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破裂引起,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或使用可卡因和妊娠 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妇女,好发年龄40~70岁人群,症状特点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约半数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最近我科连续收治了3名患者,均为中老年妇女,总结对3名患者的护理过程,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最常见的病因为 :先天性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脑动脉硬化 ;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多数患者发病时有明显的诱因 ,如用力排便 ,劳动 ,情绪激动 ,这些因素均可诱发血管破裂导致SAH。本病复发较多见 ,复发死亡率也高。因此 ,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现将 43例SAH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3例为我科 1996年 2月~ 1999年 5月间住院病人 ,男 2 6例 ,女 17例 ,年龄 16~ 6 3岁。发病诱因为 :动态发病 2 5例 ,其中一般活动 2 2例 ;饮酒 3例 ;情绪…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90-01~1995-12,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14-78岁。平均47.4岁。其中,脑动脉瘤破裂29例,脑血管畸形7例,高血压动脉硬化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5.
6.
7.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分型分期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如训 《中国医刊》2003,38(10):7-8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 rhage,SAH)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起病急骤 ,剧烈头痛 ,持续不能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伴有恶心、呕吐 ;可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及烦躁、谵妄等精神症状 ;尚可见眼底出血 ;少数有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动眼神经麻痹等 ;脑膜刺激征明显。常规行颅脑CT ,显示蛛网膜下腔内积血可以确诊SAH。如 1 2小时后CT阴性须行腰穿 ,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可支持诊断。1 分型治疗1 .1 CT分型(Fisher分型 ) 根据起病 5天内CT所显示的积血部位和严重程度分为 4型 ,见表 1。表 1 …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脑底或脑表部位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SAH不仅要正确诊治,精心护理也至关重要。2005年11月~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SAH患者72例,通过我们精心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 (一)诱因及前驱症状发病前可有运动、激动、咳嗽、用力等诱因,少数安静状态起病.部分患者可先有少量渗血,称"警告性渗漏",表现为头痛,可伴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0.
罗婷  陶红梅 《海南医学》2011,22(6):153-15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术前护理。方法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观察,避免一切易诱发SAH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好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1例患者顺利度过待手术期,1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术前护理是成功度过术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陈晓玲 《海南医学》2002,13(7):90-9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 ,本文对 2 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行为护理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6例患者全部经CT诊断明确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其中男性 8例 ,年龄2 0~ 4 2岁 ,平均年龄 33 3± 6 34岁 ;女性 8例 ,年龄 2 2~ 39岁 ,平均年龄 30 6± 7 96岁。2 患者住院期间的行为表现2 1 恐惧感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常见为颅内动脉破裂和动静脉血管畸形 ,患者平时身体健康 ,突然发病 ,当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时 ,病人往往不能准确地了解病情和接受现实 ,对疾病的预后产生极大恐惧 ,治疗护理上采取不合作的态度。2 2…  相似文献   

13.
现对我科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收住院1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995年1月至2002年1月入住我科160例SAH患者,男85例,女75例,年龄30~70岁,平均52岁。临床症状:意识障碍86例,精神症状49例,偏瘫53例,癫痫发作23例,剧烈头痛96例。病史:有高血压者92例,脑血管畸形56例。  相似文献   

14.
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我科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经及时的救治和针对性的护理,治愈17例,好转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根据出血的原因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2种。本文讨论的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常见的出血原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6.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颅内血管破裂而使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前者指颅脑外伤引起,后者又称自发性,SAH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SAH不仅要正确诊治,严密观察病情及精心护理也至关重要。2000年1月-2004年11月我科收治SAH患者106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2].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降颅压、稳血压、止血、解痉、预防感染,如果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出现的并发症,并且能进行及时的治疗和护理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4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治疗分析,探讨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策略。方法 以HUNT—PIESS分级系统对SAH分级,采用尼膜地平持续泵入治疗21例,罂粟碱静脉输注治疗16例,通过股动脉插管超选择注射罂粟碱治疗12例,其中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50例,观察指标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所见如DSA、CT、MRI及EEG。结果 在DSA的监视下,通过动脉插管注射罂粟碱其中6例直接见到血管痉挛减轻,采用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的19例病人与采用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治疗加脑脊液置换治疗的效果有显著的差异性,后者优于前者。结论 尼膜地平、罂粟碱单项用药加脑脊液置换是治疗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