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新发现的斑点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立克次体病属于人兽共患的一大类自然疫源性疾病 ,在历史上曾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当今立克次体病仍是造成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已纳入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管理。当前美国反对生物恐怖主义 (Bioterrorism)已将流行性斑疹伤寒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的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我国东北地区蜱传斑点热进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建立并应用分子立克次体学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SDS-PAGE、免疫印迹、DNA酶切图谱、PCR/RFLP、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等。结果 (1)在种的水平上研究了黑龙江分离株(代表株HLJ-54、36),从分类学上确定其属立克次体属、斑点热群的一个新种,命名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iangii);(2)发现其现症患,并从病人血液分离到一株与黑龙江立克次体相同性质的立克次体株,证实了其对人的致病性。结论 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研究证实华北地区存在黑龙江立克次体蜱传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 Asia Tick-Borne Spotted Fever,简称北亚热,North Asia)( Fever)是由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被感染的蜱叮咬而发病。临床以虫咬溃疡(初发病灶-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发热、皮疹和剧烈头痛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部分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 4年 ,我们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调查中从黑龙江省东宁县蜱类分离到多株立克次体 ,经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斑点热群 (Spottedfevergroup ,SFG)立克次体新种 ,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1~ 5〕。为此 ,多年来我们对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的东宁县与珲春县进行了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依据地势、地貌、植被 ,选择不同生境点作为调查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疑似病人调查。1 3 方法  (1)标本采集 :捕获野鼠 ,采用日笼法 ,每半月布笼 1次 ,每次每种生境 30 0鼠笼 ,捕获野鼠 ,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远东蜱传斑点热在东北地区感染情况、分布及其流行规律.方法 选择东北三省9市(县)作为调查地区,采集正常人群血清、鼠血清、游离蜱及疑似患者血液等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蜱传斑点热抗体,豚鼠接种法分离立克次体.结果 调查地区总体人群蜱传斑点热检出率17.46%,除瑷辉县外其余8市(县)人群以黑龙江立克次体抗体为优势;人群当年蜱传斑点热感染率为9.4%,2年内蜱叮咬率林业工人为92.8%,军人为33.5%,抗体阳性率与蜱叮咬率呈正比关系;鼠种调查经鉴定为3科12种,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58.6%,大林姬鼠占13.7%,其他鼠种占27.7%.鼠血清阳性率为27.3%,不同鼠种阳性率各有差异,黑线姬鼠为21.9%,大林姬鼠23.1%,棕背<鼠,平>33.3%,大仓鼠55.6%.从蜱及疑似病例血液标本中分离到黑龙江立克次体共20株,证实远东蜱传斑点热病例16例.结论 东北三省东部与北部普遍存在远东蜱传斑点热感染,存在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河北省西部山区蜱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情况,为蜱传斑点热群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已发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河北省西部山区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1227份蜱DNA样本中检测出91份阳性,阳性率为7.4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西部山区长角血蜱携带立克次体与河北株暂定种(登录号:HQ651815、HQ651817、HQ651818、HQ651819、HQ651823、HQ651824)、福建株FUJ(登录号:AF169629)同处于一个分支,与河北株立克次体暂定种同源性最高(99.02%),其次是福建株(98.50%)、黑龙江立克次体绥芬株HLJ-054(登录号:AF179362)和黑龙江立克次体虎林株HL-93(登录号:AF179364)(98.13%)、日本株YM(登录号:U43795)(97.92%).结论 河北省西部山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及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人群和家畜蜱源立克次体病感染状况和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治蜱源立克次体病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4~5月在安徽省广德县、明光市和怀远县采集农村人群血清613份,家畜血清150份,使用试剂盒,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斑点热(SGF)、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ME)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抗体,并进行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比较。结果 613份人血清中,SGF阳性血清250份,阳性率40.78%;HME阳性血清98份,阳性率15.99%;HGA阳性血清17份,阳性率2.77%。SGF血清抗体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HME血清抗体存在地区差异;150份家畜血清中,SGF阳性血清91份,阳性率60.67%,HME阳性血清33份,阳性率22%;HGA阳性血清4份,阳性率2.67%;家狗血清HGA阳性率显著高于羊和牛,家畜SGF和HME血清抗体存在地区差异。结论安徽省农村地区存在蜱源立克次体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人群中立克次氏体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5~7月收集了当地2112名健康人和非发热性疾病患者的血标本,采用IFA 法检测了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和Q 热立克氏体感染情况。结果283人检出抗体,阳性率13.4%。其中郊县人群抗体阳性率最高(标化率17.77%),市区人群最低(标化率7.19%)。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中斑疹伤寒最明显,而斑点热和恙虫病抗体阳性率在40~49岁组最高,Q 热则以60岁以上人群为高,40~49岁组次之。斑疹伤寒和Q 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斑点热和恙虫病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三种蜱媒传染病在媒介蜱和鼠类中复合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中国部分地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的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京市的蜱和鼠类标本粒细胞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进行检测,对福建省的蜱和鼠脾脏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内蒙古采集的全沟硬蜱408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8%,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7.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45.6%,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5份(5/408),粒细胞埃立克体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08)。黑龙江采集的46只全沟硬蜱中人粒细胞埃立克体感染率6.5%,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率10.8%,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34.8%,其中粒细胞埃立克体与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标本1份(1/46)。北京市采集的蜱类标本922只,有2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DNA片段。福建省宁化地区采集的优势蜱种越原血蜱283组(659只)中,查菲埃立克体最小阳性率为3.8%(25组阳性),38份野鼠脾脏的阳性率为564%(21只阳性),检测出有2只(2/659)蜱同时感染了粒细胞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野鼠的脾脏标本中,也发现有一只同时感染了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结论 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莱姆病螺旋体复合感染以及查菲埃立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可能在特定地区发生;其地区的蜱类、鼠类存在着极低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部驻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进行蜱类与啮齿动物调查,利用立氏立克次体190kD外膜蛋白A(R.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683只蜱类标本和146个鼠类脏器标本进行PCR检测,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调查地区存在3种蜱、5种啮齿动物;从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啮齿动物脏器标本中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3.81%、7.41%和6.16%;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aS 14株的同源性为100%,与我国检测的BJ-90、HLJ-054的同源性分别为88%和86%。结论调查地区存在与DaS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株。  相似文献   

11.
恙虫病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虫病东方体(原称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死亡。恙虫病在我国呈广泛分布,大部分省份都曾有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海南省斑点热疫源地不明热病人体内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方法 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直接从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病人血标本中分离立克次体,继之用分子生物学及血清学试验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从海南省琼中县斑点热疫区一不明热男性民工的血标本中分离到了一株立克次体,命名为HN-98株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种。结论 该结果进一步从病原学上证实海南省琼中县存在有斑点热疫源地。  相似文献   

13.
<正>恙虫病又名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的传染源,以总螨幼虫为传播媒介将疾病传播给人。发病的季节多分布于6~12月份。临床特征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内蒙古中东部地区蜱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情况.方法 2019-2020年5-6月,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阿尔山市、锡林浩特市、阿日哈沙特口岸和额布都格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采集蜱,用PCR的方法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基因,对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到379只蜱,其中草原革蜱...  相似文献   

15.
恙虫病(scrubtyphus或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tsutsugamsushi,ot)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临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皮疹及淋巴结肿大为特征,严重者可发生死亡。人对恙虫病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多发,男性略多于女性。田间劳动的农民、野外工作人员(伐木工人、筑路工人、地质勘探人员等)、野外旅游者和野外训练部队等受恙螨叮咬机会较多,容易发生感染。  相似文献   

16.
河北太行山区恙虫病疫源地的证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证实河北涞水县恙虫病疫源地。方法 疫区恙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与鉴定。结果 疫区人群发病率为2.90%,疫区属过度地带疫源地,传播宿主为褐家鼠和大仓鼠,传播媒介为小板纤恙螨,小板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发病时间一致。结论 河北省涞水县为恙虫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7.
<正>蜱类是仅次于蚊虫的第二大疾病传播媒介,可以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1]。天台县气候条件适宜蜱类生存,曾在家畜和野生动物体表捕获长角血蜱、龟形花蜱、中华硬蜱、镰形扇头蜱及血红扇头蜱等多种蜱类,而且有研究者从蜱中检测到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埃立克体等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福建省宁化林区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存在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对该林区鼠、蜱类中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进行扩增。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分析(RFIP)法对分离株NH-97进行鉴定,并同已知的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等国际标准株进行比较。结果 从越原血蜱、金泽革蜱、微小牛蜱中扩增出SFGR特异的DNA片段,NH-97分离株的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经PstI和RsaI酶切后发现它们的酶切图谱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246国际标准株相同。从社鼠、黄胸鼠脏器中扩增出康氏立克次体DNA片段。由不同来源批次的越原血蜱中扩增出近缘于日本立克体DNA片段和相关序列提示:可能是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结论 福建宁化林区除存在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外,还可能存在康氏立克次体、日本立克次体等多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2005年1月下旬,周宁县发现首例恙虫病患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处理。  相似文献   

20.
李明寿 《工企医刊》2011,24(6):44-45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又称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有地域性。确诊病例治疗过程一般较顺利,但本病误诊率较高,往往会延误治疗,临床应给予重视。现就笔者诊治过的误诊病例23例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