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裴兵  刘利  吴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2):100-100,102
目的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健康非孕妇和健康产妇的产前状态及发生DIC的产妇的产前状态和产程状态的标本各50例进行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检测。结果与非孕妇比较,健康产妇的各种凝血相关时间缩短,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升高;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状态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降低,D-聚体升高,并随着DIC的发展而发生进行性变化。结论产科DIC的各种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前就已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孕妇的高凝状态等因素的干扰,无法正确反映DIC时凝血因子的消耗程度,因此要给予动态监测才能对D1C做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各型急性白血病可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其发病率报告不一(6.8~28.1%),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病因诱发DIC的原因及发病机理如下:①  相似文献   

3.
作者测定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29例非APL患者血交链纤维蛋白裂解产物(XDP)、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D)和α_2-纤溶酶抑制质(α_2-PI),以阐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纤溶状态的特征.结果 1、DIC时XDP和FDP(D)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测定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_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对31例(急性病毒或中毒性肝炎5例、7例慢性肝炎、9例肝硬化、10倒肝细胞癌)肝病病人的凝血活化和纤溶加速进行了评价.每例病人均取血作纤维蛋白原定量,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TAT、PAP  相似文献   

5.
潜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有两个基本机制:a.败血症造成内皮损伤和/或内毒素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顶端的Ⅻ因子,造成血管内凝血,释放缓激肽并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b.恶性肿瘤、胚胎或组织受损(如脑)期间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个病理过程。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在微循环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发生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凝聚,亦即在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由此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消耗、广泛出血、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血管内溶血、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与纤溶标志物改变对DIC诊断、预后的的意义。方法正常对照60名,患者50名,分成两组在DIC不同时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DIC高凝期:F1 2、TAT、FPA、D-二聚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1 2升高最明显(p∠0.001),而PAP与对照租无明显差异(p>0.05)。在DIC低凝期,F1 2、TAT、FPA、PAP、D-二聚体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DIC患者的凝血因子与纤溶标志物的改变是诊断DIC不同时期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新医学》1975,(2)
近年来对于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下简称弥漫凝血)引起了外科临床的很大注意。最近,我院在一批烧伤面积达40%以上的病员中,发现4例并发弥漫凝血。诊断根据:4例中有3例临床表现有出血倾向,其余1例无出血倾向。4例均进行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兔脑粉法)、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三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DIC 产妇40例(DIC 组),选取在我院体检正常的健康孕妇40例(健康孕妇组),同时选取40例健康非孕妇(健康非孕妇组)为研究对象,对三组凝血与纤溶指标进行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健康孕妇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显示,PLT、FIB 明显升高,PT、T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发现,PLT、FIB 明显降低,而 PT、TT 和 APTT 明显延长,D-D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IC 组与健康非孕妇组比较,PLT、FIB 降低,而 PT、APTT 及 D-D 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除 APTT 与 PT 之间无关外,DIC 组组内其他的凝血与纤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P <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围术期产妇 DIC 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APTT、PT 和 TT 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 D-D 的升高则说明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新生儿凝血与纤溶实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医师早期干预治疗 DIC 新生儿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验室依据.方法用凝固法、凝血酶法(Glauss 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乳胶凝集半定量法分别测定 DIC 组20例、早期可疑 DIC 组25例和健康对照组20例足月新生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酶时间(TT )、纤维蛋白原(FIB)、血浆 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DIC 新生儿患者组 D‐D 和 FPD 显著升高,PT 、APTT 、TT 均延长,而 FIB 均显著降低,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期可疑 DIC 阶段,D‐D 和 FDP 阳性率分别为84%和52%,而 PT 、APTT 、TT 、FIB 的异常率仅为44%、32%、24%、20%.结论DIC 新生儿存在纤溶,抗凝系统的激活及凝血因子的损耗,尤其 D‐D 、FDP 的变化显著,是观察新生儿早期 DIC 的重要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1.
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紧急救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手术后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方法:处理原发病;针对DIC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抗血小板黏聚药物;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应用;输新鲜血;合成抗凝血酶剂的应用;补充凝血因子,补充维生素K;抗纤溶药物的应用;中医中药;加强支持疗法等。结果:本组7例,抢救无效死亡4例,死亡率为57.14%。结论:早期发现无症状的DIC至关重要,去除病因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抢救过程中首先要做好凝血象的监测,指导肝素应用,在大量输新鲜血的情况下,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同时还应手术止血,手术方式视病变而定。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足月新生儿败血症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的临床关系 ,探讨DIC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方法 :将 1998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足月新生儿败血症 5 6例分为DIC组与非DIC组 ,比较 2组原发病起病时间、血pH值、肺泡动脉氧分压 (A aDO2 )、血小板 (Plt)数、硬肿程度、器官功能损害情况等与DIC的关系。并比较D 二聚体、Plt计数在DIC不同病程中的情况。结果 :生后 5d内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其DIC的发生率 (60 % ,2 7/4 3 )显著高于出生 5d后发生败血症者 (2 3 % ,3 /13 ) (χ2 =6 3 3 ,P <0 0 5 )。两组患儿血pH值、A aDO2 、Plt数及硬肿程度等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在DIC不同病程中D 二聚体、Plt计数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败血症起病越早 ,病情越重 ,DIC发生率越高。D 二聚体检测、Plt计数等有助于早期诊断DIC。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单一疾病,是原发病在某种原因作用下使血液凝固性极度亢进,在全身产生多发性微血栓,而导致循环及其器官功能障碍,凝血物质大量耗损与纤溶功能增强产生出血的一组综合征。近十余年来对DIC的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研究均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对治疗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15.
患者宋某,男,29岁,住院号39407。4天前高热、畏寒、头痛、腰痛,次日发生呕吐。入院当日体温骤降后出现休克,于1973年12月17日晚入院。发病前曾在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逗留。体检:体温36.2℃,脉搏80次,血压测不出。急性重病容,神清,无呼吸困难及发绀。面部皮肤潮红,眼睑浮肿,结膜充血,呈“酒醉样”。胸部散在出血点,部份呈“搔抓  相似文献   

16.
恙虫病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国内文献报道很少,且死亡率高。林咸熙等曾报告2例,经抢救无效均死亡[林咸熙等。广东医学1983;4(10):45]。现将我院最近收治并抢救成功的1例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女,59岁,农民。因寒颤、高热14  相似文献   

1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许多原因引起的一种病理过程。由于不同的病因使血管内凝血系统与外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微循环广泛血栓形成,导致有关器官组织出血坏死,同时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导致广泛性出血,故亦称消耗性凝血障碍。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多种病因使凝血及抗凝系统平衡失调,内、外源性凝血系统被激活,即可导致广泛的血管内凝血。一、血管内皮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见于各种严重感染(细菌、病毒、原虫感染),特  相似文献   

18.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是在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和前小动脉内,广泛凝固形成弥漫性血栓,消耗大量血浆凝固因子和血小板,引起严重的凝血和循环机能障碍而导致出血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我们通过对20例并发 DIC 的危重病人的观察,总结了以下几种观察方法。1.五指压痕法:即用手在病人胸、腹部压迫几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周围血管内产生凝血过程,消耗血浆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以致引起出血以及器官功能障碍。休克、败血症、烧伤、创伤、癌肿可引起DIC。这些情况也可引起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呼吸窘迫综合征。两者有不少相似处,如最近血  相似文献   

20.
一、Dic的早期发现:1.采血时有凝血现象,血液凝固迅速,有时凝固于注射器或容器中,静脉输液时有频繁的针头堵塞现象。2.如Dic进展到低凝状态时,表现为皮肤粘膜及消化道出血,皮肤有瘀瘢或出血点,注射部位出血。3.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