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椎病患者常有眩晕症状 ,由于致病因素多 ,表现各异 ,我们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对 2 0 0例治疗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年龄 40~ 80岁 ,男12 0例 ,女 80例。患者有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病程 1周~ 5年。1.2 诊断 全部病例均有 X线片检查的颈椎改变 ,部分患者经 TCD检查示椎动脉狭窄、钙化、血流量减低。眩晕为一过性、发作性 ,常在变换体位或颈后仰或旋转时诱发。平时感觉头脑沉闷 ,头皮发紧、麻木 ,思维活动不活跃 ,严重时可有恶心、呕吐、行走不稳或猝倒。久之可出现耳鸣、视力下降 ,身体平衡失调等。1.3 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27-1931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行分组,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差异。[结果]女性、前路手术及术前评分超过3分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明显提高。长节段(2个)、术后颈椎前凸角超过10°患者改善率显著提高,但改善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60岁患者改善度显著低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女性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及眩晕评分超过3分可作为重要的手术指征。尽量选择前路手术,长节段固定不稳定的椎体,重建颈椎曲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5.
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通过对6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显效24例,占38%;有效21例,占33%;无效18例,占29%。总有效率71%。结论: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70%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 通过对 6 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 ,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 显效 2 4例 ,占 38% ;有效 2 1例 ,占 33% ;无效 18例 ,占 2 9%。总有效率 71%。结论 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锥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 ,70 %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型颈椎病常合并有颈椎管狭窄。为使前路手术治疗以脊髓型为主混合型颈椎病,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减压更有效,作者设计了前路广泛减压技术。采用无震动技术于受累椎体前方“开窗”,切除其后方骨赘,突出的椎间盘或骨化的后纵韧带,充分扩大狭窄的椎管;切除增生肥大的钩椎关节以扩大椎间孔,切除横突孔的前内侧壁和束缚椎动脉的纤维组织以松解椎动脉;同时,自体髂骨块嵌入植骨于手术骨窗中。1987年以来,手术治疗42例患  相似文献   

8.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刘丽华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52-553
目的:探讨应用辨证施护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的发生。方法:通过对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等因素均可导致眩晕的发生,并针对性的采取辨证护理干预。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45例,有效10例,复发5例。结论:辨证施护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发生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0.
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探讨(附30例临床观察)杜学刚颈性眩晕经临术观察,除颈椎增生,退变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外,尚发现颈椎病患者在血液流变学中七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特别是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的增高。与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以交感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7年7月,我科手术治疗18例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有颈椎不稳和不同程度的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JOA评分12.4±1.9分,北医三院40分法评分28.7±5.3分.采用前路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同时应用内固定重建颈椎稳定性.随访患者JOA评分及北医三院评分改善情况,统计交感神经症状缓解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采用前路椎间扩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咽喉部疼痛不适,出院时均已消失.随访18~5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和北医三院评分分别为15.2±1.4分和34.3±4.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6±1.0分和35.1±4.4分.两种评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10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没有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手术充分减压、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和稳定性治疗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颈椎病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研究胶原酶溶解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32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60例.A组采用胶原酶溶解术联合SGB治疗,B组采用胶原酶溶解术治疗,以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对治疗前、治疗后10 d、1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A、B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CASC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术后10 d的CASCS评分较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胶原酶溶解术联合SGB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综合疗效,不仅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也改善了交感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相似文献   

14.
手法为主治疗青年期颈椎病23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卫 《颈腰痛杂志》2002,23(3):242-243
颈椎病,一般认为是一种以颈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的退行性改变为主的慢性颈椎疾患,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1,2].而来我门诊诊治的颈椎病患者中,青年患者为数不少,约占30%,其病因与中老年颈椎病患者的有所不同,但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基本一致.笔者兹就1997-1999年门诊以手法为主治疗此类患者237例作一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15.
苑子乐 《中国骨伤》2007,20(Z1):22-23
颈椎病是由于颈部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周围神经、血管或脊髓等邻近组织而引起的综合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症。笔者采用整脊疗法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痛点封闭无显效;③X线片可见不同程度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侧位片生理前弧消失或变直;④除外颈椎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1.2一般…  相似文献   

16.
双潜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麟生  辛风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11):741-741
双潜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徐麟生辛风于维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可达到有效的减压及颈椎稳定作用,疗效肯定。但是对并发有神经根压迫或椎动脉型的混合型颈椎病,有些术后肩手痛、体位性眩晕症状没有解除。为此,我院自1989年9月...  相似文献   

17.
水针刀加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眩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宏  韩萍 《颈腰痛杂志》2002,23(3):263-263
1998年 4月至 2 0 0 0年 9月 ,以水针刀加手法治疗颈枕部深层软组织疾病引起头痛、眩晕的患者 12 6例 ,取得了很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 6例 ,男 32例 ,女 94例 ;年龄 2 8— 76岁 ,平均 42岁 ;病程 2 4天— 9年 ,平均 4.2年。1.2 临床表现 项  相似文献   

18.
环枕筋膜松解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缺血综合征中最基本的症状。病因方面过去多强调如钩椎关节增生等骨性因素。我们认为颈部软组织因素,尤其是环枕筋膜慢性劳损而增生肥厚,对通过该筋膜下的椎动脉、枕下神经、沈大神经的刺激,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笔者自1994年5月~1995年12月应用环比筋膜松解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汗转率达95%左右,总结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一般多料本组40例,年龄36~64岁,平均45岁;男性19例,女性ZI例;病程14天至4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眩晕。伴有偏头或全…  相似文献   

19.
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及其手术治疗机制的探讨(附23例分析)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探讨手术对颈性眩晕的治疗机制。方法:对2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1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例行后路双开门减压术。结果:术后19例眩晕消失,优良率达83%,4例症状减轻,好转率17%。结论:颈性眩晕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动脉受压所致,解除颈髓的致压因素,恢复颈椎周围韧带的张力,稳定受累椎体,对治疗此类型颈椎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