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通过研究八廓学说的历史沿革,追溯彭氏眼针的中医理论渊源,挖掘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五轮八廓学说的历史沿革,追溯彭氏眼针的中医理论渊源;挖掘“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阐明眼针的作用机理,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3.
彭静山教授依据历代医家关于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受到有关五轮、八廓八卦学说的启发,创立了眼针疗法,其理论的精髓就是"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这和历代中医眼科著作如《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银海精微》、《目经大成》、《眼科金镜》等具有共同的一脉的理论,挖掘其中相关经典论述,寻找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  相似文献   

4.
彭氏眼针是在眼眶内外特定腧穴进行针刺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以五轮八廓八卦学说为指导思想,以眼与脏腑经络密切关系为依据,并于临床中不断实践凝结而成。通过对“眼”的观察,可以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对于指导辨证与临床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追溯彭氏眼针中医婵沧渊源,对眼针的理论来源进行剖析,进而明确眼针的作用机理,从而突出彭氏眼针理论独创之处以能凸显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观眼识病"是指通过观察眼睛的局部情况,了解整体阴阳、脏腑和气血津液等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相关学说有五轮学说、八廓学说以及西方的虹膜诊断学说等,本文就这些学说做了理论基础的探究,并指出其临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基于“观眼识病”的中医眼针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的,脉络的部位、形态及颜色是观眼识病的要点,各脏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对应的区域,应用眼针取穴针刺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比马王堆脉书与《灵枢》一些篇章的差异,初步探讨了经脉循行的发展过程。从马王堆脉书到《灵枢·经脉》,脉的数目、脉行方向、脉的分枝及脉的排列顺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原因与《灵枢·营气》中的营气在十二经脉中环周流行的思想密切相关。新的经脉循行为某些诊法及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提供了依据,同时也掺入不少理论构想成分,提示在研究经络问题时不能单纯以古代文献为是非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8.
孟宪怡  张硕  付莹 《河南中医》2023,(1):135-140
彭静山教授分析、归纳了历代医家有关眼与脏腑、气血、经络等联系的论述,同时深受五轮学说、八廓学说的启发,总结出“眼(目)与脏腑经络相关”的理论根基和精髓,创立了眼针疗法。彭教授以传统的看眼察病作为基础,将眼球、眼眶区域分为八个区、十三个穴,每个穴位都有各自主治的眼科疾病,还能通过眼目与脏腑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治疗所代表的脏腑经络发生的病症。眼针疗法主要治疗的疾病有:干眼症、Graves眼病、糖尿病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假性近视、眼肌麻痹、青光眼及内科杂病等。目前,有关眼针疗法的治疗范围及方式方法没有明确且详细的标准,对于眼针主治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也比较少,对于不同的针具种类及行针手法的优劣、针刺深度的量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提及甚少,且研究报道中的样本量也多为小样本量,而动物模型的确立却未见相应的眼针实验。故眼针疗法今后的研究中,应重视实验研究,扩大样本量,加强眼针疗法不同的针具种类及行针手法的优劣、针刺深度的量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汤月萍 《陕西中医》2004,25(6):568-568
1五脏水的证候1.1 心水“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为阳脏,主一身之血脉。心阳虚,血脉不畅,寒凝水停,故其人身体肿胀而沉重。气少不足以言,呼吸短促不续之状为心阳虚,水邪盛,肺气被水邪所困而致;不得卧,指病人不能平卧;因平卧则水邪更逆于肺。  相似文献   

10.
眼针疗法是一种在眼眶内外特定的穴区进行针刺的微针疗法,由已故针灸名家彭静山教授创立。眼针疗法始终秉持传承创新的理念,在理论创新、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不懈努力。本文从眼针疗法的学术渊源、学术特色、学术传承方面,探讨眼针疗法的建立、传承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推进眼针疗法的研究和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丁彬彬 《河南中医》2016,(9):1659-1661
中成药分类能最大程度的适应于具有西医思维临床医生处方要求,还能与临床疾病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可以从病机为主线的据方言证、据证言病的角度来寻求解决之道,取正逆向思维过程中病证方三者映射关系集的交集。在讨论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方剂之间的逻辑关系过程中,不论是正向思维还是逆向思维考虑,总以病机贯穿始终,这真正体现着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征。而中成药根源就是延及千年的方剂,基于传统中医中药理论,故方剂与病证关系理论亦可指导中成药与病证关系研究。对于中成药的分类上从几个层面上进行分类:第一层级是科别的分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第二层级是根据各个科别的主要辨证论治纲要进行分类;第三个层级在全面诊察,掌握病机,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结合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分类;第四个层级即为具体成药名称。  相似文献   

13.
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辛开苦降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舒缩活动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康宁组,每组8只,适应性喂养7天后,按照夹尾刺激法制备FD模型,造模7天后,胃康宁组大鼠按0.625g/kg体重灌服胃康宁胶囊,每日2次,其他两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2天,于第13天留取血清和胃组织,测定血浆胃动素(MTL)、一氧化氮(NO)含量及胃体组织MTL、一氧化氮合酶(NOS)、Cajal间质细胞(ICC)和胃肠平滑肌细胞(SMC)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浆MTL水平较空白组明显下降,NO水平明显升高,胃肌间神经丛MTL、ICC及SMC的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弱,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胃康宁组血浆MTL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胃组织MTL、ICC及SMC的表达明显增强,NOS的表达减少(P0.01)。结论辛开苦降法对FD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调节胃舒缩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5-羟色胺(5-HT)和促炎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39例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口服替勃龙片,2.5 mg/次,1次/d;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20 mg/次,1次/d。观察组西药治疗同对照组,并内服半夏泻心汤加减,1剂/d。两组疗程均为连续治疗8周。进行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改良Kupperman(KI),肝郁脾虚证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生活质量评定量表(MENQOL)评分;检测治疗前后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进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AMD-17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抑郁症疗效优于对照组(Z=2.074,P<0.05);观察组抑郁程度轻于对照组(Z=2.157,P<0.05);观察组患者的HAMA,KI和肝郁脾虚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Z=2.046,P<0.05);观察组MENQOL量表血管舒缩症状和心理症状2个维度评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高于对照组,BDNF高于对照组(P<0.01),TNF-α,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TE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半夏泻心汤加减能进一步改善抑郁、焦虑和围绝经期综合(PMS)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可抑制促炎因子,增强5-HT,BDNF表达,且无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欲解时及大承气汤干预后变化的研究。方法健康未孕SD大鼠2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90)、模型组(n=100)、大承气汤组(n=100)。正常组每天给予等量蒸馏水,模型组采用给实验大鼠灌中药热药、自身粪便混悬液及脂多糖的方法造成大鼠阳明病(阳明腑实证)的模型,大承气汤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于卯时(5:00-7:00)、酉时(17:00-19:00)给予大承气汤干预,连续观察5天。造模结束与药物干预后,每天于卯时、酉时从正常组中抽取9只大鼠,模型组和大承气汤组中抽取10只大鼠,断头处死后获取组织匀浆,观察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变化。结果正常组TNF-α表达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TNF-α表达呈现节律性,大承气汤组欲解时TNF-α表达有短暂升高后逐渐降低,低于非欲解时组(P<0.05),最后趋于稳定。结论阳明病(阳明腑实证)模型组大鼠TNF-α表达呈现时间节律性,经大承气汤干预后,大承气汤组TNF-α表达逐渐下降,尤以酉时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配合健脾祛痰中药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肥胖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针灸组3组,分别予穴位埋线配合加减苍附导痰汤、单纯加减苍附导痰汤、单纯穴位埋线治疗。观察患者体重指数(BMI)、腰围及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BMI、腰围值、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3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针药组、针灸组BMI、腰围值治疗后均明显低于中药组(P0.05),FINS、HOMA-IR、TG、HDL-C治疗后改善情况针药组明显优于中药组及针灸组(P0.05),针药组总胆固醇(TC)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及针灸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脾祛痰中药和穴位埋线在治疗肥胖型PCOS患者中起协同作用,共同达到降低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  相似文献   

18.
脑出血(急性期)是临床上的急危重症,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死率高,后遗症重。本文中医角度从脑出血病理基础及病理状态分析,以血证论理论探讨中医治则,以求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