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1975年我们首先将循经感传现象在病人、病经、病所多见称之为循经感传的病性。感传趋向病所的现象它是人体机能调整实质过程的反应。趋病性构成循经感传规律性的核心部分。气至病所治疗对心电图、脉图、血免疫等呈双调节作用。感传对人体的调整机制是经络原理的主要内容。为此研究循经感传的趋病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实验1718条经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率为85.2%;100例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3%;感传对心功、血液、心钠素等有显著调整。证明了循经感传趋病性的应用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循经感传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循经感传(以下简称循感)是因刺激经穴时产生的诸感沿经络传导的一种现象,在日本又称之为“针响”。有关这一现象在古典医籍中虽可找到类似记载,但近代报道实始于五十年代初期。近年来,在探讨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的过程中,曾就此开展多方面研究,现将其研究概况简介如下: 一、自然分布:据统计,各地已对不同民族、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178,533人进行大规模循感普查,结果出现率悬殊颇大,为2.75~53%。自1972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干扰,以统一的刺激井穴引发方法和统一的循感判定标准,又调查了63,288人,结果2/3以上单位的出现率郜在  相似文献   

8.
循经感传在经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是针灸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有关于循经感传的文献,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分别从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肥大细胞论、电生理系统论、筋膜结缔组织论、容积传输理论等)、激发方法(刺法和灸法)、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一、前言循经感传潜在性(隐性感传)是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之一。以潜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隐性感传,其动态表现是有规律可循的。1976年我们首次提出隐性感传这一概念北京〔2〕,福建〔3〕等地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研究。经一系列的工作之后,已初步肯定隐性感传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深入探讨隐性感传的动态规律,我们于1989年观察了隐性感传人群高叩诊音、皮肤电阻、皮肤温度的分布情况及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一、前言一九七五年以来我们进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应用声电鍉针进行接力刺激,押手阻滞控制感传路线变异的方法,提高了感传阳性率、循经率、气至病所率本组进行了控制感传压力、针向、长度、方位与疗效观察的实验研究。证明了压力手法能够控制长度,针向可以控制感传方位,控制感传组疗效优于针药对照组。感传可控性的应用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许多研究资料报道,用多种方法刺激经穴,某些受试者能产业某种酸、胀、麻或其它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的经络循行路线传导,或向患区传导。这种“循经感传”或“气至病所”的现象,我国古人早有发现。如《灵枢》和《针灸大成》中就有“中气穴,则针游于巷”,“有病道运者,必先使其气直到病所”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循经感传现象,主要指病人或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沼经传导的主观感觉而言,为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一九七二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证明了循经感传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人群当中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现象。一九七五年我们调查了2107例的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趋病性、效应性等规律。本着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络理论研究中循感经传是当前的重点,经过全国的努力现已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并确立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样的研究程序。研究中心已由肯定现象的第一阶段过渡到掌握规律的第二阶段,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循经感传的规律性是当前循经感传研究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应用它来提高临床疗效,这才能使我们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上来,为阐明本质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经络现象的肯定和规律的应用使我国的经络研究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1976年我们在2107例25284条经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循经感传具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掌握循经感传的方法,提高气至病所阳性率,是临床治病的关键。气至病所的本身,不论何种手段,其循行路线多有别于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变异性。它有循经(全程、不及、超过)、不循经、多经汇集、中途窜入另一经、趋向病所等多种变化。1976年我们在循经感传治疗过程中观察了这一变异性规律。1987-1990通过117例病人,1505经次的实验、分析变异过程的基本特征,应用这一规律性,提高疗效,从多学科、多层次揭示经结实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来国内就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为学术界所肯定,这就把循经感传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我国在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所总结出的:“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一套程序来看,当前的重点应当是放在“探索规律”与“提高疗效”这两个方面,把这些工作作好了就能为阐明经络本质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和联系国内的研究进展,就“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对笔者等于一九七五年所提出的循经感传规律性,即普遍性,潜在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