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张苏颖 《中医药学刊》2003,21(7):1202-1202
界定瘅疟的概念,考察其性质,不应孤立地依据某一条经文,而应综合历代医家尤其是《内经》关于瘅疟的所有论述,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客观而全面的结论,为瘅疟的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3.
肥胖与中医"脾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脾瘅的发展过程中,肥胖作为脾瘅的早期阶段,是脾瘅的始动因素和中心环节;同时,脾瘅也是肥胖向相关并发症转化的关键阶段。基于脾瘅理论,探讨肥胖的病机和治疗。肥胖属于脾瘅病理过程中"郁"的阶段,其核心病机是中满。在治疗上应谨守病机,根据肥胖虚实的不同施以消膏降浊、行气开郁及补气健脾3种治法,同时注重态靶结合,配合具体的靶方靶药,提高中医治疗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4.
脾瘅的发生与五脏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有关,三焦气化功能统领五脏六腑,脾瘅发生之本为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三焦气化功能包含心、肺、脾、胃、肝、肾等的生理功能,单个脏腑或两个及以上脏腑生理功能失调均可致脾瘅的发生。"三焦通,则左右内外上下皆通也。"脾瘅的论治应以改善三焦气化功能为主。若病因为心火亢盛,耗伤阴津,治疗应清心泻火,养阴生津;若病因为心阳气虚,血脉瘀阻,治疗应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若病因为脾失健运,则应根据不同阶段采取健脾运气、清热利湿、润燥养阴等治法。若病因为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治疗应疏肝解郁,益气养阴。通过调节三焦气化功能,使五脏和,气血顺,津液布,通过调节各脏腑之异常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则脾瘅可愈。  相似文献   

5.
6.
林轶群  逄冰 《北京中医药》2017,36(6):535-536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全面疏理,补前人所未逮,完整地展现脾瘅演变的历史源流:脾瘅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初指以口甘为主的一种病证,病机为中满内热,治以兰草除陈气。宋代开始对脾瘅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多样化,其方药也不局限于"治之以兰",至清代对其病机的认识则转向以痰湿内蕴为主。  相似文献   

7.
界定瘅疟的概念 ,考察其性质 ,不应孤立地依据某一条经文 ,而应综合历代医家尤其是《内经》关于瘅疟的所有论述 ,进行全面分析 ,才能得出较为客观而全面的结论 ,为瘅疟的治疗提供正确的依据 ,以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8.
脾瘅源流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瘴”是源于《黄帝内经》的重要概念。以文献为基础考证脾瘅源流:脾瘅源于瘅,是脏腑瘅病的一种;瘅,谓热也。后世对脾瘅概念的认识基本一致,并丰富了其临床表现和治法。脾瘴不仅是肥胖一脾瘅一消渴三部曲的一部分.还是肥胖向肥胖相关疾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等)转化的必经之路,相当于代谢综合征早期。“睥瘅理论“理、法、方、药”俱全,能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从源头上治理代谢综合征,从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符合“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9.
疸病,即黄疸,有急性与慢性之分。疸病治脾,一般适宜于慢性疸病伴现脾病症状的患者,即各类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利湿退黄同时,合用调理脾脏功能药物的治疗方法。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特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女劳疸一例治验吕淑玲苗吉生甘肃省西北油漆厂卫生所(730000)俞某,男,52岁。因身黄六七天,于1994年3月25日初诊。证见身微黄如烟熏,额上及两侧色黑,手背皮肤亦黑。伴头晕乏力,畏寒喜静,腰膝酸困,小便少,舌质淡白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相似文献   

11.
李雪青 《河南中医》2016,(4):705-706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基础上,再加上饮食、营养、病毒感染、心理因素综合作用下而发病。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病机属于脾失转输,清浊失理,"脾瘅"是糖尿病的前期类型。糖尿病由轻到重的演变规律是:肥胖-脾瘅-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脾瘅是""救其萌芽"最关键一步。作为医者、患者,都应在这个时机内争取积极治疗,及早防治,"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相似文献   

12.
刘文科  倪青 《北京中医药》2017,36(6):516-518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动态发展的慢性疾病,在疾病不同时期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既往由于医疗条件限制,临床医师所见糖尿病是以具有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为主体的消瘦人群,这类人群属于古代"消渴病"范畴,三型辨证是在古代消渴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糖尿病医学理论总结提炼的辨治分型理论,涵盖了消渴人群从早期到末期的基本证型及辨治;90年代末期,由于诊断及治疗的前移,肥胖型糖尿病逐渐成为糖尿病的临床主体人群,这部分人群属"脾瘅"范畴,脾瘅阶段是消渴的前一阶段,在病机、治法及证型方面与消渴皆不相同。脾瘅理论与三型辨证是适用于糖尿病不同阶段的辨治理论,二者互相补充,共同形成完整的糖尿病中医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胆瘅病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胆瘅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女性多见,中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右上腹部疼痛,疼痛可向右侧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纳差厌油等.主要病因为过食油腻或嗜食辛辣而致痰湿蕴结,湿热内生,累积肝胆而发,或因怒而致肝气郁结,脉络受阻而病.  相似文献   

15.
关伟  靳华  李丽 《北京中医药》2019,38(3):224-226
"风疸"是一类具有"风邪特性"的黄疸,临床发病率低,易为医家所忽略。钱英教授认为风疸病因为"风",此风属"外风""实风",其发病乃由素体血虚,营卫失和,风邪直入脏腑,与热气相搏,阻滞于脾胃肝胆,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所致。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性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本病与现代医学所述之"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具有相通性。治疗当强调养血祛风,调和营卫,及重用秦艽、白鲜皮等祛风胜湿药。相较于其他病因所致之黄疸,风疸的病程较短,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急性黄疸多由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所致,属于中医阳黄的范围,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我科自1995年起自拟祛疸汤加减(以清陈士铎《石室秘录》消黄去疸汤为基本方)治疗急性黄疸21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21例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为9~45岁。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甲型12例,乙型9例。偏湿者7例,偏热者6例,湿热并重者7例,急黄者1例。诊断标准:参照 1964年黄山会议规定标准。结合肝功能检查指标。本组病例均有肝肿大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检查1~4项不正常。2 治疗方法基本方:茵…  相似文献   

17.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持续性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胆缸素血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7例用消疸灵治疗,每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68例用常规对症治疗,疗程同治疗组。观察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和疗效。结果:2组比较,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疸灵治疗持续性胆红素血症疗效肯定,有较好的降低胆红素指标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代谢性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多种代谢紊乱。目前临床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将《内经》脾瘅理论引入代谢性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将就从脾瘅论治代谢性高血压进行初步理论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脾瘅"证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始见于<素问·奇病论>."瘅"与疾病有关的涵义有三.从王冰、张景岳等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看其病因为"肥美之所发也",病机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口甘、中满"为其症状,治则为"除陈气",方药以兰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