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上颌前牵引早期矫正上颌发育不足产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的侧貌美学改变。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Ⅲ类前牙反(牙合)的生长发育期患者,男9例,女10例,年龄8-13岁,平均10.5岁,所有病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口内戴用上颌全基托式活动矫治器,口外采用面具式牵引架进行上颌前牵引矫治,矫正前牙反(牙合),至前牙反(牙合)解除,建立正常覆(牙合)覆盖矫治完成。测量比较矫治前后软组织美学指标的改变。结果:前牵引矫治后,软组织面角减小2.4°,H角变小3.65°,上唇沟点前移3.45mm,上唇缘点前移2.85mm,Pgs-VL距离显著减小1.70mm,下面高增加2.95mm,矫治后上唇前移,额部后下移。下唇位置改变不大。结论:上颌前牵引可使Ⅲ类凹面型得到明显改善,后缩的上唇治疗后均显著前移,颏部后下移动,使侧貌更协调美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应用MEAW技术治疗恒牙初期骨性Ⅲ类错畸形的患者12例,测量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进行配对t检验以评估疗效。结果:MEAW技术矫治恒牙期骨性Ⅲ类错主要是通过牙齿的移动和牙槽骨的改建。通过A点的前移,下磨牙的直立和远中移动使磨牙关系和前牙覆盖关系明显改善。下前牙舌向移动和升高,平面变平。结论:MEAW可以有效矫治恒牙初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后的青少年面部硬组织变化。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25例,在生长快速期使用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于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另收集128例同龄安氏Ⅲ类错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片资料作为对照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经过Frankel Ⅲ型矫治器治疗1年,患者下颌骨长度发育受到抑制,减小后面高的增长,ANB角增加,SNB角减小,下颌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向后移动;下颌平面及平面发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结论:经Frankel Ⅲ型矫治器矫治1年,下颌生长会受到抑制,向后下方旋转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探讨方丝弓技术拔牙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名前牙深覆盖达到8~11mm且ANB平均为7.4°伴Ⅲ°深覆的恒牙期患者,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并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治疗后覆盖、覆牙合均达到正常,NA-PA平均减少4.4°,ANB减小2.3°,SNA减小1.9°。下颌Spee氏曲线与上颌补偿曲线明显整平。结论: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矫治恒牙期骨性安氏II类1分类错,其改善的关键在于上切牙内收前深覆的矫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在计算机上重建头颅三维模型并模拟双颌正颌手术,通过对开距离以及术中术后颏部的角度测量,分析开距离与颏部角度变化的关系,为术前预测颏部形态改变提供相关定量参考。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共20例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进行研究,统计其开距离。计算机将三维CT影像重建出头颅模型,模拟上颌Lefort Ⅰ型截骨前徙,下颌SSRO旋转后退成型术,测量术中及术后面角和Y轴角的大小变化,分析其与开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行正颌手术后面角均增大,并且开距离与面角变化值成正相关,开距离越大手术后面角改变越大。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到开距离X与面角变化量Y1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1=0.82+2.06X。对于Y轴角的测量表明,开患者的Y轴角在正颌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开距离越大减小的越多,即开距离与Y轴角的减小量成正相关。统计学分析,开距离X与Y轴角变化量Y2的直线回归方程Y2=0.68+1.25X。结论:安氏Ⅲ类错伴开患者,行双颌正颌手术后,其开距离与颏部形态变化有相关性。此相关性为预测和分析正颌手术中颏部形态的变化趋势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行正颌手术后,口腔功能间隙面积的改变,了解口腔功能间隙与牙颌畸形发生的关系,为正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研究口腔功能间隙的改变对术后保持与防止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在我院就诊的共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进行研究,采用定位X线头影测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患者治疗前后的对照,比较正颌术后口腔功能间隙的改变。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行正颌手术后较术前1周口腔功能间隙减小(P<0.05),有统计学差异。下颌后退量与口腔功能间隙减少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经正颌治疗后,口腔功能间隙矢状向面积有所减小,其直接原因可能是正颌手术后退下颌骨造成的,并且口腔功能间隙变化量与下颌骨后退距离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玻璃离子垫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打开咬合的机制及临床使用要点。方法:选择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30例,实验组15例采用后牙玻璃离子垫加固定矫治器,对照组15名采用上颌前牙平面导板加固定矫治器。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的变化。结果: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ANS-Me(mm)、N-Me(mm)、S-Go(mm)、U6-PP(mm)、L6-MP(mm)、U1/SN(°)、L1/MP(°)增大,而U1-PP(mm)、U1/L1(°)、Overbite(mm)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前后面高增加,上下后牙伸长,上前牙压低,上下前牙唇倾。两组相比,除U1/SN、L1/MP、U1/L1外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后牙玻璃离子垫配合固定矫治器是治疗氏Ⅱ类2分类错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丁博  孙萍 《中国美容医学》2010,19(6):888-890
目的:研究上颌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的软组织变化。方法:选取14例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为治疗组,应用联合法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T1)、治疗后(T2)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选取12例未治疗骨性反患者为对照组,也在相应时间拍摄X线片,对两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治疗组发生显著的软组织改变,H角和软组织面凸角显著增大,软组织面角显著减小,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结论: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能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产生显著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双期矫治后形态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别采用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方法治疗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比较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及面部美学效果的差异。方法:在正畸临床选取骨性安氏Ⅱ错[牙合]A49名,年龄11~13岁,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掩饰性正畸治疗和双期矫治方法进行治疗,将治疗前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进行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颌面形态以及牙齿的角度和位置均有明显不同,即双期治疗组患者下颌骨有明显生长,单一使用固定正畸治疗患者,上前牙较直立,下切牙较唇倾。结论:单期矫治组,更多表现为牙齿代偿;而双期矫治组骨性关系趋于协调,牙齿代偿较轻,面部美学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测量,探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纠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下颌功能性偏斜,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方法:混合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患者20例,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的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正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下颌功能性偏斜后,下颌骨两侧结构不对称性有明显改善,下颌骨两侧综合长度差亦减小(P<0.01),两侧下颌体长度差明显减小(P<0.01)。结论:由于早期安氏Ⅲ类错且伴有单侧后牙反,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改良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可以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一定的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糟先行前方牵引后行拔牙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且伴有牙列拥挤的骨性Ⅲ类错袷16例,均采用上颌扩弓加上颌前方牵引治疗一年,再行拔除4个前磨牙MBT直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T1)、前方牵引后(T2)、矫冶后(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采用前方牵引和拔牙矫治可以使骨性和牙性测量项目发生明显变化。SNA平均增大2.81°,ANB增大2.85°,下颌顺时针旋转2.85°,下切牙直立3.78°,U1/NA减小1.31°,U6-FHP减小5.36mm。结论:前方牵引和拔牙双期矫治法是一种治疗伴有拥挤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Frankel functional regulator Ⅲ appliance,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前后颌骨软组织侧貌头影测量值的变化。方法:选择乳牙期、替牙期功能性Ⅲ类错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11岁,平均9.8岁,面型为直面型或轻度凹面型,前牙反,第一磨牙为近中关系,下颌可后退至切对切,上下前牙排列整齐,应用FRⅢ矫治,治疗前后拍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测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经FRⅢ矫治6个月左右,临床上患儿反矫正、侧貌发生改变,SNB减小、ANB增加、前下面高增加、IMPA减小、面凸度增加、覆盖增加有显著性差异。唇形改变:上唇突度增大、下唇突度减小,上唇倾斜度减小、下唇倾斜度减小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FRⅢ矫治功能性Ⅲ类错畸形能引起颌骨及软组织侧貌的改变,FRⅢ是治疗功能性Ⅲ类错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13例(男4例,女9例),平均年龄9.5岁,两侧磨牙关系完全近中者8例,偏近中者3例,一侧近中关系另一侧中性关系者2例,前牙关系:反[牙合]11例,对刃[牙合]2例,均能后退至对刃关系。给患儿配戴改良Fanke1-Ⅲ矫治器,反骀关系解除最短4个月,最长8个月,反[牙合]解除后逐渐磨改两侧咬合垫以建立良好后牙咬[牙合]关系。总疗程平均10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正畸治疗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疗效,探寻临床对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例8.5~9.1岁替牙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将治疗进行双期矫治.第Ⅰ期:给予上颌前方牵引配合快速扩弓;第Ⅱ期:应用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直至(牙合)关系达到理想状态,给予保持,将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例正畸治疗后,Ⅲ类骨面型得到改善;上颌及上前牙前移;下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软组织侧貌改善,且(牙合)关系调整理想.结论 对于处于替牙早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应用前方牵引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进行双期矫治,矫治后患者的Ⅲ类骨骼关系、高角骨面型及软组织侧貌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的俺氏Ⅱ类错患者软组织侧貌、牙的特征性改变,探讨该技术的矫治要点。方法:应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13例(女8例,男5例)安氏Ⅱ类错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平均年龄13.2岁。所有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按照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程序进行矫治。结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上、下切牙显著内收,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结论:传动直丝弓矫治器利用口内支抗、细丝轻力,快速倾斜移动牙齿,准确转矩并正轴的方法,可有效矫治安氏Ⅱ类错双颌或上颌前突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双颌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临床选择13~21岁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6例,应用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SNA和ANB分别增加1.41°和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B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同时,U1-NA和U1-SN分别增加4.60°和10.78°,U1-NA(mm)增加2.60mm,L1-NB和L1-MP分别减小5.88°和6.09°,L1-NB(mm)减小2.18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上,SN-MP和Y轴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Smart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Twinblock联合2×4技术早期矫治安氏II2错牙合的疗效。方法:18例安氏II2患者采用Twinblock联合2×4技术进行矫治,并对矫治前后数据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轴倾度、ANB角,后牙牙槽高度,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winblock联合2×4技术对早期矫治安氏II2类错牙合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双颌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和使用方法。方法:临床选择13~21岁安氏Ⅲ类错患者26例,应用Smart Clip自锁托槽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并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值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SNA和ANB分别增加1.41°和1.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B的变化无显著性(P>0.05)。同时,U1-NA和U1-SN分别增加4.60°和10.78°,U1-NA(mm)增加2.60mm,L1-NB和L1-MP分别减小5.88°和6.09°,L1-NB(mm)减小2.18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方向上,SN-MP和Y轴的变化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Smart Cl i p自锁托槽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可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伴有左右面部不对称骨性安氏Ⅲ类错的成年患者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软组织的三维头影测量变化。方法:选择10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正颌外科手术术式均为上颌Lef or 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颏部成型术)的伴有下颌左右不对称的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分别在术前1个月(T0)和术后6个月(T1)进行三维CT(3DCT)扫描。在CT后处理工作站中进行三维模型重建,确定软组织标记点和变量并测量计算,从而进行三维头影测量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凹面型及面部偏斜畸形均得到明显矫正,口内牙关系理想、稳定。术后软组织变量的测量结果:鼻基底宽度、鼻翼宽度和上唇峰宽度明显增大;口角宽度、下颌宽度、颏唇角和下颌宽度角明显减小;上唇及颏部的不对称率明显改变。结论:①伴有下颌骨不对称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其软组织在三维方向上各项测量指标均有明显改变,患者的软组织外貌得到明显改善;②三维CT可以更精确的反映出颌面部软组织的特征,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