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静  石磊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7):563-566
【目的】 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小剂量地塞米松诱发大鼠出现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2次/d)的同时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灌胃,观察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耐量、血中甘油三酯含量及体重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可明显提高小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大鼠对外源性胰岛素的反应性,改善其异常的糖耐量,降低血甘油三酯水平,并使体重下降的程度减轻。【结论】吡格列酮可明显改善小剂量地塞米松处理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死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明确有效治疗措施。文中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氮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与DN的关系及吡格列酮(P ioglitazone)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2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10mg/(kg.d)灌胃,每组10只。第10周末测定血糖、肾重/体重、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各组血清NO含量及总一氧化氮合酶(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s,T-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s,iNOS)和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constructure nitric oxide synthases,cNOS)活性。结果糖尿病治疗组与糖尿病组比较,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但肾重/体重和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降低(P<0.01)。糖尿病组NO水平和T-NOS、iNOS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或0.01),糖尿病治疗组NO水平和T-NOS、iNOS活性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cNOS活性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DN大鼠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明显升高。吡格列酮非降糖的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iNOS活性和减少NO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盐酸吡格列酮(PIO)对糖尿病大鼠尿nephrin(UNE)排泄的动态影响,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对肾小球足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DM组)和不同剂量PIO干预组[DR1、DR2、DR3组,分别给予PIO:10、20、30 mg/...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青年起病、非肥胖的、GADA阳性的初诊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干扰素 (INF -γ)、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在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水平的改变 ,探讨吡格列酮是否通过下调炎症反应来延缓或阻止免疫细胞对胰岛 β细胞的破坏。 方法 运用放免法技术测定治疗前 1 2例入选患者和 1 9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空腹及餐后 2h血清INF -γ、TNF -α、C -肽 (C -P)、胰岛素 (Ins)水平 ;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的INF -γ、TNF -α、C -P、Ins水平。结果 血糖 (BG)的变化与INF -γ ,TNF -α均无相关性 (P均 >0 .0 5) ;C -P ,Ins的降低与TNF -α的降低呈正相关 ;与INF -γ的升高呈负相关 (P均 <0 .0 5) ;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后随着C -P、Ins水平的改变 ,TNF -α升高 ,INF -γ降低。结论 血清TNF -α、INF -γ的变化与非肥胖的初诊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发生相关 ,吡格列酮通过下调炎症反应来延缓或阻止免疫细胞对胰岛 β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收集于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门冬胰岛素30和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吡格列酮组使用门冬胰岛素30、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15 mg/d)降糖治疗,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 治疗后吡格列酮组患者血清SOD、GSH-Px活性[(54±18)U/ml和(82±18)U/ml]较治疗前[(39±16)U/ml和(71±22)U/ml]显著升高,MDA水平[(2.6±1.7)nmol/ml]较治疗前[(3.8±2.3)nmol/m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吡格列酮组上述3种指标与对照组[(42±18)U/ml、(73±19)U/ml和(3.5±1.8)nmol/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吡格列酮能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和GSH-Px活性,降低MDA水平,而且吡格列酮的这种作用不依赖于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TZD)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STZ(链脲佐菌素 )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治疗组。结果 糖尿病组肾重 /体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正常对照治疗组 (P <0 0 5 ) ,而糖尿病治疗组显著低于糖尿病组 (P <0 0 5 )。各组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蓄积、基底膜增厚及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指标 ,糖尿病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治疗组和糖尿病治疗组 (P <0 0 5 )经TZD治疗后可减轻。结论 TZD类药物可以抑制大鼠糖尿病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基底膜基质合成以及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蓄积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抵抗已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发生脂代谢紊乱的关键,据此推测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将可能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盐酸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的一种。为此我们观察了盐酸吡格列酮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严重烫伤小鼠创面组织中TNF-α和NF-κB的表达影响。方法:选择130只健康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对照组(Ⅰ)、低剂量组(Ⅱ)和高剂量组(Ⅲ)各40只。将小鼠制成30%全身体表面积(TBSA)Ⅲ°烫伤模型(正常组不烫伤),伤后Ⅰ组予以0.5 mL.d-1生理盐水灌胃,Ⅱ、Ⅲ组分别予以10 mg.kg-1.d-1、40 mg.kg-1.d-1吡格列酮灌胃。各组分别于1、3、7、14 d空腹断头处死10只(正常组一次性处死),收集血液标本,利用一次性血糖试纸测空腹血糖(FBG)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Ins),运用稳态模式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IR)值。同时,取创面组织作免疫组织化学切片观察TNF-α和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1)同一时相点Ⅰ、Ⅱ、Ⅲ组HOMA-IR值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同一组内不同时相点HOMA-IR值两两比较,均存在差异(P<0.05或P<0.01);且分别与正常组HOMA-IR值比较,亦均存在差异(P<0.05)。(2)Ⅰ、Ⅱ、Ⅲ组同一时相点和同一组内不同时相点,TNF-α和NF-κB灰度值两两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抑制烧(烫)伤后IR,进而抑制创面组织中TNF-α和NF-κB的表达,改善和促进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A、B组,每组2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降糖治疗,A组25例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检测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血脂、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肌酐等指标.结果 (1)两组治疗后FPG、HbA1c和血脂三项均有所下降(P<0.05),但A组效果优于B组(P<0.05).(2)A组治疗后IAI较治疗前明显增高,收缩压、舒张压、24h尿蛋白量、肌酐、尿素氮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B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明显减少糖尿病肾病的24h尿蛋白,降低肌酐、尿素氮,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对血压和血脂的改善也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糖尿病大鼠肾皮质中的表达及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①雄性SD大鼠经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剂量为55 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将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 、糖尿病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10 mg·kg-1·d-1)干预组(DP组),并以正常组(NC 组)作对照.②干预8周后,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mg/24 h)、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糖及血脂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PCR检测肾皮质VEG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①DM组大鼠24h尿蛋白、BUN、Scr、肾皮质VEGF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NC组明显升高;DP组大鼠24 h尿蛋白、BUN、Scr、肾皮质VEGF蛋白及 mRNA表达较DM组均有降低.②DM组血糖、血脂与N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D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肾皮质VEGF表达增强,吡格列酮可抑制糖尿病大鼠肾皮质VEGF的表达,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非降糖的直接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血管壁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成5组:A:正常对照,B:正常+低剂量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C:病理对照,D:病理+低剂量PIO,E:病理+高剂量PIO.采用免疫组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吡格列酮血管壁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AS斑块内有ICAM-1蛋白和mRNA高表达,PIO可抑制ICAM-1蛋白和mRNA表达(P<0.05),高剂量较低剂量抑制程度更大(P<0.05).结论:PIO可抑制AS斑块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发挥抗AS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标志物,可以独立地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有所增加。尽管相对短期的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例如匹格列酮)可以减缓CIMT的进展,但是长期研究结果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与格列美脲比较,评估匹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CIMT变化的影响。 设计、地点及参试者:2003年10月至2006年5月于芝加哥城区28家临床单位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试验。治疗期为72周(随访1周)。在每个中心由一位超声检查操作者采集CIMT影像,由一位不了解治疗分组情况的判读者应用自动边缘检测技术进行判读。462例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平均年龄,60[SD,8.1]岁;平均体重指数,32[SD,5.1];平均病程7.7[SD,7.2]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7.4%[SD,1.0%])或者为新近确诊,或者为目前已接受饮食/锻炼、磺酰脲类、二甲双胍、胰岛素或联合治疗的患者。 干预:盐酸匹格列酮(15—45 mg/d)和作为有效比较的格列美脲(1—4mg/d)。主要观测指标:与基线比较,最后随访时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后壁平均CIMT的绝对变化。 结果:与格列美脲比较,各时点(24、48、72周)匹格列酮组CIMT的平均变化较小。72周时,匹格列酮组与格列美脲组比较,平均CIMT进展一级终点较小(分别为-0.001mm和+0.012mm;差别为-0.013mm;95%可信区间,-0.024至-0.002;P=0.02)。与格列美脲比较,匹格列酮还可减缓最大CIMT进展(72周时分别为0.002mm和0.026mm;差别为-0.024mm;95%可信区间,-0.042至-0.006;P=0.008)。在根据年龄、性别、收缩压、DM病程、体重指数、Hb1C。值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预先确定的各亚组间,匹格列酮对平均CIMT的有益效应相似。 结论:与格列美脲比较,在为期18个月的治疗期间,匹格列酮减缓了2型糖尿病患者C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河南医学研究》2004,13(3):251-251
<正>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及肾病研究院Promrat等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胰岛素增敏剂匹格列酮可改善非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的生化指标及组织学病变,同时也再次验证了胰岛素抵抗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Hepatology 2004,39:18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及受活化调节、由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趋化蛋白(RANTES)的影响.方法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50例,分别接受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和吡格列酮治疗6月,流动注射分析法检测血清AGE-P水平,ELISA法检测RANTES水平.结果 (1)2组患者治疗后AGE-P水平均有下降,吡格列酮组AGE-P水平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2)吡格列酮组治疗后RANTES水平下降,且下降程度大于瑞易宁组;(3)吡格列酮组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ΔUMA)分别与治疗后血清RANTES下降值(ΔRANTES)、治疗后AGE-P下降值(ΔAGE-P)呈明显正相关;血清ΔAGE-P与血清ΔRANTES也呈正相关.结论 吡格列酮可减少尿微量白蛋白(UMA)排泄,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AGE-P和RANTES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PIO对高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最佳保护浓度;按不同干预条件,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7组:正常培养组[A组,葡萄糖(Glu) 5.5 mmol/L],高糖培养组(B组,Glu 37.5 mmol/L),C、D、E组分别为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分析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理.方法: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吡格列酮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治疗前后检测CIMT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治疗后,CIMT值显著下降(P<0.01),同时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清hsCRP显著下降(PO.05).结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及抗炎作用而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CIMT水平,抑制糖尿病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将选择的40例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吡格列酮,观察期3个月,观察期间,检测FBG、Cr、UAER、SBP、DBP、TG和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糖控制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UAER、Cr、TG和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SBP、DBP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血脂、血压,减少血肌酐和尿白蛋白的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匹格列酮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预防作用。方法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40只)、匹格列酮组(4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给予从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匹格列酮组在给予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的同时,给予匹格列酮(5mg·kg^-1·d^-1)。于5周及10周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分别处死每组一半大鼠,取肝脏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模型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63.0±9.9)、(84.0±10.6)和(82.0±12.5)、(163.0±21.4)U/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5);5周后,45%(9/20)大鼠发生肝脂肪性变性;10周后,90%(18/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50%(10/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匹格列酮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48.0±8.6)、(64.0±7.9)和(62.0±13.6)、(83.0±16.1)U/L,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升高(P均〈0.05);5周后,30%(6/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10周后,70%(14/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30%(6/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结论匹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病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46例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常规降糖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药物厄贝沙坦治疗,疗程12周,同时设健康对照组。观察A、B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肾脏彩色多普勒血流情况、HOMA2-IR;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尿白蛋白排出量(UAE)和平均动脉压(MAP)情况。观测健康参照组以上参数(检查只做一次)。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参照组(P〈0.01),厄贝沙坦治疗A组后TNF-α水平比B组低(P〈0.05)。结论降低血清TNF-α水平可能是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