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OR=2.98)、混合型(O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最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联合腔内治疗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本科收治的27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307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对单纯抗凝治疗组和CDT联合腔内治疗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DT联合腔内治疗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5.6%)明显低于单纯抗凝治疗组(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925.500,P0.001)。CDT联合腔内治疗组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CIVIQ)、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静脉瓣膜功能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39.500、5951.000、2718.000,P均0.001)。两组的血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90,P=0.256)。结论 CDT联合腔内治疗较单纯抗凝治疗能更好地改善DVT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急性下肢DVT转归为PTS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压泵(IPC)联合置管溶栓术(CDT)治疗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共84例亚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CDT组)和实验组[CDT加用间隙性气压泵组,CDT/IPC组)],各42例,两组均先给予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CDT。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时长、术后症状改善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相比,溶栓时长明显降低[(62.14±13.97)小时vs(73.85±13.89)小时,P0.05],术后症状改善率提高[95.24%vs 78.57%,P0.05]。CDT/IPC组与单纯CDT组的血栓溶解率分别为52.38%和45.23%,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分别为16.67%和21.43%,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C联合CDT治疗亚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溶栓时长,并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碎栓联合置管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31例使用球囊扩张碎栓联合CDT治疗的DVT患者临床资料,计算血栓溶解率来评价即时疗效,并检测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来评价中远期疗效。结果 31例患者即时血栓溶解率(91±27)%,成功溶解(血栓溶解率≥50%)28例(90.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6、12、24个月深静脉再通率分别为93.5%、86.2%、71.4%和55.6%,随访2年后PTS发生率为11.1%。结论急性DVT使用球囊扩张碎栓联合CDT疗效显著,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24例行单纯C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静脉通畅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单纯CDT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溶栓药物剂量明显低于单纯CDT组,血栓清除率、术后24 h大腿及小腿消肿率高于单纯C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eaner血栓清除系统联合CDT治疗急性下肢DVT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1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关系急性期DVT未能有效治疗的患者,DVT3年后35%~69%发展成PTS,5~10年后49%~100%发展成PTS,使PTS增加26倍;DVT复发可使PTS增加6倍[1]。相反地,积极有效地治疗急性下肢DVT可以大大降低PTS的发生率。2DVT的治疗目前DVT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纯抗凝、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和无引导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6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溶栓(A组)和无引导置管溶栓(B组)两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瘘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并统计患者远期深静脉通畅率、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A组均为1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5.4±3.2)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33%,穿刺部位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49.47±2.484)mm,静脉通畅改善率(77.00±2.60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80.00%,PTS发生率10.00%。B组平均穿刺成功次数5.9次,平均手术时间(30.8±6.6)分钟,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26.67%,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发生率均为6.67%;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平均(28.40±2.856)mm,静脉通畅改善率(57.23±1.8283)%;术后12个月深静脉通畅率46.67%,PTS发生率36.67%。两组在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患肢溶栓前后周径差、静脉通畅改善率,深静脉通畅率、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的疗效优于无引导置管溶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患者重要死亡因素之一[1],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IFVT)是指髂静脉到股静脉范围内有血栓形成.如未及时治疗,患者会形成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甚至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目前治疗IFVT的常用方式为单纯抗凝,但治疗后其血管通畅率不足20%[2].近年来因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能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的剂量和溶栓时间,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被更多的用于IFVT的治疗.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建议急性广泛下肢近端DVT患者应及时行CDT治疗[3].2010年有文献报道CDT联合抗凝可达到比单纯抗凝更好的预后效果[4].本研究在纳入最新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CDT组和抗凝组治疗IFVT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联合导管介入溶栓(CDT)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34例按照1∶1随机分入标准治疗组和CDT组。标准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CDT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导管介入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24个月的相关指标,包括6个月时的髂股静脉通畅率、24个月时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CDT相关出血发生率、随访期间的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和6个月时的PTS发生率。并开展患者依从性研究。结果 CDT组患者依从性优于传统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CDT组24个月随访期PTS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绝对减少比例为12.0%。CDT组6个月时短期终点髂股静脉通畅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绝对增加比例为19.4%。共报告4例CDT相关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8例患者出现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DT治疗可显著减少PTS,并改善临床相关的长期预后。CDT相关出血风险轻度增加,因此开展CDT治疗时应谨慎选择患者并确保安全开展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在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诊治的496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各分型患者中接受单纯治疗(单纯抗凝治疗、系统溶栓或置管溶栓)和单纯治疗联合IPC治疗患者静脉压力降至正常的时间(T1)和周径差降至正常的时间(T2),并比较所有接受单纯治疗患者(对照组)和单纯治疗联合IPC治疗患者(联合组)的肺动脉栓塞(PE)改善情况、PE新发情况和DVT复发情况。结果 1对急性期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均是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置管溶栓+IPC组患者的T1和T2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置管溶栓组患者(P0.05)。对亚急性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均是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患者的T1和T2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P0.05);而在周围型患者中,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患者的T1短于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P0.01),但单纯抗凝/系统溶栓+IPC组和相应单纯抗凝/系统溶栓组患者的T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慢性期患者而言,在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中,单纯抗凝+IPC组和单纯抗凝组患者的T1和T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周围型患者中,单纯抗凝+IPC组患者的T1短于单纯抗凝组患者(P0.05),但两者的T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前即已发生PE的患者中(对照组63例,联合组47例),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E症状缓解56例,加重0例,7例无明显变化,缓解率为88.89%(56/63);联合组患者缓解44例,加重0例,3例无明显改变,缓解率为93.62%(44/47),联合组患者的缓解率较高(P0.05)。在治疗前未发生PE的患者中,治疗后对照组新发PE 6例,PE发生率为4.26%(6/141);联合组患者无新发PE患者〔0(0/245)〕,联合组患者的新发率较低(P0.05)。3本组患者出院后获访325例,随访时间3~36月,中位数为27个月;其中对照组157例,联合组168例。随访期间,对照组复发74例,复发率为47.13%(74/157);联合组复发46例,复发率为27.38%(46/168),联合组的复发率较低(P0.05)。联合组发生PTS 27例,PTS发生率为16.07%(27/168);对照组发生PTS 41例,PTS发生率为26.11%(41/157),联合组的PTS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IPC明显缩短了急性期和大部分亚急性期DVT患者的静脉压力和周径差降至正常的时间,有效缓解了PE症状,减少了PE的新发和DVT复发,对急性期和大部分亚急性期DVT患者是安全、可靠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