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男 ,4 5岁 ,化工厂工人。以面颈、双上肢红斑、水疱伴瘙痒半月 ,加剧伴发热 4天入院。患者半月前不慎接触荒酸二甲酯后 ,右上肢、肩部起红斑、水疱 ,融合成片伴瘙痒 ,当地行抗过敏及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治疗无效。红斑进行性增多 ,蔓延至面颈、双上肢 ,本所门诊以“接触性皮炎”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30 0mg/d、先锋Ⅴ、葡萄糖酸钙、赛庚啶及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 3天 ,皮疹无好转。双手背、前臂红肿进行性加重 ,迅速累及躯干、臀、双下肢、口唇、阴囊 ,在弥漫性水肿性暗紫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红斑颜色进行性加深 ,发紫发黑…  相似文献   

2.
接触荒酸二甲酯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全身皮疹15日于2003年8月13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7月30日开始在某乡镇化工厂从事荒酸二甲酯的生产工作,直接接触荒酸二甲酯,工作8h后于双手背及四肢远端皮肤起直径约3cm红斑,散在分布,后于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抱壁薄,松弛易破,伴烧灼感和痒。  相似文献   

3.
荒酸二甲酯生产过程中引起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性皮炎致死1例戴扬①聂云芳①诸葛玮琳②患者女,44岁,1994年12月1日在车间操作生产医化品荒酸二甲酯(dithiocar-bamicacid,dimethylester),于第4天颜面、手背出现红斑水疱伴...  相似文献   

4.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种累及皮肤和粘膜、危及生命的急性综合征。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是防止死亡,避免并发症,促进恢复的关键。现就此病在病原学、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发病机理、鉴别诊断、治疗处理及预后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扼要综述,以供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45岁,因全身红斑、水疱伴发热4 d,于2019年10月30日收入我科治疗。患者4 d前因感冒及痛风于外院予抗生素及抗痛风药治疗后(具体药物及用法用量不详),躯干和四肢出现数个约3 cm×2 cm靶形红斑,伴瘙痒,未诊治。此后症状持续加重,2 d前于外院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例的护理体会江耀陆王俐黄少薇李佳玫(汕大医学院附一院515041)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病,如病情重笃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新生儿缺乏自理能力,机体抵抗力差,再加上表皮剥脱,机体缺乏了一层重要的防护与屏障层,...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9岁.因全身红斑、水疱及糜烂伴痒痛5d于2011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周因"妇科病"自行口服某药业所生产花红片(主要成分白花蛇舌草、鸡血藤、菥蓂等)每日3次,每次3片.入院前5d,患者全身出现散在红斑、水疱,伴痒痛感,口腔、外阴黏膜出现糜烂、溃疡,发热38.5℃.于当地医院连续3d口服泼尼松30 mg/d治疗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9.
成功抢救16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为大片表皮炎症、红斑、水疱 ,继之松解、坏死和剥脱的一组症侯群[1] 。临床分为金葡菌型和非金葡菌型两大类 ,本病发病急骤 ,进展迅速 ,死亡率达 2 5 %~ 5 0 %。现将我科成功救治 16例此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 ,男 11例 ,女 5例。 1~ 4岁 10例 ,3 7~ 65岁 6例。其中药物型 5例 ,金葡菌型 11例。诱因 :发病前 ,患脓疱疮者 5例 ,颈淋巴结炎及麦粒肿各 1例 ,急性扁桃体炎 4例 ;肌注青霉素 2例 ,肌注安痛定 1例 ,口服别嘌呤醇 2例2 护理体会2 .1 护士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耐心和细心…  相似文献   

10.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常由药物诱发,现已经证实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是其最突出的组织学表现,由FasL-Fas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对该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免疫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发病机理有了深入的认识。其发病与致敏药物代谢异常、遗传易感因素、细胞免疫介导及细胞因子的作用密切相关。本文就其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5例小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7例,女性8例,剥脱面积占体表面各45% ̄98%不等。15例患者均有用药史,致敏药物以镇静抗癫痫药物为首,死亡1例,后遗症5例。归纳总结出小儿TEN的诊断标准。关于皮腩类固醇激素在治疗TEN中的应用,我们认为早期短期应用是必要的,主意纠正水、盐、电解质平衡的紊乱,营养的供应和皮肤粘膜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以表皮剥脱坏死为主要表现的药源性疾病,伴有表皮、黏膜以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死亡率高.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遗传易感性、特定的T细胞抗原受体序列、药物特异性T细胞、细胞毒蛋白均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一般处理、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等,尤其糖皮质激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疗效近年来得到较多肯定.  相似文献   

14.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 ,常由药物诱发 ,现已经证实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是其最突出的组织学表现 ,由FasL -Fas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对该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药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TEN药疹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TEN药疹患者潜伏期1~60天,平均18.7天。发热11/12例(91.7%),肝损害10/12例(83.3%),粘膜损害9/12例(7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加强护理,加强营养及预防感染,11例痊愈(91.7%),1例死亡。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非常有效,强化护理、支持疗法及预防感染对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tevens-Johnflon综合征(SJS)及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07年我科收治的77例SJS/TE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SJAS向TEN转化;卡马西平、解热镇痛类、抗生素为主要致敏药物;74例伴黏膜损害,肝功能损害43例,33例有皮肤触痛.77例患者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13例重症患者联用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例患者死亡.结论:SJS和TEN是同一疾病系谱的不同发展阶段;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部分重症患者应联用IVIG.  相似文献   

17.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种以迅速广泛的表皮松解剥脱为主要特征的少见而危重的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目前,该病尚无公认的特异性疗法.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一种颇有前途的新疗法,虽然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尚存争议,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较开阔的思路和多样化的选择,有望降低该病病死率.本文将就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现状进行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TEN)是一种以全身出现泛发性红斑、大疱、黏膜受累、表皮剥脱,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征的严重皮肤病,通常表皮剥脱面积>30%,是药疹中最可能致命的类型。既往资料显示平均每3个TEN患者有1例死亡[1]。现将我院皮肤科近5年半救治的17例TEN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1病例及方法1.1病例资料回顾对象为2013年1月—2018年6月在内蒙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发病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诊疗方法。方法收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15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EN的可疑致敏药物以抗癫痫药为主。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黏膜受累、肝功能异常、继发感染等。入院后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甲泼尼龙计算)(1~1.5)mg/(kg·d),联合静脉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0.4g/kg,连续使用(5~7)d。其中SCORTEN评分≥3分的为9例(60%)。结论 TEN是一种严重的皮肤黏膜急性疾病,积极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加强皮肤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例1男,27岁,全身大疱性皮损伴破溃及少许渗液,并出现颜面肿胀4 d,意识障碍5 h。患者10年前确诊HIV抗体阳性,未接受抗HIV治疗。1周前患者因“癫痫”控制不佳,开始“丙戊酸钠片”抗癫痫治疗。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艾滋病等。停用“丙戊酸钠”,同时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22.5 g/d[0.4 g/(kg·d)]共5 d治疗,氢化泼尼松40 mg 2次/d[1.5 g/(kg·d)]抗炎,予五水头孢唑林钠抗细菌,更昔洛韦抗疱疹病毒及对症治疗。例2男,45岁,全身多发大疱样皮损,部分皮肤破溃,伴大量渗液,部分伴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少量渗血,咽痛、咳嗽、咳少量白色黏痰、吞咽困难,发热,最高40.2℃。患者入院前3个月确诊HIV抗体阳性,CD4细胞21个/μL,HIV-1 RNA 5.23×10-5 CPs/mL,入院前1个月开始抗HIV治疗,方案:拉米夫定+富马酸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血单纯疱疹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阴性。床旁胸片:双下肺散在片状影,考虑感染可能。主要诊断: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全身皮肤细菌感染、细菌性肺炎、艾滋病。停用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