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艳  陶红 《护理学杂志》2009,24(9):91-9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2008年1~12月我科将橡皮擦用于56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以预防穿刺部位出血,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例患者中90例手术成功;10例未成功,其中6例改为左桡动脉入路,4例经右股动脉成功。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8例,前臂血肿2例,术后桡动脉闭塞2例,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损伤小、痛苦小、微创、安全。  相似文献   

3.
随着介入技术在心脏病领域的广泛应用,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cardiovascularvagal reactions,CVVRS)发病迅速,若不能及时抢救后果严重。我科自2010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心脏介入治疗患者236例,经积极预防,共发生CVVRS12例,均抢救成功,现将预防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1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冠脉介入治疗失败患者改经尺动脉途径穿刺,结果穿刺均获成功;穿刺局部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提出术前做好Allen试验,桡动脉穿刺失败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尺动脉穿刺术中积极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穿刺处及术侧肢体的观察是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急性心肌梗(AMI)患者获益。其中高龄患者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我科自2010年1月~2012年3月共收治65岁以上的AMI患者28例均行急诊PCI,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4~72岁,直接PCI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8例,双支以上病变20例;行急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桡动脉穿刺成功897例(897/909,98.68%),股动脉组股动脉穿刺成功722例(722/728,99.18%)。桡动脉组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长(P〈0.05)。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MAC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组压迫方法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桡动脉的影响。方法:2010年3月~2011年6月于我院心内科病房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3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86例,对照组174例。两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均使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压迫止血。实验组于术后1h第一次减压,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于3h、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术(PCI)患者于4h后取止血带,改用无菌纱布条加绷带环绕包扎,24h后取下纱布。对照组于术后2h第一次减压,CAG者6h、PCI者8h后完全解除压力,无出血者取下止血带,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有出血者再次充气加压直至不出血。观察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从桡动脉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假性动脉瘤、桡动脉闭塞等方面比较两组均有明显差异。术后1h开始减压没有发生出血。结论:3~4h取止血带后改用纱布条加绷带环绕止血在舒适度和术侧肢体并发症方面优于单纯用手腕式充气止血带加压6~8h后取止血带。术后1h后开始减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危险因素及处置策略。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PCI术中桡动脉穿孔的16例患者,记录术中桡动脉造影情况、桡动脉穿孔原因、导致穿孔的器械、处理方法和术后恢复情况等,通过定义桡动脉穿孔分型指导处置策略。结果 16例患者中桡动脉穿孔的原因包括,桡动脉解剖学变异为12例,桡动脉痉挛2例,超滑导丝穿出2例。其中7例Ⅰ型桡动脉穿孔均未行特殊处理,其余9例患者均接受加压包扎,前臂血肿张力较大的患者进行穿刺减压。术后随访4例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结论桡动脉穿孔是经桡动脉PCI的少见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行桡动脉造影,早期识别桡动脉穿孔并及时给予治疗,是有效预防前臂严重血肿、骨筋膜室综合征甚至于急性手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经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1840例临床治疗与护理,认为经挠动脉进行PCI比经股动脉进行PCI优越性大,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是保证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经桡动脉途径对12 8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其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90 .6% ,并发桡动脉夹层、桡动脉撕裂、前臂血肿各1例。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可行的,只要适应症和患者选择恰当,该途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经常选择股动脉途径穿刺,此法需要患者术后绝对卧床,右下肢制动8~24 h.由于肢体制动时间长,患者会出现肢体不自主运动.针对这一问题,我科对300例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患者使用简易约束带制动下肢,效果满意,术后无一例因术肢活动而导致穿刺处出血,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左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7年5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Allen试验阳性患者295例,随机分为左桡动脉组(148例)和右桡动脉组(147例)。冠脉造影选用5FTIG造影导管,支架植入选用6F Judkin、EBU或Amplatz。比较两种途径在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造影成功率、介入治疗时间、介入治疗成功率、特殊指引导管使用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①冠脉造影:经左桡动脉、右桡动脉行冠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62%和96.59%(P>0.05);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3.10±1.50)min和(3.13±1.47)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5.94%和95.23%(P>0.05)。②冠脉介入治疗:经左桡动脉、右桡动脉介入治疗时间分别(18.25±12.58)min和(17.59±11.62)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8.85%和97.80%(P>0.05),特殊指引导管使用分别为43.67%和76.92%(P<0.01)。结论左桡动脉途径能很好地完成冠脉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冠脉介入的选择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姚娜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81-38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PCI能成功地打开血管,给缺血心肌带来血运重建,免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近几年来,经桡动脉穿刺已成为PCI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不影响抗凝和溶栓药物的应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因穿刺易损伤桡动脉,且术后使用抗凝药物,若穿刺点处理不当,穿刺部位易出现渗血、前臂血肿,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逆向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的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护理学杂志》2013,28(13):59-60
目的 探讨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病变逆向介入治疗的术中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科2012年实施逆向介入治疗的123例CTO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手术成功并置入支架,成功率86.9%;16例因手术时间过长,导丝未能通过闭塞病变,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失败.无死亡病例.结论 护理人员术前有效的护患沟通、认真的皮肤评估、输液通路的建立和术中并发症的密切观察与处理,降低了手术风险,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经导管介入治疗57例先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26例;年龄1.5~75.0(29.4±3.5)岁。单纯动脉导管未闭(PDA)21例,室间隔缺损(V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VSD合并ASD 2例,VSD合并PDA 1例,ASD合并PDA 1例。均采用国产封堵器及输送系统。ASD合并PDA患者先封堵动脉导管,再封堵ASD;VSD合并PDA患者先堵动脉导管,再封堵VSD;VSD合并ASD患者先封堵VSD,再封堵ASD。结果介入治疗手术时间30~90 min。全组手术成功56例,成功率98.3%(56/57),1例老年女性ASD患者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因肺动脉压高放弃封堵而终止手术。住院时间3~7 d。全组门诊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心电图随访1个月~2年,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安全、微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顺行入路和经桡动脉逆行入路介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2例左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血管腔内治疗的效果,其中36例经股动脉顺行入路行介入治疗(股动脉组),36例经桡动脉逆行入路行介入治疗(桡动脉组)。结果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 33%和16. 67%,桡动脉组分别为97. 22%和2. 78%。两组比较,桡动脉组手术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桡动脉逆行入路介入治疗左锁骨下动脉闭塞动脉开通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心脏介入诊疗相关并发症.方法 220例择期行心脏介入诊疗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观察组)和经股动脉组组(对照组),观察两组止血压迫时间、住院时间和外周血管并发症.结果 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无差异,但外周血管并发症、止血压迫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心脏介入诊疗优于经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5例。按股动脉途径(125例)或桡动脉途径(110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造影使用的导管数、动脉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支架植入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5%、100%(P<0.05);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3.35±1.25)min和(2.72±0.58)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3.6%、100%(P<0.05)。②PTCA或支架植入:经桡动脉、股动脉植入单个支架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43±6.21)min、(15.24±4.15)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2.7%、97.6%(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11.2%(P<0.01)。结论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不需卧床、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为其优点。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要求术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血管穿刺失败和桡动脉痉挛是影响造影和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原因,且推送导管过程中需持续透视,增加了术者和患者X线照射时间。③无论从桡动脉入路还是从股动脉入路都以手术成功为最终目的,选择何种路径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对486例AMI患者(包括10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术中和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结果所有486例患者中,无复流4例(4/486,0.82%),慢血流6例(6/486,1.23%),冠状动脉破裂2例(2/486,0.41%),急性血栓形成3例(3/486,0.62%),冠状动脉内夹层1例(1/486,0.21%),支架脱落3例(3/486,0.62%),死亡6例(6/486,1.23%)。结论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