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瘀证与血液的高黏状态密切相关,而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肿瘤患者血瘀状态的确切作用,因而其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用于抗肿瘤转移,其作用可能机制在于纠正肿瘤细胞的缺氧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相关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等方面。但是,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是否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尚存争议,在某些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对这一问题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肿瘤转移的机理性研究进展迅速 ,随之形成了在不同环节阻断肿瘤转移的战略 ,包括抗粘附机制、抗细胞外基质降解、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等。本文综述了这个领域近几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抗肿瘤转移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肿瘤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药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本文对近年来抗肿瘤中药的相关研究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包括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单药及复方、中药来源的抗肿瘤成分研究以及中药抗肿瘤作用的机理研究等,旨在为中药抗肿瘤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6.
恶性肿瘤侵袭及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蔡碧涓,赵继懋,顾方六恶性肿瘤侵袭(invasion)及转移(metastasis)的机制研究,是近十多年研究热点,且已取得较大进展。其研究内容已不限于病理形态及分化程度之差异,更重视细胞生物学行为之表达、粘附特性与基...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转移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刘君宋少柏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我们已在普查、早期诊断、外科手术治疗、化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术后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70年代,Fidler提出的转移异质性概念,认为肿瘤实体...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于胃肠癌淋巴转移机制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对胃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机制及与淋巴转移的关系进行综述,着重在以下方面: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转移到区域淋巴结的解剖通路、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淋巴管生成的重要性,以及在肿瘤细胞定向迁移过程中趋化因子受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肿瘤血管形成剂抑制肝癌生长及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α干扰素 (IFN α)对肝癌生长及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是否通过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Ⅱ型 ,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进而减少肝癌血管形成起作用。方法 应用裸鼠人肝癌转移模型LCI D2 0 ,于肿瘤移植后第 2天每只开始皮下注射不同剂量IFN α(3× 10 5U/d ,6×10 5U/d) ,每天 1次 ,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每组治疗 35d后处死部分裸鼠 ,测量移植瘤大小 ,观察肺转移情况 ;剩余裸鼠继续用药观察IFN α对其生存时间的影响。LCI D2 0肿瘤组织移植到裸鼠角膜建立角膜微囊移植模型 ,检测IFN α对肝癌肿瘤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治疗前后肝癌组织iNOS ,VEGF及肿瘤微血管密度变化。结果 对照组裸鼠肺转移率为10 0 % (10 /10 ) ,移植瘤大小为 8475± 2 6 36mm3,生存时间为 45± 4d ;IFN α 3× 10 5U/d治疗组分别为 5 0 % (4/8)、76 9± 2 87mm3 和 81± 6d ,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大小及生存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而二者之间肺转移率无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IFN α 6× 10 5U/d治疗组则分别为 0 (0 /8)、13± 9mm3 和 10 5± 2 4d ,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应用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检测LCI D2 0肝癌组织有较强的诱导肿瘤血管形成的效应  相似文献   

10.
11.
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也是大多数癌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肿瘤转移是多因素、多基因相互协调作用以及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多阶段过程.对肿瘤转移机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肿瘤转移的本质,为探寻能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肝癌转移机制的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肝癌转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机制。方法 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分析10对肝细胞癌原发癌及其转移癌灶的染色体变化。结果(1)肝癌中常见的染色体扩增包括1q(10/10)、8q(6/10)及5q(3/10),4例肝癌原发癌及6例转移灶中发现1q12-q22狭小区域的明显扩增。(2)常见的染色体缺失为4q(7/10)、1q(6/10)(且多局限于lpter-p35)、17q(5/10)、19q(4/10)、16q(4/10)及8p(3/10)。(3)转移癌灶中各染色体异常的比例略高于原发癌,但最有意义的发现是8例转移癌灶(8/10,80%)中存在8p的缺失,而原发癌中仅3例(3/10.30%)存在8p缺失(P=0.03),5例肝细胞癌在其获得转移表型时存在8p的缺失。(4)加一重要发现是在所有10对肝癌的原发癌及其转移癌灶中均存在1q的扩增,并在部分癌灶中发现小区域的明显扩增。结论 染色体8q的缺失可能与肝癌的转移特性有关,8q可能存在抑制肝癌转移的基因,1q12-q22可能存在与肝癌发生发展有关的癌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肿瘤抗原激活的树突状细胞(DC0在肝癌病人体内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否抑制肝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方法 分离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外周血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粗提物激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DC,DC回输病人,检测肝癌病人外周血AFP mRNA。结果 在AFP mRNA阳性组织中,治疗组11例中仅1例AFP mRNA仍为阳性,而对照组11例中9例AFP mRNA仍为阳性;在AFP mRNA阴性组中,治疗组13例AFP mRNA仍全部为阴性,而对照组13例中4例AFP mRNA为阴性。结论 肿瘤抗原激活的DC在肝癌病人体诱导的抗肿瘤免疫能够抑制术后肝癌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微转移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乳腺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提高乳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 ,从而判断预后和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案 ,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随着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乳腺癌微转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作一综述。1 乳腺癌微转移的概念 乳腺癌微转移是指乳腺癌在发展过程中 ,播散于血液循环、淋巴系统、骨髓以及肝、肺等各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 ,但尚未形成转移结节 ,常无任何临床表现 ,常规检测方法如X线、CT、MRI、ECT以及常规病理检查均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 1971年Huvos等以 2mm直径转移灶…  相似文献   

15.
胆管癌转移途径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为了了解胆管癌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浸润、转移机制,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作者对40例胆管癌标本进行了三种不同的染色法,观察肿瘤血管密度及浸润程度;神经周围间隙浸润指数。结果显示,40例患者中,发现器官和组织浸润及转移者共25例(62.5%)。病理学观察到肿瘤附近淋巴管受侵29例(72.5%)。肿瘤组织内血管受侵31例(77.5%)。神经周围间隙受侵33例(82.5%)。肿瘤血管密度、神经周围浸润指数与器官组织转移发生率明显相关,对于判断患者术后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随访显示有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100%,平均复发时间9.6个月。无转移组术后3年复发率为64.3%,平均复发时间17.5个月。研究结果提示,胆管癌细胞除直接浸润及沿淋巴系统转移外,血管和神经周围间隙均是重要的转移途径。多途径转移和胆管周围及肝十二指肠韧带结缔组织内癌细胞残留可能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肝细胞癌是最常见、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 ,手术仍是目前公认的可能治愈的方法。但术后复发率非常高 ,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 5年复发率约 80 % ,即使小肝癌 (<5cm )也达到 40 % 5 0 % 〔1 ,2〕。肝移植理论上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因为它既切除了肝细胞癌 ,又减少了肝硬化的发生。但是移植的效果令人失望 ,因有 5 0 % 70 %的病例在移植肝或远处复发〔3,4〕。研究表明 ,肝移植前辅以全身化疗可提高小肝癌 ,甚至晚期肝癌存活率。提示部分病人在肝癌切除或肝移植前外周血中已有肝癌细胞或常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的微小转移灶 ,大手术或肝移植后应…  相似文献   

18.
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手术切除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远期疗效仍欠满意,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近年国内外对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转移作了较多研究,简述如下。1复发转移临床研究11肝癌根治性切除标准目前尚不统一。欧美学者多数认为肉眼所见肿瘤完全切除即为根治...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骨髓转移癌细胞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膜上皮抗原(epithelialmembraneantigen,EMA)单克隆抗体为探针,对70例大肠癌患者进行骨髓中转移癌细胞的检测。结果 70例中查出路癌细胞者39例,阳性率为55.7%,骨髓内癌细胞的阳性率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有关,腺癌,粘液癌,低(未)分化癌骨髓内转移癌细胞的阳性率分别为47.9%,68.7%,8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微转移的规律及其对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方法 运用大组织切片、组织芯片研究23例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标本.结果 23例标本直肠系膜共检获淋巴结415枚,其中转移淋巴结169枚,微转移59枚;12例标本有淋巴结癌转移,4例为淋巴结微转移.29.0%(49/169)、17.2%(29/169)转移淋巴结分别位于直肠系膜的外带和前区;坐骨直肠窝检出转移或微转移淋巴结占总淋巴结的22%(8/36),坐骨直肠窝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者占13%(3/23).结论 低位直肠癌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各区域受累率不一.括约肌累及、远侧直肠系膜和坐骨直肠窝内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率不高,Miles手术作为低位直肠癌标准术式的价值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