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液压扩张法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对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肾内科行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术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及术后护理;联合干预组术中在常规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基础上加用液压扩张法,术后口服贝前列素钠片,每次1片,每日3次,共服药8周。观察两组术后8周患者吻合管内径及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8周后,综合干预组吻合管径及内瘘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综合干预组内瘘成熟不良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液压扩张法联合贝前列素钠口服对于促进患者内瘘成熟具有良好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患者围术期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6-10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的97例患者,依照入院时间分为2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行围术期个性化护理。结果观察组内瘘成熟率、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血液透析患者围术期行个性化护理,内瘘成熟率、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术式及测量部位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超声流量评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在本院行首次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30例,按照不同吻合术式分为端端吻合组(10例)和端侧吻合组(2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患者首次内瘘穿刺前,测量计算肱动脉、桡动脉、自体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和球囊扩张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球囊扩张组44例和支架植入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狭窄内径、透析血流量和术后6个月、12个月初级通畅率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成功率100%。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1.0%。2组患者术后狭窄内径及透析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术后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9.1%和45.5%,支架植入组6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植入组和球囊扩张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30.2%和9.1%,支架植入组12个月初级通畅率优于球囊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与球囊扩张术相比,可以提高术后初级通畅率,为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硬膜外导管对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9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A组,46例)采用常规动静脉造瘘和治疗组(B组,51例)手术过程中采用硬膜外导管扩张及探查,测定两组患者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内瘘成熟率及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结果A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52.4±15.4)ml/min,内瘘成熟率为84.8%,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0.9%;B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为(480.6±16.8)ml/min,内瘘成熟率为96.1%,1年内瘘血栓形成率为13.7%。2组内瘘术后4w时血流量及内瘘成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过程中,应用硬膜外导管探查及扩张,能增加内瘘术后4周时血流量,提高内瘘成熟率,且不增加1年内内瘘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个性化束臂运动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养成期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设计,以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3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照组,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功能锻炼;以2019年6~12月的39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个性化束臂运动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内瘘的临床成熟及超声成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4周、6周、8周内瘘肱动脉流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8用I型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内瘘静脉最小穿刺内径、动脉最小穿刺内径、可穿刺血管长度显著长于对照组,内瘘成熟时间和内瘘成熟率显著短于和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个性化束臂运动功能锻炼能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养成期的成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引导下经皮球囊扩张术(PTA)及手术治疗内瘘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于2013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2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超声引导下PTA术38例(PTA组),手术修补术34例(手术组),比较两种血管开通方式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中性别及吸烟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其余指标及内瘘特征无明显差异(P 0. 05)。PT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内瘘通畅率高于手术组患者(P 0. 05),且PTA组术后发生出血的并发症的几率要低于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较手术组长(P 0. 05)。72例患者经随访到2018年5月30日,PTA组患者内瘘再次发生狭窄或需要再次干预的时间较手术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超声引导下PTA术治疗内瘘狭窄的术后通畅率高于手术组,能为患者争取较长的生存时间,该术式具有较强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贝前列素钠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共40例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均为初次行动静脉内瘘术;根据术后处理方案,随机分为2组,贝前列素钠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2组患者术前的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并经过一年的观察随访,对2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内瘘成熟率、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前、术后1周血常规、凝血分析变化进行临床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血管初始条件、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1周内瘘血流量为(286.3±57.4)ml/min,对照组为(277.8±53.8)ml/min,提示治疗组患者术后1周内瘘流量较对照组稍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过临床随访发现,治疗组动静脉内瘘术后6周内瘘血流量(395.4±98.6)ml/min,对照组为(304.5±86.4)m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95%,对照组术后6周内瘘成熟率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5%),对照组术后1年内血栓形成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前及术后1周血常规及凝血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前列素钠能够提高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有效防止血栓形成,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有效性,比较介入手术后联合培哚普利对再次狭窄率的影响.方法 对17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行血管造影,其中15例行PTA.7例患者PTA术后每日口服培哚普利8 mg,7例患者未服用任何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球囊扩张术的并发症、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半年通畅率.结果 17例患者均在动静脉内瘘成熟并使用3个月以上发生功能不良,造影见狭窄多位于动静脉吻合口附近及头静脉透析用穿刺段.经PTA治疗后,造影显示狭窄段血管扩张、再通,治疗技术成功率达86.7% (13/15),临床成功率达93.3%(14/15).2例患者因为导丝无法通过近乎闭塞段血管而选择其他手术方式.穿刺部位血肿2例,无医源性血管破裂,无继发血栓形成.随访6个月,14例获得临床成功的患者内瘘半年通畅率为64.3%,其中培哚普利组发生再次狭窄1例,对照组发生再次狭窄4例.结论 PTA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方法,联合口服培哚普利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再次狭窄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超声及血管造影证实为动静脉内瘘血栓性闭塞伴血管狭窄患者46例,其中观察组23例,行置管溶栓联合球囊形术治疗,对照组23例,行经头静脉留置针溶栓治疗。观察组:术中对闭塞段行导管导丝穿通术、给予25万U尿激酶注溶栓,术后视血栓清除情况保留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对于血栓溶解后瘘道血管仍狭窄者联合囊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经头静脉留置针泵入尿激酶1~3天,每天50万U。观察治疗后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开通况。比较治疗前后的血管造影表现、透析时血流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23例动静脉内瘘闭塞患者中,2例于治疗即刻造影显示动静脉内瘘即恢复通畅,分别有10、3、2例于治疗后24、48及72h造影复查示血栓溶解,动静脉内瘘满足者血液透析的要求,1例狼疮肾患者于24h复查造影示术中开通的闭塞段再次闭塞,予再次球囊扩张治疗后透析道血恢复,对5例行再次造瘘。对照组23例患者中仅有5例于72h内内瘘开通,余18例均行再次造瘘。两组患者治疗后管开通情况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χ=17.07,P0.001)。所有病例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栓塞及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置管溶栓联合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闭塞伴血管狭窄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血条件差,缺少再次造瘘血管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术前功能锻练对动静脉内瘘成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术前未行功能锻练组、术前功能锻练两个月组。收集研究对象动静脉内瘘术前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血清Cystatin C值,术前两个月及手术当天头静脉直径、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胆固醇等临床特征,手术后观察半年。观察指标包括内瘘手术是否成功、内瘘成熟时间、内瘘使用时间、肱动脉血流量、术后并发症,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别。结果未锻练组75例患者,术前锻练两个月组76例患者。手术总体成功率92.1%,其中术前锻练组手术成功率为94.7%,术前未锻练组为8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术前锻练组瘘口血流量比未锻练组平均多38.8 mL/min,内瘘成熟时间比未锻练组平均少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内瘘使用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前开始功能锻练,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增加肱动脉血流量,但并不延长内瘘生存时间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线上线下联合的延续护理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期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243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术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21例和观察组12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实施线上线下联合的延续护理,包括住院期间线下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线上利用移动宣教平台进行居家护理指导。比较两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能力及延续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内瘘护理能力各条目评分及患者对延续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线上线下联合的延续护理能够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改善患者内瘘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25~65岁。术前常规检查均符合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指征;均为首次行前臂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均为端侧吻合,术后1个月即开始内瘘穿刺透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并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者60例.根据穿刺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绳梯穿刺法组、扣眼穿刺法组和区域穿刺法组,每组各20例患者,比较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12个月后三组患者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变化.结果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组内瘘阻塞发生率、假性血管瘤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组,而绳梯穿刺法组和扣眼穿刺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绳梯穿刺法和扣眼穿刺法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区域穿刺法,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内瘘血管情况选择适当的内瘘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的首选血管通路.其中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是目前临床常选用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其手术方式多样化,分别有传统端侧吻合术、传统端端吻合术、传统侧侧吻合术及改良的端侧吻合术、改良的端端吻合术、改良的侧侧吻合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不同术式,阐述各自优缺点,以期指导临床腕部桡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非常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32例行非常规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追踪观察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护理后首次穿刺成功率、透析中的血流量、血管通路的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首次穿刺成功率和透析中的血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血管通路并发症假性血管瘤形成和血管狭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局部血管硬化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化地护理干预能够促进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明显减少内瘘并发症,提高了非常规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取前臂多次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条件差无法行桡动脉-头静脉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共8例,经术前多普勒超声评估后,于肘关节以下通过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建立动静脉内瘘。并对术前、术后6周、术后3月桡动脉及上臂头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血管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瘘管成熟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前评估血管条件均符合自体静脉动静脉内瘘手术标准,即刻手术成功率100%。术后6周和3个月,桡动脉内径(diameter of radial artery,RAD)、头静脉内径(di-ameter of forearm cephalic vein,CVD)、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头静脉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 ofcephalic vein,CVMV)、头静脉血流(blood flow,BF)均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高于术后6周。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6个月,术后4~6周开始血透,瘘管均满足血透流量要求,目前均仍在继续使用。结论:(1)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静脉)端(动脉)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式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瘘管成熟良好。(2)术前常规多普勒超声评估血管条件可以提高桡动脉-肘正中静脉交通支动静脉内瘘术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隔三七饼艾灸劳宫穴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近期成熟率和远期通畅性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进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型术的预透析患者7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术后,对照组采用传统功能训练法,治疗组用隔三七饼艾灸劳宫穴的中医外治疗法,干预治疗12周。在术前、术后2周、4周、8周、12周、24周共6个时间点进行随访,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吻合口直径、瘘体直径和血流量,评估内瘘成熟情况。结果:术后2周,治疗组的瘘体直径、血流量和成熟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治疗组的内瘘成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治疗组的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观察期间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隔三七饼艾灸劳宫穴可以扩张瘘体血管、增加内瘘血流量,促进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提高近期成熟率。本法温和无创且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成熟期内血管重构的变化规律。方法入组62例终末期肾病患者,建立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完成随访55例。记录患者糖尿病患病情况、吸烟史,X光评估前臂桡动脉钙化情况;超声测定桡动脉、头静脉内径。术后当天超声判定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再次复查超声进行桡动脉及内瘘静脉的评估,并在术后3个月评估肢体缺血情况。结果动静脉内瘘手术全部成功,术后3个月3例患者内瘘成熟不良,内瘘成熟率94.5%。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内径方差分析提示血管内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桡动脉及头静脉呈逐渐增粗的趋势。动静脉内瘘术后3个月时窃血发生率为94.5%,10例患者诊断透析通路相关的肢端缺血综合征,内瘘窃血与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484)。术后1个月未见到内瘘静脉内膜增生,3个月后15例患者头静脉明显内膜增生,3例患者判定为内瘘狭窄。结论腕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后头静脉与桡动脉逐渐增粗,术后1个月,血管内径改变最为明显,窃血现象在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内瘘静脉内膜增生会导致内瘘成熟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原位二次动静脉内瘘(AVF)吻合术后不同时间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近年来本院收治的AVF失功能后行原位二次AVF吻合术的血透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术后即行深静脉临时置管维持正常透析,1个月后再进行内瘘穿刺)和观察组(n=25,术后首次透析即行内瘘穿刺),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及术后12个月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时的AVF血流量均达到230mL/min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出现穿刺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58.3%、17.4%,其中两组假性动脉瘤和内瘘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0.8%、25%和4.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瘘闭塞、皮下血肿、内瘘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2%、4.2%、4.2%和4.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位二次AVF吻合术后首次透析即进行内瘘穿刺不仅能确保充足的血流量,如穿刺方法适宜,还可能会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