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5年我们首先将循经感传现象在病人、病经、病所多见称之为循经感传的病性。感传趋向病所的现象它是人体机能调整实质过程的反应。趋病性构成循经感传规律性的核心部分。气至病所治疗对心电图、脉图、血免疫等呈双调节作用。感传对人体的调整机制是经络原理的主要内容。为此研究循经感传的趋病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组实验1718条经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率为85.2%;100例病人临床有效率为93%;感传对心功、血液、心钠素等有显著调整。证明了循经感传趋病性的应用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循经感传是针灸学的重要假说,文章对近十年的人体循经感传文献进行述评。循经感传应重视定量/定性研究并发展中国本土标准。试验设计要更多的考虑体质、器械刺激、体位等影响循经感传的因素并进行控制。相关的fMRI脑效应研究结果相互支撑性差,笔者建议试验设计上多穴位诱导,谨慎处理数据,才能揭示循经感传的特征。肢端代谢反应其结果均为感传增加代谢量,可能对进一步探讨补泻效应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沈德凯氏撰文,认为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出现的现象多种多样。其中诱发性显性循经感传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人群,而且具有循经性、可控性、效应性、潜在性、趋病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与隐性循经感传现象均属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自发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7.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循经感传现象,主要指病人或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产生的酸、麻、重、胀等沼经传导的主观感觉而言,为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一九七二年以来,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证明了循经感传现象是普遍存在于人群当中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现象。一九七五年我们调查了2107例的结果表明,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趋病性、效应性等规律。本着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一  相似文献   

9.
应用 FJ-1型复合波经络治疗仪治疗冠心病 32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率 96,89%.实验证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过程 P 波峰值呈双向调整,Ⅱ导、F导、V_3导联峰值呈正性调整.时值以延长为主,循经感传改善了心肌代谢,增强了机体的保护性适应机能.同时对人体的电活动调向了新平衡.循经感传对心电 P 波的作用是其调控阴阳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专家论谭·再探命门···“·····””·······“·“··”…何爱华(1 .1) ’坷补泻透刺术治验·············“…肖少卿“.1) 乍针灸”治疗瘫疾,.·“·······一·…金安德(4 .4) ·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张绮等(l .7)循经感传普遥性的研究······“·…赵泉林等(2.1)循经感传潜在性的研究······……李淑芳等(2 .5)循经感传趋病性的研究····“……李永光等(2 .11)循经感传效应性的研究······……张文娟等临.16)循经感传可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全国有关单位都开展了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大量的调查和广泛的临床实践均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在各种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的一种正常机能现象,对它的特征和规律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殊路线和规律的形成机制仍然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过程激发两种不同的看法,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取得确切的实验根据足以对此问题作出比较肯定的回答。为了探讨循经感传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我们对循经感传显著者的脑电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针刺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究针刺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60年代中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临床应用,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又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取得了很多新进展。现仅就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简略回顾。1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全国经络协作组对32905人调查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在以低频电脉冲刺激经穴进行普查的条件下,它的出现率为20%,其中显著型者占0.2%~O.4%。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之间,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对非洲国家居民调查发现,黑色人种同样存在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率比中国人高。环境和温度对循经感传有  相似文献   

13.
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变化。对11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观察的结果表明,未加压阻滞循经感传时,在皮层体觉区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同时出现了高电位反应。当以机械压迫阻滞感传,皮层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上只在下肢代表区出现一个反应,面部代表区的反应消失。这一结果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的假说提供更为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4.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5.
董春波  高淑敏 《针刺研究》1998,23(2):95-100
循经感传现象是一种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被压抑了的高级感觉性病理过程,它与疾病间有一定规律性关系,并可依此进行病灶穴位诊断。对68例循经感传阳性的心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的结果表明:脑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同时罹患者,其循经感体的阳性率比分别患病者高,高血压能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循经感传的分布形式与病灶的范围相关,局限性病灶时,多为单经感传,弥漫性病灶时多为泛经感传。循经感传的走行方向是首先趋病循行,其后则起头循行。或者趋病,或者趋头,两者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循经感传研究的大量资料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循经感传目前尚无可靠的客观指标,其研究方法是靠受试者主观感觉诉说,人们在研究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等课题时,就是在尽量避免对受试者的暗示或启发的情况下进行的。暗示或启发对循经感传有无影响?这是循经感传、经络实质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然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课题都不多见。我们在强暗示下观察了250例患者十二经循经感传现象。现将观察方法及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络研究已由肯定现象、掌握规律,到目前的提高临床疗效阶段.激发循经感传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观察,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临床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系,我们选循经感传治疗冠心病对血液免疫影响为题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8.
针刺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究针刺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60年代中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临床应用,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又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取得了很多新进展。现仅就主要研究成果作一简略回顾。1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和循经性等特点。全国经络协作组对32905人调查发现,循经感传现象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在以低频电脉冲刺激经穴进行普查的条件下,它的出现率为20%,其中显著型者占0.2%~O.4%。在不同地区、民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之间,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无明显差异。对非洲国家居…  相似文献   

19.
循经感传“激发”的再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张缙老师等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可激性”问题,并对牡丹江市聋哑学校的34名聋哑学生作了“激发”观察,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可以激发的。随着循经感传研究的深入,为了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的“可激性”,我们又在哈尔滨市聋哑学校进行了复试,实践再次证明了循经感传的“可激性”。  相似文献   

20.
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表明这些现象有赖于中枢的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