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抗肿瘤药的载体,可降低网状内皮系统对抗肿瘤药物的识别和摄取、减少药物的肾排泄及其在正常组织的积蓄;增加了药物在血中的稳定性和在肿瘤组织的积蓄量,是一种长效、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载体。嵌段共聚物胶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相似文献
2.
嵌段共聚物胶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受到广泛关注,其具备增加疏水性药物溶解度、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提高药物稳定性、增强药物治疗效果等优点.胶束的形态可引起其载药和体内分布、药动学行为等性质的重大变化.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读,重点探讨了影响嵌段聚合物胶束形态的重要因素(聚合物、制备因素、药物及其他),为今后该类型给药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二重氢键为引导、双二硫键为连接单元的方法合成嵌段共聚物PEG2000-PLA3000-PEI1200-PLA3000-PEG2000,其自组装形成的纳米胶束可作为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运输载体。采用核磁(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等检测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二重氢键引导下合成嵌段共聚物,其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52 mg/mL,粒径为(32±0.1)nm,表面电势为(46.9±0.7)mV。负载siRNA的胶束粒径为(35±0.3)nm,表面电势为(27.2±1.1)mV。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证明纳米胶束可携带siRNA进入细胞。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含聚乙二醇链段的嵌段共聚物的类型,共聚物胶束的形成及其表征方法,药物装载方式及其在递药系统中的应用,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胶束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递药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m)在链转移剂巯基乙醇存在下的自由基共聚,制备了具有端羟基的共聚物P(NIPAAm-co-DMAAm).利用其端羟基在异辛酸亚锡催化下引发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了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NIPAAm-co-DMAAm)-b-PCL,并在聚己内酯(PCL)链末端引入可光催化反应的不饱和双键.通过1H-NMR、GPC和相转变温度(LCST)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测定了嵌段共聚物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胶束粒径,比较了核交联前后胶束的粒径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共聚物的组成,可获得LCST在40℃附近的胶束,胶束经核交联后,粒径有所减小,但稳定性明显提高,可用于对药物的温敏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6.
通过丙烯酸叔丁酯的自由基调聚和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合成了聚丙烯酸叔丁酯-聚苯乙烯(PtBA-b-PS)嵌段共聚物,然后在三氟乙酸作用下进行选择性水解得到了两亲性聚丙烯酸-聚苯乙烯(PAA-b-PS) 嵌段共聚物。利用1H-NMR、FT-IR和GPC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透析法制备了PAA-b-PS胶束,并利用激光纳米粒度仪和TEM观测了胶束的形态和大小,考察了PS嵌段的分子量对胶束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嵌段共聚物PAA-b-PS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状胶束,胶束平均粒径为140~190 nm,并随PS嵌段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且粒径分布较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评价抗肿瘤细胞药效.方法 用ATRP和click反应合成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N,N-二乙氨基乙酯-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DC),制备聚合物胶束,测定不同pH条件下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包载紫杉醇,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透析法考察胶束的体外释药行为;MTT法评价胶束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细胞毒性.结果 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和zeta电位随pH增大而减小.紫杉醇的包封率为92.0%,载药量为8.36%.中性环境中胶束粒径为100.3 nm,zeta电位接近零.在低pH值(pH 6.5)环境中胶束的释药速率比中性环境中快,累积释放率高,对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效果好.结论 pH敏感嵌段共聚物胶束有良好的pH敏感释药特点和抗肿瘤细胞药效,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难溶性药物纳米混悬剂制备工艺及其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方法:查看最近这些年国内国外的一些参考文献,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研究。结果:从对难溶性药物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上进行了总结。结论:对于难溶性药物纳米混悬剂制备研究,最后得知,制备的方法比较多,应用也比较广泛。如果对纳米混悬剂的研究进行开展,这对纳米混悬剂在工业上的意义十分重要,具有两种特性,一种是可能性,一种就是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纳米载体是药剂学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类新型给药系统,它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纳米载体有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胶束、和纳米结晶等,它们的粒径、表面性质及其释药环境等是影响纳米载体药物口服吸收的主... 相似文献
12.
13.
抗肿瘤药物可注射植入型水凝胶是一种用于肿瘤局部用药的新型控释系统。根据凝胶材料的不同以及各个实验室的具体条件,对该系统的药理学评价方法有许多种。这些方法大致分为3类,包括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评价、细胞毒性(药效学)评价和药动学评价。综述该系统药理学评价方法学研究的近况,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受肿瘤组织或肿瘤微环境释放的多种趋化因子吸引而向肿瘤组织靶向归巢的天然属性,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活细胞传递载体用于抗肿瘤药物/基因的靶向递送。外源性MSC静脉注射后会首先在肺部被大量截留,经肺清除后向肿瘤组织归巢,可以通过增强趋化因子与MSC上受体的相互作用或改变注射方式减少MSC截留等方法改善MSC的肿瘤归巢效率。基于MSC的传递系统可用于靶向递送阿霉素、紫杉醇和吉西他滨等化疗药物,帮助解决化疗药物半衰期较短、肿瘤靶向性较差等问题。其次,MSC可以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有效保护和靶向递送肿瘤细胞杀伤基因、免疫系统调节基因等治疗基因,通过在肿瘤部位特异性表达治疗基因实现肿瘤抑制或杀伤作用。此外,MSC还可以作为细胞传递载体靶向递送诊疗药物,发挥肿瘤诊疗一体化的治疗作用。总之,基于MSC的细胞载体递送系统可实现化疗药物、治疗基因和诊疗药物的靶向递送并在多种类型的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相信随着这一细胞载体递送策略的不断改良和优化,基于MSC的靶向传递系统将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传递策略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以磺胺嘧啶为载体的氟尿嘧啶导向药物。方法将氟尿嘧啶与氯甲酰三氯甲酯(TCF)反应生成氯甲酰氟尿嘧啶,再与磺胺嘧啶磺酰胺基端高分子连接臂聚乙二醇(PEG)的羟基反应,使氟尿嘧啶通过PEG与磺胺嘧啶相连。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载药量,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及差热分析(DSC)对合成产物进行鉴定。结果合成产物的载药量为3.2%,UV、IR、DSC检测表明氟尿嘧啶成功的接入。结论通过以TCF活化氟尿嘧啶可以使氟尿嘧啶与PEG的末端羟基成功地连接,从而合成氟尿嘧啶导向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