标本)内含5-HT免疫反应性(T-HT-IR)神经元进行了观察研究。正常大鼠回肠壁内神经节(丛)内可见少数5-HT-IR核周体,及肠肌丛周围和节间束中含有丰富的5-HT-IR纤维。5-羟色胺酸(5-HTP)处理后大鼠与正常鼠相比较,回肠壁丛内5-HT-IR胞体和带膨体纤维的可见数稍多,及免疫反应性增强。本研究对大鼠回肠内在5-HT能神经元的存在提供了直接的形态学证据,并初步讨论了肠5-HT能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调节功能及其可能的受体机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免疫组化ABC-GDN技术,研究P物质(SP),神经肽Y(NPY),在正常猫颈上神经节、迷走神经节的分布。结果显示:颈上神经节NPY反应(NPY-IR)阳性胞体占60%,部分细胞有明确的突起。SP免疫反库(SP-IR)阳性纤维在颈上神经节内有较广泛的分布,穿行于细体之间,膨体明显,部分纤维包绕阳性的胞体走行,偶见SP-IR阳性的胞体。迷走神经节内SP-IR阳性细胞较密集,部分阳性细胞呈巢状分布。未见NPY阳性反应。认为交感神经、迷走神经SP、NPY交互作用,共同参与中耳微循环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于四只Sprague-Dawley种系雄性大鼠(350g左右)盲肠系膜两层腹膜间注射CB-HRP(酶标霍乱原B亚单位,2.8%HRP浓度)8~5μl/只,存活24~42小时,按Mesulam·Rosen程序灌注固定,取材后冰冻切成厚40μm的切片,TMB组化反应显色。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和交感干神经节都见有标记细胞。腹腔-肠系膜上神经节的标记细胞,分布相当均匀;大小:长径33.4±8.4μm,宽径22.4±4.8μm;形态:以多角形、椭圆形、犁形等宽短型的胞体居多。交感于神经节的标记细胞,长径45.8±14.1μm,宽径19.3±5.5μm;相当数量的标记细胞为胞体呈梭形或长梭形的窄长型细胞;这些窄长型细胞多分布在神经纤维之间或神经节的边缘部。  相似文献   

7.
猫脊髓部分去传入后神经营养素家族表达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部分去传入后猫脊髓背角 板层内 NGF、BDNF、NT- 3及其 m RNA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部分去传入 (切断 L1 ~ L5、L7~ S2 背根 ,保留 L6背根为备用根 ) 3~ 5天、10~ 11天后 ,猫脊髓 L3 、L5、L6或 L7节段背角 板层内三种神经营养素及其 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正常猫 NGF及其 m RNA分布于 板层神经元内 ;BDNF分布于神经纤维终末、膨体和神经元内 ,m RNA阴性 ;NT- 3分布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少量神经纤维及膨体中 ,m RNA阴性。 2去传入后 3~ 5天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 ,NT- 3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也明显增多 ,而 BDNF含量及阳性膨体数却明显减少 ;10~ 11天时 ,NGF及其 m RNA阳性神经元数仍维持高峰水平 ,NT- 3者虽仍高于正常但已有所下降 ,而 BDNF含量除 L7节段外已恢复到正常 ,但阳性膨体数仍未恢复。 BDNF和 NT- 3的 m RNA仍呈阴性。 3NGF达高峰的时间在 L5、L6节段较早 ,L3 较晚 ;BDNF含量的恢复以 L7最迟 ;NT- 3阳性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在各节段一致 ,唯 L5、L7节段的阳性神经元数在 10~ 11天时即降致正常水平 ,L3 节段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三种因子均参与部分去传入后脊髓的可塑性反应 ,但其发挥作用的早晚及维持时间却不尽相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间接法,观察5只经蛛网膜下腔内注射秋水仙素的树鼩和10只未注射秋水仙素的树鼩脊髓C_5、T_3、T_9、L_4和S_25个节段内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表明,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在S_2最强,其次是L_4,灰质以后角最强,前角最弱.生长抑素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分布于脊髓后角和中间带,多数为小型(9~14μm)或中型(15~20μm)细胞.在S_2的中间带内有少数大型(20μm以上)多极细胞,其突起行向各方,有些突起上的膨体明显.阳性颗粒分布在神经元突起的根部和胞质的外周部.阳性纤维和终末主要分布于后角的边缘层和胶状质以及S_2的中间带.  相似文献   

9.
取死亡胎儿食管10个,各等分为上、中、下3段,对各段食管神经支配特点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肌间神经丛从上段食管中下部开始出现,支配上段食管骨骼肌的神经纤维终末呈斑状膨大;支配中、下段食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行程中形成大量膨体,神经终末呈点状膨大;肌间神经丛内亦可见到许多神经纤维形成的串珠状膨体结构。电镜观察神经节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以及它们的突起组成的实体,在神经节内还可见到含有不同类型突触小泡的神经终末及膨体。另外,还可见到平滑肌纤维间的神经终末及膨体,其与周围组织并不密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胎发育后期大肠壁内NOS阳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NOS阳性神经元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第8~10个月龄时,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染色深浅不同。胞体大的神经元,胞质丰富,染色深;胞体小的神经元,胞质少,染色淡。内环肌层有散在分布的NOS阳性神经元。有的神经元突起与内环肌肌纤维之间的膨体纤维紧密接触。内环肌层膨体纤维分布较密。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稀疏,胞体大,染色深,并发出大量神经纤维伸入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粘膜固有层中可见到NOS阳性神经元分布,粘膜肌内也有NOS阳性神经纤维表达。结论在人胎后期,大肠壁内NOS阳性神经元逐渐发育成熟,并与各层组织细胞的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改良的乙醛酸诱发儿茶酚胺(CA)的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证明去甲肾上腺素(NA)能神经终末在大鼠睾丸和附睾内的分布及其构筑形式。实验发现,大鼠皋丸间质结缔组织及血管壁接受NA能神经支配:此种带膨体荧光神经纤维发出分枝,伸进曲细精管壁;神经终末包绕着睾丸网内小管壁;NA能神经终末延伸进入附睾头部的输出小管,并在管腔内形成网织状结构;在附睾体,有神经纤维伸入附睾管内;附睾尾部,荧光膨体纤维分布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中Müller细胞分布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抗非神经元烯醇化酶(NNE)抗体研究6~38周人胚胎、成人视网膜和视网膜母细胞瘤中Mülller细胞的分布。发现Müller细胞呈放射状,胞体位于内核层,分支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不同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分支和NNE含量有差异,提示与视网膜的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用海人酸损毁家兔中缝大核,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顺行溃变的投射纤维终末在颈髓背角内的分布,超微结构特征及突触联系。研究表明,家兔中缝大核—脊髓背角投射纤维终末分布于背角浅层和深层。投射纤维终末多呈圆顶形,直径多在1~2μm,含有大量圆形透明小泡和少量致密核心小泡或含有多形性透明小泡及少量致密核心小泡。投射纤维终末均作为突触前成分与背角神经元形成大量的轴—树突触和少量的轴—体、轴—棘突触,此外于背角浅层内还见到有溃变终末参与构成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本文结果支持中缝大核—脊髓背角投射通路的下行抑痛效应是通过突触后抑制的作用方式实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石腊切片,Nissl法染色,观察了8只成年大白鼠的16个兰斑核。兰斑核可分为前、中、后三部,中部又可分为背、腹两部份。兰斑核的长度平均为925.71±23.65(±S.E.;N=14)μm,体积平均为0.0257±0.0008(N=16)mm~3。兰斑核的神经细胞数目平均为1633±31个,其密度为64111±1736个/mm~3。兰斑核神经细胞体的长、短径平均数分别为15.07±0.12μm和8.91±0.06μm。兰斑核神经细胞核的长、短径平均数分别为9.27±0.08μm和6.42±0.03μm。兰斑核的细胞体和细胞核的体积各为722.97±14.65μm~3和206.37±3.93μm~3。无论是兰斑核神经细胞体和细胞核的长、短径,或是兰斑核神经细胞体和细胞核的体积在兰斑核前、后部和中部背侧份与中部腹侧份之间,差别部非常显著(t>3)。兰斑核神经细胞以中型为主,占59.25%,小型细胞占33.75%,大型细胞只占7.00%。  相似文献   

15.
刘少君  鞠躬 《医学争鸣》1990,11(6):412-41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大鼠正中隆起及垂体结节区内生长抑素免疫阳性成分的分布,新发现:在交叉后区的正中隆起前部内侧带,有少量的生长抑素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少量阳性纤维几乎垂直行向腹侧,有的可达脑膜表面。垂体结节区内可见较密集的生长抑素阳性纤维丛,其上可见较多的膨体;一些纤维同样到达腹侧表面。  相似文献   

16.
韩艺  徐富翠  黄吉春  王巧稚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18-1121,1145
目的:研究马桑内酯所致癫痫持续状态下海马结构内突触体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癫痫的发生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对照组,采用马桑内酯(50μg/kg)侧脑室注射法建立急性癫痫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癫痫持续状态下SYN和GFAP的表达。结果:①模型组海马结构各区突触体素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密度较对照组普遍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P<0.05)。②模型组海马结构内GFAP免疫反应阳性的胶质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其平均光密度、胞体截面积和周长均显著增强或增大(P<0.05),GFAP免疫反应性增强。结论:突触体素表达的增强可能易化了神经递质的装载和释放,与癫痫持续状态的维持和加重相关。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持续状态中可能主要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心络制剂对大鼠脑梗死灶周突触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来勋  叶心国  曾非  孙圣刚 《疑难病杂志》2009,8(5):269-271,F0003
目的研究通心络对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通心络组、抑制组、盐水组和对照组,以横木行走实验评定运动功能,在5、10、15d应用电镜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等的变化。结果通心络组运动功能评分10d、15d分别为(3.2±0.3)和(5.8±0.9)分,高于对照组、抑制组(P<0.01);电镜观察,10d、15d脑梗死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分别为(5.7±0.3)、(8.4±0.7),突触数目分别为(11.9±1.1)、(15.9±1.3)(个/8000×HP),两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脑梗死周边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突触素阳性信号密度值也在10d、15d高于对照组和抑制组(P<0.01)。结论通心络治疗可使脑梗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加强突触重建和功能修复,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E_(18)胎鼠大脑皮质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分化幼稚的神经元缺乏突起,细胞核形态多样,与其它神经元之间无突触联系。分化较好的神经元可见有树突出现,且与其它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并可见到中间型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周卫星细胞。神经毡中可见到生长锥和有髓纤维。并对大脑皮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发育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机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着。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的活动是通过若干神经元互相联系形成反射形式来完成的。人脑约有神经元100亿个。神经元相连接处称为突触,乃传递信息最关键处,理化因素和药物作用均选择性地影响此处。本文重点阐明中枢突触生理若干问题。因突触结构功能与神经元密切相关,先简要说明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神经元的结构和普通细胞大同小异,但形态各异,神经元由胞体、轴突和树突三者组成(图1)。胞体内含核及各种细胞器。树突自胞体伸出发出分支,一般认为此系接受信  相似文献   

20.
胶质细胞与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特别是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参与了突触结构和功能的重塑。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轴突终末、树突和胞体的突起共同构成三重突触结构(tripartite synapses),调节神经元的活动,参与突触结构的重塑。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之间信息交流存在正反馈调节。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突触重塑与癫、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