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旭东 《吉林医学》2012,33(31):6742-6743
目的:观察探讨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4例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对24 h食管下段的pH值进行监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雷尼替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疗效。方法62例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给予雷贝拉唑10mg,每日一次,莫沙必利5mg,每日三次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雷尼替丁150mg,每日二次,莫沙必利5mg,每日三次口服。于治疗4周末观察胃烧心、反酸、反食、非心源性胸痛等症状的评分及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4周末的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症状完全缓解率为75%,对照组4周末的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症状完全缓解率为5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雷贝拉唑与莫沙必利联用是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用药实验临床诊断性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 a来收治的经胃镜检查无异常,但烧心、反酸、恶心、胸骨后疼痛等反流临床症状显著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雷贝拉唑诊断性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诊断性治疗,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用药缓解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3、7 d后症状缓解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用药实验进行诊断性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早期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予以参照组患者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75%)明显高于参照组(91.25%),内镜下食管炎改善总有效率(97.50%)比参照组(88.7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程度)、内镜下疗效、不良反应、24 h的p H<4反流次数及总时间等指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镜下疗效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烧心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反流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的p H<4反流次数平均(10.26±2.41)次,反流时间平均(1.02±0.23)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4.32)次和(3.04±1.2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疗效稳定性高、安全性好及疗效佳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符合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分为雷贝拉唑治疗组43例(治疗组)和奥美拉唑治疗组43例(对照组).治疗8周后分别做出症状评价及胃镜评价.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镜下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奥美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疗效。方法79例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奥美拉唑(43例)或雷尼替丁(36例),同时辅予胃动力药及胃黏膜保护剂,疗程4周。结果奥美拉唑及雷尼替丁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奥美拉唑组总有效率为95.35%,雷尼替丁组总有效率为75.00%,(P值〈0.01)。结论抑酸剂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疗效确切,奥美拉唑的疗效较雷尼替丁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反复发作的反流性食管病可发展成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  相似文献   

9.
田玉玲 《大家健康》2014,(9):243-244
目的:分析和探讨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用了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的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伤口愈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不仅能够有效的缓解反流性食管炎的各项临床症状,而且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因此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建中降逆汤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门诊治疗的68例N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甲组(34例,雷贝拉唑联合建中降逆汤治疗)和乙组(34例,雷贝拉唑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泌素-17(G-17)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总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反酸积分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PGⅠ、G-17均高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甲组SAS、HAMD-17评分均低于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贝拉唑联合建中降逆汤治疗NERD的效果确切,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调节患者的负性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0-36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雷尼替丁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的半随机单盲设计,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n=57)给予雷贝拉唑治疗,每次20 mg,每天2次;B组(n=53)给予雷尼替丁治疗,每次150 mg,每天2次,为期8周。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食管黏膜无异常。采用生活质量评分与药物不良反应事件作为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观测指标。结果 110例患者中96例(A组52例,B组44例)完成了整个治疗过程后,显示雷贝拉唑组患者平均生活质量提高程度优于雷尼替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OL_(A+):32.12±1.73,QOL_(B+):23.48±1.73,P=0.001)。对于不良反应事件,雷贝拉唑为11例(19.3%),雷尼替丁为13例(24.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07)。结论在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雷贝拉唑较雷尼替丁效果好,但对于安全性方面,两者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组给予雷贝拉唑,分别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控制、内镜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在症状控制及食管炎的治愈率方面均优于奥美拉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雷贝拉唑、 奥美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3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门诊患者140例(年龄≥60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7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内镜状况、食管刺激症状、反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研究组食管刺激症状、反流症状改善情况(95.71%,82.85%)显著优于常规组(65.85%,57.14%),且胃镜检查状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雷贝拉唑治疗老年性反流性食管炎效果满意,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痛苦感受,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雷贝拉唑治疗老年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老年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随访3~6个月病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是研究组患者降低幅度更大(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复发率14.81%,显著低于对照组40.74%(P<0.05)。结论:老年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患者接受雷贝拉唑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刘细平  刘芸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229-4230
目的 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患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乙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甲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乙组,且内镜下胃黏膜损伤好转程度好于乙组(P<0.05);2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时,两种药物均安全有效,但与奥美拉唑相比,雷贝拉唑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胃黏膜的愈合能力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口服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4天、第28天与治疗前比较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临床症状治愈率及胃镜下治愈率均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时与对照组比较胃镜分级改善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具有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征象的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应用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2014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100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则给予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GerdQ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4%)较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8%)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GerdQ 评分(9.03±1.09)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9.29±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 GerdQ 评分(5.12±1.12)较对照组患者 GerdQ 评分(9.03±1.0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较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消化道不良反应、神经精神症状、药物过敏反应以及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论单用雷贝拉唑还是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都有一定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相近,均较少,但是是雷贝拉唑联合黛力新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疗效更佳,降低GerdQ评分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雷贝拉唑对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疗效及食管内pH的影响。方法:59例经内镜诊断为RE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23例,平均年龄(37±5.72)岁,随机分为A组及B组,A组患者服用雷贝拉唑10mg,每日一次,共14天;B组患者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14天。结果:A组治疗前食管内pH<4的时间(min)、pH<4的次数、pH<4(%)分别为:120±51、106±70、13±3.2;治疗后则分别为12.58±6、63.33±9.5及1.4±0.2;B组治疗前食管内pH<4的时间(min)、pH<4的次数、pH<4(%)分别为115±66、133±71及15±1.9;治疗后则分别为15.21±11、13.1±10.2及2.9±1.5。两组治疗前后均差别有显著性(P<0.001),两组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内镜检查的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雷贝拉唑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个体差异性较小,其疗效与抑酸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9.
雷东华 《中国医疗前沿》2013,(2):21+19-21,19
目的分析雷贝拉唑肠溶胶囊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方法将95例RE确诊病例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和雷贝拉唑组,均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结果雷贝拉唑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9.58%,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的70.21%(P〈0.05),雷贝拉唑组内镜下总有效率87.50%,明显优于奥美拉唑组的65.96%(P〈0.05)。结论雷贝拉唑能快速、持久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给予雷贝拉唑治疗。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7.50%,对照组为10.00%,均为胀气或腹泻,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进行判断,确定适当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